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自媒体内容创作的艺术特征

时间:2024-06-18

陈鹏 张笑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大量涌现,这降低了普通民众传播信息的门槛。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其自身有着许多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特点。本文力图从自媒体平台进行分类,如微博,微信,论坛等,以及其内容創作表达形式,如文字、音频、视频、融合类自媒体等,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分析,探求自媒体在传播中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自媒体;内容创作;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25-02

一、自媒体概述

如今几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均和互联网密不可分。基于数字技术,网络媒体不仅可以生动地表达信息,而且还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加快信息传播,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此时,自媒体的概念也应运而生。“自媒体”(We Media)的定义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提出,他们认为“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载体多种多样,例如微博、微信、优酷、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在自媒体环境中每个用户都能通过应用产品随时随地用文字、声音、图片或视频等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事件,表现了数字时代人们对生活寄予的情感和愿望。

二、自媒体发展引发的思考

自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阶段、不同形式、不同门类的自媒体。一个新事物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必将引起学术界的急切关注,人们都对自媒体生存和发展前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大多数研究人员在对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感到惊讶的同时,也被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自媒体艺术”语义的模糊所困扰。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自媒体无疑是一件“新事物”。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和一种新的思想。与其他传统媒体形式相比,自媒体更具自由性,发挥了大众的创造力,因此有着许多自身的特征。同时,由于创作主体数量的庞大,自媒体艺术创作还具有多样性。

作品总是依赖于某种载体媒介,媒介的更新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作品形式的变化。自媒体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为个人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用户创造的“冲动性”与新媒介技术的结合催生了各种新的文学现象,如微博文学,微信文学,弹幕视频,网络直播等。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其自身并不排斥传统的作品创作形式,因此可以在自媒体中看到许多在自媒体未出现之前却又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作品。

三、自媒体内容创作的分类

尽管自媒体内容形式复杂,有着许多新形式难以纳入传统文化作品的范畴。但是,通过梳理其发展的过程以及对创作形式分析,我们可以从媒介符号的角度将它们分为文字类、音频类、视频类和融合类创作四种。

(一)文字类自媒体。基于文本的自媒体是指以文字为主要创作形态的媒介形式。我们将其归为一种文学形式,例如网络论坛文学,博客文学,微博文献,微信文学。这些形态从创作方式、文体特征、风格特色上都带有自身所依托媒介的鲜明特征。

网络论坛文学是以论坛、贴吧的文学创作特点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形式。例如“猫扑论坛”“百度贴吧”等。这部分文本创作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创作的自由性带来了许多新颖的内容和形式的创作,如接龙体、对帖体还有很多文字组成的有趣图形等。同时,由于创作自由的原因,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不良的信息充斥在论坛中,如大量的色情、迷信、暴力等庸俗的作品。

博客文学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个人创建和发布作品的形式。不同于网络论坛文学的强调互动创作,博客文学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是内心深处的独白。

微博文学和微信文学是出现在移动网络时代的即时微文学创作。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零碎化的文学作品创作成为新的潮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片段,写下即时的感受和想法,其都追求美而微的艺术效果。

(二)音频类自媒体。音频类自媒体内容是及其丰富多彩的,例如喜马拉雅、蜻蜓FM、唱吧等平台。在这类自媒体平台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大咖的讲座、海量的有声小说、学外语,也可以一展歌喉成为小有名气的“歌手”。同时,我们也可以创建自己的主页,或直播或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观众分享自己的趣事和人生体会,用声音叩击观众的心灵。同时,听得形式解放了人的眼睛和双手,在忙碌或者深夜闭上双眼沉浸在声音的海洋中,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

(三)视频类自媒体。视频类创作大多诞生于“播客”类网站以及之后诸多的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等。视频类创作是自媒体内容创作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形式,它们不乏一些独立制作的公司,但大多是个人品牌的小型创作,如依靠创意短视频走红的papi酱,依靠“趣味剪辑+个性演说”爆红的某S。

(四)融合类自媒体。融合类作品创作是贯穿在整个自媒体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在早期的媒体作品中就存在着很多不同媒介相结合的作品,如文字与图片、文字与声音、文字与视频的结合方式,在论坛文学、博客文学中,这种形式是一种主要表达手段。在这种形式的创作下,文本相较于其它媒介形式符号仍占主导地位,图、声、影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手段被使用。在早期的播客视频中,文本和图片也通常作为辅助手段与视频相结合。然而,随着创作形态的不断融合,文字不在作为主导的媒介符号,融合类自媒体形态百花齐放,如表情包、图解电影、弹幕视频等。

