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生态文明中的佛性智慧

时间:2024-06-18

赵振华 安学珍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肃问题。当前世界各国及全国各地不断推出的维护生态平衡的举措,仅限于表面,未唤醒人心深处的慈悲大爱和家园意识,故而顾此失彼不能长久。佛性智慧作为植根于佛家仁心,具有慈悲为怀、万物平等、自然平常、普度众生等深刻理论思想,这些观点无论是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借鉴,还是具体的生态环保的实践活动都有积极深远的理论借鉴和具体指导的价值。

【关键词】生态文明;佛性智慧;生态环保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197-03

本文试就这一命题展开探讨。

一、良好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生态环保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进步、良性循环和促进、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文化伦理形态。这种文化意识强调人类的自觉和自律,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共荣。人类必须从单纯追求物质财富机器产生一系列环保问题的社会现实中解脱和醒悟,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足,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但是进入工业社会,一系列的生态环保问题日益凸显甚至不断恶化,全社会都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生态环保的重要性。

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在科学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利用自然,让其更好更持续地为人类服务。这就要求人类必须自觉自律牢记生态环保观念,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我们曾经的发展着眼点主要立足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发展阶段,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总是占据首位。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和丰富,自然资源的破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加剧恶化,诸如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难题日益严重且不断蔓延,人们也日渐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和生态文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增多,不能漠视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无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的时代应该反思和终止,必须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能源危机的凸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在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各种环保组织和运动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所以生态文明为大背景的社会发展不仅是人与社会、自然、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存共融,绝对不可以为了当下而牺牲下一代人的权益为策略。

二、生态文明需要佛性智慧提供理论支撑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之上,我们追求和谐美好理想世界终极目标之一。生态文化的高度自觉在于生态理念的更新和坚守,在于人类普世情怀的丰盈和升华。佛性生态理念植根于一切平等的博大思想,倡扬天人合一、慈悲为怀、戒除贪念等佛性智慧,从心灵和谐、行动和谐到生态和谐,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全面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的落实和展开必须跨越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确保公民环境权利平等。今天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环境污染不同程度地落在农村人身上,受破坏的代价不由既得利益者承担,却由地方百姓承担。而这些破坏和污染不仅毁坏了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而是好几代。因而,环保问题实质上是社会公平问题,必行以立法的形式确保百姓环保权利。

第二个阶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公平相待。它强调以人为本,反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万物的根本,其觉解必须推动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融发展。

生态文明的第三个阶段,是科学消耗环境共生的城市文明。如果环境破坏的代价由社会底层和边缘的百姓承担,那么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就由不论贵贱贫富的大家承担。资源过度消耗,社会奢侈品消耗得不到合理控制,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承担因资源枯竭带来的生存危机。

这三个阶段或者说三重内涵,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之间共生共存,平等和谐关系的细化和深化,并由此带动人生境界提高和推动社会进步。其思想内涵明显与佛性智慧非常接近甚至吻合。

佛性智慧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引起甚至得到世界环保人士的重視和响应。在促进全世界环保事业的进程中有佛教文化和无数佛教徒的努力和付出。全世界很多佛教人士以身作则,倡扬并践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佛性智慧。建立在生命普世价值和本体基础上的佛教文化中的一切平等和因果循环,具有深刻的生命本体价值,是建立和完善当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当然,佛教文化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化,它极为精微的唯心思想具有不同层面和价值的内涵。佛教旨在人类心灵的精神的解脱和升华,对现实人生的困境的出路进行探寻,穿透苍茫现实的人生之路,追问人生的何去何从,最后觉解众生之门,心怀慈悲,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涅槃众乐。实际上,佛性智慧把生态文明的根本归结于我辈心灵的和谐。我们如果不放弃自己的本能自私、贪婪偏执,趁早修正贪、嗔、痴的心理疾病,那么在毁灭他人和他物的同时必将毁灭自己。故而生态文明的根本在于人类心灵的解脱和蜕变。创造一个和谐美好宁静朴素的心灵,这便是佛教环保思想的根本。只有爱用永驻,才能生命永驻。如果我们对世上所有的万物产生深情和依恋,慈悲为怀,同情终生,万物将更美好,世界将更美好。

在对待万物生命的公平正义上,佛教最具深度。它认为万物归一,众生共存。只有积极倡导并践行佛性智慧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才能有效遏制人类对自然万物的破坏和污染。这是佛教以心为法实现万物平等的思想基础。从心灵和谐到生态和谐,用和谐心态激发和谐行为,提升生活品质,创造并完善生命价值,打造和谐生存环境。这便是佛性智慧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要从佛性智慧的源头出发来追溯理想社会的文明内涵,佛性智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更具维度和范畴的“大生态文明”文化体系,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基本圭臬:

(一)“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平等观

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和根据。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有佛性,一切万物皆有佛性,这就是佛教教义里面说的“万法平等,无有高下”。这种在包括人类的万物中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是相同相通的,权利同样平等。我们应该把众生世界看成与人类一样有思想有觉解,破坏万物和谐共处,无数的自私自利行为,就是反人类反科学反道德的行为。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这已经不是佛教文化的诠释,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本质追问和发现!

