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乔爽
【摘 要】个性化城市意象要素的系统化整合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关键问题。城市设计表达的个性化意象,作为理想化的设计构思,反映着设计者对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的理念和审美期望。
【关键词】城市;意象;个性化;城市设计;主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231-01
在通常情况下,城市设计主题的定位,可以根据设计重点关注的城市地域环境特质要素来确定。由城市地域环境特质要素培育生成的城市意象个性化特征,可集中体现在城市景观空间所表达的六项重要文化特征上:地脉、史脉、文脉、业脉、情脉和理脉。这也应是实现城市意象个性化提升必须重点关注的城市设计主题的基本立意。
1.地脉——表达城市环境的地域性,凸显空间格局特色
每个城市都处于一个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的特征往往成为城市意象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人们总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在满足必要的城市物质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禀赋的环境条件,其中包括城市特具的自然山水格局、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态资源等,创造出个性独特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所表达的自然禀赋的地域性特征,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条件,也构成了城市地域环境特质的本底。
2.史脉——表达城市文化的传承性,弘扬历史文化特色
城市中那些富有历史意义的景观空间,是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精神、获取丰富历史信息、领悟城市意象个性的重要场所。每座城市都会具有与众不同的发展历史,存有不同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这无论对于当地居民或来访者都是体验传统文化特色和城市景观个性特色的宝贵遗产。历史文化景观之所以珍贵,在于它的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传统特色与建筑艺术间的独特关系,可形成各自特有的城市识别性景观,因而历史文化特色往往成为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构成要素。
3.文脉——表达城市结构的整体性,延续景观系统特色
文脉应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存在的对话与内在联系,也是常指系统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引用于城市设计范畴,文脉即通常指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乃至整个城市与其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种种关系。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背景,是与其内在特质相关联的系统属性。城市文脉的构成包含着显性形态和隐形形态。显性形态是指人、地、物三者的互动联系,隐形形态是指对城市的环境与发展发挥着潜在深刻影响的因素,其中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社会习俗及心理行为特征等,都可以纳入城市文脉的范畴。
4.业脉——表达城市功能的实效性,强调经济运行特色
在有关商业营运的范畴中,通常以“业态”来表述商家经营的方式与形态,它代表了商业形态与效能的统一体。同时,商业“业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调整与改变的过程与路径,则又常称之谓“业脉”。然而,此概念被引用于城市營运功能的研究上,则可用“城市业态”来表述城市营运中功能活动的组成内容与形式。同样还可以用“城市业脉”来表述“城市业态”的历史演进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向。
城市营运的功能活动,其本质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活动。通常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及其相应的营运方式。例如,在作为城市生命物质基础的经济营运中,其功能活动的业态最为广泛,一般可包括产业,商业,物业和公共事业。总之,可包含城市所有的经济活动方式及其相应的时空环境和相关的城市设施。
5.情脉——表达城市环境的情感性,展现生活情趣特色
城市景观环境虽然主要是物质化的空间,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城市空间必定存在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正是靠着记忆与情感的传承,才将城市的历史、人文和景观定格在每一个时间的片段上、并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与感怀空间。城市不仅有着种种个体的记忆,而且更多更重要的是城市集体的记忆。人类正是依靠这种集体记忆维系了种族的认同、聚落的延续和城市的发展。犹如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美)阿尔多·罗西曾指出:“当城市与记忆通过时间性扭结,空间性扭结与物质性扭结牢固结合在一起时,城市就成了人类集体记忆的一种综合载体。”人们的共识表明:城市是人类记忆的场所,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巨大容器和充满情感的空间。
6.理脉——表达城市治理优越性,彰显文明发展特色
城市理念是城市意象个性的灵魂。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如何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观念架构和指导思想,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城市功能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而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特色的形成,也为人们创造了个性化的城市意象。城市意象与城市理念的这种内在的关联性表现,在此可称其为“理脉”。在城市意象个性化提升的城市设计中,城市理脉的表达自然应成为设计构思的主题。
7.结语
城市理念是维系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当前积极回应城市竞争的战略思维的体现。不同的城市往往根据自身在历史、地理和人文方面的不同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理念。正确的城市理念可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段禹农,颜新龙.公共艺术景观中悲怆性环境美学实践探究——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J].大众文艺,2013(24).
[2]张秋雨,滕学荣.城市居住区环境设施设计现状与探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