自媒体创作方式从媒介符号上大致可分为这四类。随着自媒体行业越来越趋于成熟,这四种媒体形式的格局已逐渐清晰和稳定。文字类创作大多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帐号,重在文字的传达。音频类创作有音乐或者连载读书等。视频类创作多偏重于娱乐,如抖音、腾讯微视、快手等小视频应用中。融合类自媒体更为自由,如即时聊天、视频直播,都可以见其身影。

自媒体和自媒体作品创作之间的关系不仅是载体和符号之间的承载和支撑关系。自媒体为数字媒体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先进的创作工具、通达的流通渠道和便利的接受条件等硬件设施,但自媒体并非简单地作为一个消极的技术工具等待创作主体的使用,作为是文化现象的发生场所,自媒体平台自身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意义生成方式,自媒体文化的创生与发展无不遵循着这些规律与机制。

四、自媒体文化的艺术特征

(一)内容的创意性。自媒体为什么能崛起,其中很大原因就是自媒体人能够大胆创新不拘于传统媒体的严肃。papi酱、同道大叔、咪蒙为什么能火起来,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创新。很多媒体都会照搬传统媒体形式去创作,papi酱却用视频来进行文字吐槽,配上其特有的表情,这是一种创新;同道大叔是关于星座的自媒体,讲述12星座的文章很多,同道大叔把文字变成漫画,将本身就很火的内容画成了漫画,这是创新;咪蒙是文字自媒体中的一个创新者,她写的很多文章都是和传统观点相违背的,因为从众心理,很多人只会跟着附和,哪怕当有个人试着去反驳时,还是会有人附和,这也是创新。因此说,创意创新是自媒体的核心内容也是自媒体的灵魂所在。

(二)日常化与即时性。在早期时代,创作的高台与传播的局限性使普通大众失去了“作品”生产、传播、甚至欣赏的权力。一般公众只能听到统治者的声音,文化活动逐渐远离发生的土壤,并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形式。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由于电视,录像,广播和其他媒体的出现,中国诞生了“不扰乱人们正常生活秩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秩序和空间”的艺术。到了互联网时期,开放包容的网络平台为大众敞开了大门,但这个程度非常有限。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的稀缺性使得人们接受和共享信息受到限制。此外,当时大多数网民都是年轻的知识分子。所谓的“民间写作”仍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民间。

自媒体的出现对创作、发布和接受的局限性造成了沖击。作为创作,发布和接受为一体的工具,自媒体与主体间的依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创作的仪式性:不用做繁琐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必要远离喧嚣,只要你点亮屏幕,就可以隔绝身边的一切,建立一个私人艺术世界。创作活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三)互动性。互动性是自媒体的吸引力所在。“泛众传播”中,任何人的创作活动都是一场现场直播,而强大的互动性功能又使自媒体用户得以介入他人的创作过程中,以往我说你听的创作在自媒体时代被“众声喧哗”的互动式创作所取代。在传统形式的创作活动中,创作过程通常都是独自进行的,个人创作的私密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作品的深度。与传统创作过程中规避干预不同,自媒体在创作时愿意接受不同的声音与意见。在互动中创作者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甚至可以通过集思广益将作品创作的更加完美,满足受众的需求。

(四)包容性。如果艺术是世界的反映,那么传统艺术是经过挑选、提炼过的世界。艺术呈现范围之外还有无限丰富但难以纳入艺术表现领域的存在,该部分在自媒体文化中找到了栖身之所,进入了文化呈现的范围。

因此,自媒体上充斥着日常性、戏谑性等现象,那些长期被传统艺术压制、排斥在外的生活纷纷挤入自媒体平台,成为创作的来源与素材。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大量不被传统文艺眷顾的存在领域进入自媒体文化的对象范围。此外,吐槽、才艺直播、直播游戏等形式都可以看做非艺术世界在自媒体文化中对艺术世界的入侵。

五、结语

自媒体产生的短短几年,它对个人的认知改变、对企业的互联网改造,证明过去那种单极化的互联网区块已经被打破。大家都能切身体会到如今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多元化内容正在颠覆传统媒体的有限体验,也能体会到“人人发言,人人创作”的理念给大众在寻找内容是带来了更多自由的选择。自媒体内容的艺术表达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自媒体作品中我们获得了新的审美愉悦性,其体现了一定的生活美学、科技美学,自媒体的发展为多元艺术文化世界又添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何志钧,秦凤珍.数字化语境中新世纪文艺审美现象解析[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金惠敏.媒介的后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李沁.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秦凤珍,何志钧.信息传媒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单小曦.媒介与文学一媒介 文艺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