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鱼篮观音”图像学研究

时间:2024-06-18

刘盈盈

【摘 要】唐宋以后,观音信仰逐渐成为人们信仰的主体,同时在发展中经历着一个本土化与世俗化的过程。本文以民间观音信仰中三十三观音形象之——鱼篮观音为中心,从图像学的角度,透过其在传说与图像中的形象特征及演变来探讨观音信仰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关键词】鱼篮观音;图像;本土化与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31-01

一、观音形象的女性化

从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由于佛教的世俗化,观音形象的特征逐渐呈现出世俗化、女性化。

今天,我们看到的观音形象大多是大慈大悲、温婉柔丽的女性形象。其实,在印度佛教经典中,观音的身份却是男子,一般形象是王子,或大居士或童子。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形象开始女性化,男身女相,面容温柔婉约。隋唐时期的观音造像非常繁荣, 所谓“菩萨如宫娃”的造像已经反映出菩萨世俗化与女性化的趋势。唐代以后,观音形象完全女性化:头戴凤冠,长发垂肩,面部端庄秀雅,凤眼细眉,樱桃小口,体态丰腴,宛若一位温雅娴静的唐代侍女。

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了观音三十三应身故事,即观音菩萨为了救济方便,随缘应现为各种不同形象的相关故事。民间信仰对佛经中这种观音菩萨应化之身体系进行了极大的发挥与创造,进而也形成了民间观音信仰中三十三观音形象的说法,如南海观音、杨柳观音、鱼篮观音、白衣观音等等大量女性观音形象,都反映观音信仰最终实现了彻底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二、传说中的鱼篮观音形象

鱼篮观音形象的出现没有丰富的佛家內典为依据,她是在民间传说故事中产生的。学界一般认为,鱼篮观音是由马郎妇演变而来。从传说中“鱼篮观音”的形象演变来看,其经历了从一个纵淫的延州女子到守贞的马郎妇人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改造。在中土传统文化中,这个如妓女般的菩萨与本土审美标准是不符的,因此很难被世俗接受。而以婚姻诱导世俗诵经的马郎妇的故事则抛弃了其中可能引起争议的艳情成分,使故事本身尽可能符合传统儒家文化教条,更合乎世俗的欣赏趣味。而“改良版”的马郎妇故事体现出的禁欲色彩则反映了中国本土的儒家传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渗透影响,促使观音信仰在流传过程中越来越本土化与世俗化。

三、圖像中的鱼篮观音形象

鱼篮观音作为观音应身形象之一,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形象。

从历代图像遗存来看,鱼篮观音与众菩萨华贵庄严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对比,除了她手中那只标志性的鱼篮之外,还常常是头不戴佛冠,颈不饰璎珞,脚也不登莲花座的平凡妇人形象。如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鱼篮大士》图,那画中的观音衣着朴素,散挽着一头黑发,双目矍铄,鼻梁高挺,嘴如樱桃,手里提着鱼篮,完全没有了在圣殿上正襟危坐的威严,宛如一位平常人家的村姑少妇。再如,明代丁云鹏绘制的徽州版画《观音三十而变相》中的鱼篮观音形象,依然是身着素衣,头挽发髻,手提鱼篮的平凡女子,宛如一幅仕女图画。从以上两者所绘的鱼篮观音形象可知,此图像已被民间信众普遍接受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其后的鱼篮观音形象基本以此为蓝本,包括晚明陈洪绶、吴彬以及近代张大千创作的鱼篮观音形象也基本遵循这一表现原则,将其塑造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女子。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为鱼篮观音重要标志的“鱼篮”,其意义由装鱼的器具演变为收服鱼精的法器。观音收服鲤鱼精的故事在民间文学及戏剧中广为流传,并随着世俗审美趣味的转变而不断被改编。以鱼篮为法器来降妖除魔的鱼篮观音,满足了民众祈求平安幸福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观音信仰功利性与娱乐性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观音信仰在中国的本土化与世俗化进一步加深。

图像中的鱼篮观音形象,从侧面反映了宋元以来,观音形象在佛教世俗化、本土化的进程中逐步女性化,进而变为当时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显得朴素平凡、文静内敛、平淡天真,愈发贴近时代生活,观音菩萨确乎已成了平易近人的庶民之神。鱼篮观音作为观音三十三变相之一,既保持着中国人心目中有求必应的慈悲善神的形象,同时显得平常、亲切、实在,融化于平凡的世俗生活之中,更能为社会各阶层的信徒所共同接受。

四、结语

上文系统阐述了“鱼篮观音”在传说与图像中的形象演变,然而这种演变是与观音信仰本土化、世俗化的潮流相一致的。鱼篮观音的传说与图像作为观音信仰本土化与世俗化的反映,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深刻变化。鱼篮观音的传说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改造,尤其是受中国儒家礼教的影响,使其情节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鱼篮观音在图像中的形象则进一步退去宗教色彩,其形体、状态和气质与当时民间美女并无二致,体现着时代的审美理想和世俗的欣赏情趣。

总之,通过研究鱼篮观音在传说及图像中的形像,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鱼篮观音的审美内涵及观音信仰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参考文献:

[1]陆永胜.观音佛典与观音信仰中国化[J].人文世界,2016(00):109-115+2.

[2]龚钢.观音造像由男变女的文化阐释[J].兰州学刊,2007(12):184-188.

[3]周秋良.娼妓·渔妇·观音菩萨——试论鱼篮观音形象的形成与衍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151-1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