(二)缘起果报的思想理念

佛教认为万物不仅平等有性,而且认为万物融而为一,相互依存,协同发展。这好比一个唇齿相依的网络系统,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和成长,必须借助其他事物的合力才能存在和发展。这是一个万物共存,生生不息的灵性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人类如果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人类如果野蛮利用自然,自然就会惩罚人类。这个观点就是佛教思想中的缘起果报说。人类以往的野蛮利用自然,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众生的家园也导致了巨大的磨难和破坏。这便是不尊重自然的果报。

人类不能不考虑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和自然的承受能力,而应该从人类与自然环境科学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到千秋万代的生存利益。人类在天地万物中,必须遵循和谐共处的关系规则,进行良性的循环和发展。人类机体必须在吸收自然界其他生物的能量的情况下,才能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人体生命必须在自然环境一定条件的影响下才能健康良性生存成长。人类在自然界获取生命物质和能量的同时,不能只做一个利用者,还要做一个守护者。自然资源和能量不是永远无限的,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合理开发开采利用,不能为一己之利牺牲他人生命所系,不然就会导致人类和自然的浩劫和灾难。

(三)普度众生的爱生护生理念

无论是为自己利益的修行,还是众生摆脱苦难获得幸福的修行,佛教文化中都深深渗透着拔苦与乐普度众生的慈悲理念。佛教文化要求众生有一颗慈悲为怀,将心比心,解除苦难的爱生护生的慈悲心肠。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是自然万物的最重要的生命法则,是生命的本能和基本法则。从天下苍生的群体观出发,这才是生命代代延续的根本所在。

人类的代代繁衍主要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之间的和谐相处。有的个人和群体团结协作,互相关爱,协同发展,就会代代延续,有的个人和群体自私自利,我行我素,胡作非为,残害生灵,恶性循环,必将走向毁灭。佛教倡扬慈悲为怀的普度众生,用大爱之心照亮天下苍生之路,走向光明和永生。佛教培养众生感恩博爱慈悲厚道无情有性的美好品行,解除天下苍生一切苦难,让持久坚定的慈悲大爱知性合一,给众生送去温情真情,给众生带来幸福快乐,让众生进入极乐世界。这种囊括万物的慈悲情怀,将自然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普洒雨露,惠及众生。

(四)感恩图报的思想观念

工业文化是由于人类认为工业文明的开发对象自然界,当然也与人类利己中心主义有很大关系。人类存在的肉体和灵魂均与自然万物有着千絲万缕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而且佛家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对万物怀有慈悲情怀。尽管人类在天地间居于尊贵的优越地位,但不应该恃强凌弱,践踏生命,残害生灵,而应该依正不二,感恩图报,扶弱济贫,普度众生,并将这种思想理念实践在生态环保的伟大行动中去,用自己切实的慈悲之心和行获得佛家所说的幸福果报。

(五)善待生命的慈悲为怀理念

佛家认为不仅人类有生命,世界众生皆有生命,自然万物皆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力,人类只有在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这就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万物,慈悲平等对待自然界一切不同形态的生物,要依正不二,善待生命。但是很多时候,人类总是高高在上,随意伤生,甚至把残害生灵和破坏自然当作自己的快乐之源和作为人的标志体现,演绎了无数恐怖骇人的悲惨事件。实际上,众生不仅有生命,而且有共同的感受和体验,当我们活生生杀戮生命的时候首先应该将心比心,想到生命可贵。人只有在血色呈现时,内心才会闪过一丝的忏悔和怜悯,有些时候或有些人即便杀戮无数,内心也会冷漠至极无动于衷。真是可怕之极!佛家认为人必须戒杀生,要放生,既要救其死,也要护其生,唯有如此世间万物才可和谐相处,青山绿水才会永驻,世界和平才会永存。

(六)静心求远的寡欲心态

当前功利主义的居高不下和拜金主义的甚嚣尘上,主要是由于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想通过一己之私主宰世界获得一切。一个人如果过于自私自利,“我相”欲念强烈,自我价值体系就会紊乱甚至走火入魔,就会为一己之利不择手段为非作歹违法乱纪干出伤天害理之事。即使不会丧心病狂,内心也会被金钱、权力、地位、名利等功利私念堵塞,这样也会利令智昏,日久天长,必然不利于自己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反,静心求远的寡欲心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宁静致远心态览世间众生百相,时刻让自己的平常之心与外界万物的自然之心互相感应,永不为自己的私念去伤害和破坏自然生命,让无我的宁静心态静候众生的繁衍成长,让自己在静默的生命宇宙追求并圆寂自己的无欲人生。唯有如此,社会才可以健康有序发展进步,人类才可以和平宁静繁衍壮大。

三、佛性智慧可以为生态环保实践提供理论规范

综上所述,佛教思想中的生态环保思想理论对构建当代切实有用根本持久的生态平衡有着极高的参考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众所周知,佛教思想的产生和弘扬不仅是理论的阐释和宣讲,而且更加重视持久忍耐的身体践行和验证。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总是要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建设并维护生态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美好梦想。尽管目前世界各国针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大多是收效甚微短暂有限,更多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一)有利于促进众生和自然的共存共融和谐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建设先进思想文化。而健康理性的佛教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真善美的人性,为了实现众生的美好愿景,对先进文化中的佛学思想进行研究剖析,整理归纳,宣讲弘扬,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佛学思想倡扬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恭谦忍让,以期实现平和宁静无苦无乐的极乐世界。这种思想不仅对社会个体的个人有约束规范作用,而且为整个人类进步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障和理论支撑,为人类的和谐永存以及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提供智力保障。

(二)有利于建立健全根本完善的現代生态系统

当前,世界各国推出的关于生态环保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侧重于表层和当前,其伴随的结果也是短暂的肤浅的有限的。只有将人内心的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和家园意识彻底唤醒并付诸实践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持久的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保问题。佛教认为世道的沦丧,众生的损害主因在于人心的贪婪和邪恶。人心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佛教认为世风的改善,家园的美化必须从净化人心开始,内心的善念必将带动对周围众生的呵护和关爱,慢慢会让我们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甚至净化美化。当今世界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许多有识之士对佛教思想中的生态环保理念真实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透彻。

(三)有利于建构和谐平等的生命伦理体系

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是因为具有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尽管历史的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法则,使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存发展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和正当展现。人只是生命的一种,以人为本的“人”,实际就是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这也是佛教思想中的众生平等理念的体现。只有建构起和谐平等的生命伦理体系观念并付诸实践行动,才可以创造众生平等和谐民主健康有序的以人为本的生存环境。佛教思想中的慈悲为怀、去恶向善、众生平等等思想理念就深深植根于人性本体,如果得到培育和激发,产生真诚慈爱,高尚纯洁,根本持久的精神力量,一定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自然万物的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建构健全理想高尚的自我人格

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只有建构健全理想高尚的自我人格,才能为他人谋福祉。只有对众生有爱,慈悲为怀,敢于担当,一个人的生命才有质感,一个人才会活得有尊严,人格低下,不仅不能为他人谋福祉,甚至连自己都自感龌龊卑劣下流没有出息,人格萎缩。人格不仅是对个人和群体灵魂心态,理想追求的确立和表述,也是对其价值取向的判断和评定。当今社会,人格低下,道德败坏,种种丑陋现象,表现的就是猥琐卑劣堕落低下的人格情状。佛性智慧中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立健全美好理想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蒙作用。

(五)有利于引发非功利的美好远大的人生理想

美好远大的人生理想是一个人实现自己价值的终极追求。有了美好远大的人生追求,人生才能丰盈饱满,并能造福于人类;否则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甚至会堕落为社会的残渣余孽。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盛行,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物质金钱和权力美色,责任感缺失,信念坍塌,灵魂空虚,自我迷茫,醉心于声色犬马和物质感官的本能享受。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每一个人共进步的合力的基础上,尽管不强求个人的理想一致,也要有共同的普世价值和共同情怀以及民族梦想。非功利的人生追求就是在忘我的基础上,天下为公,勠力同心,勤奋进取,顽强拼搏,不断前进。这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持久坚韧的昂扬向上的内心驱动力。佛性智慧中的前世今生来世轮回因果说,以及人间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因果学说,就是为非功利的美好远大的梦想家提供精神的鼓励和支持,舍身忘我,努力进取,为众生创造福祉,为自己创造美好果报。

参考文献:

[1] 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

[2] 刘元春《佛教生态观的现代价值》.《觉群》,2007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