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毛荣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代下,没有人中骐骥的思想意识、人格情怀,就不会有德艺双馨的艺术观,就不能创造出优秀艺术作品并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舞蹈人才。本文从文化与艺术融通的角度论述艺术观形成对舞蹈人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影响。在我国不同类型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中,除了要重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建设,学习掌握专业的表演方法、技术,塑造人物形象的技能,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创作、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外。更要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审美思想、精神美德的人格塑造。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传承中国文化,造福人民,做有气节、有人格魅力的艺术人才。培养出具有民族责任感、自强不息精神和厚德载物美德的舞蹈艺术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关键词】文化与艺术;艺术观;舞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36-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增长美好需要,作为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在这新的历史时代下,舞蹈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表演方法、技术,塑造人物形象的技能,更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的磨炼自身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想深度,才会更主动地接受高雅艺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以及独特的艺术品位。
一、对文化与艺术融通艺术观的认识
文化内涵蕴意深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包括了广泛知识的综合运用,还包含人们对于信仰、内心精神、知识修养、仁爱美德的人格凝练,是思想和理论的核心。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过,“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文化的熏陶可以使人逐步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主动积极接受阳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思维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与人文品格。艺术从审美角度上,可分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两者关系体现了审美需要与审美对象的关系。艺术观的形成是艺术者对现实人生深度思考产生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的形成與舞蹈人才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人文追求及成长环境有者密切的关联。作为学习舞蹈专业的大学生,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思想美德对艺术观形成尤为重要。思想上的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对艺术人才的审美会产生偏差,阻碍他们艺术观的形成和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再发展。文化与艺术融合的艺术观是文化素养、思想深度、人格品质、审美高度的完美结合,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使艺术人才从单一知识学习逐步转变为能力与审美意识的提升,把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人文气质渗入到人灵魂和血液里,促进舞蹈人才艺术观的正确发展。
二、我国舞蹈人才培养发展概况
我国舞蹈人才培养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历程。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正式成立到1960年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多所舞蹈学校,开始了从初建、初具规模、初步形成舞蹈人才培养的过程。这是老一代舞蹈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的实践结果。1978年北京舞蹈学校从中专升级到大学教育,成立了舞蹈学院。随后中央民族大学等艺术院校也相继成立了本科舞蹈院校。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率先成立了舞蹈专业,自此之后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百余所高校先后建立舞蹈专业,标志着学校教育的舞蹈人才培养进入了更高层次。目前现有艺术类专业院校、师范院校、综合类大学等不同类型的281所高校开设舞蹈专业。从1996年至今,部分综合类大学、师范大学相继成立了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高等舞蹈教育体系,已形成自身学校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大学舞蹈艺术教育,以国际接轨的文化桥梁为平台,着眼与多元化的文化思考,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传播优秀舞蹈文化。***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论及“文化建设”,强调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结合时代,就要以传承、借鉴和发展创新为重要途径,根植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保持自身特色在弘扬经典传统、吸收发扬优秀文化基础上进行我们自身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
三、对现阶段高校舞蹈人才思想意识领域建设的思考
在我国不同类型院校的舞蹈教育中,已形成舞蹈各个学科较为完善的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各个院校在艺术创作、表演、教学、实践、学术研究等领域较为重视,并各具特色。依据各自学校的培养方案、目标,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舞蹈艺术人才。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无德不立。”“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因此,我们在舞蹈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外,怎样育人、怎样育德,是新时代舞蹈人才培养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学生自然状况分析:目前除了专业艺术院校和部分综合类大学有自主招生和选择考生的权利外,大部分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没有自主召生的权利。学生是通过参加各省艺术类统考,考取相应学校,学苗大都以艺考生、高中生或特长生为主要来源。艺考生年龄小,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自身条件高低不匀、参差不齐。高中生专业学习起步晚,受心理、自身内在条件、审美意识等限制,缺少对职业追求、个人发展目标的系统规划。入校后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对知识的渴望性、求知欲、职业追求都处在启蒙阶段,需要在大学教育中不断进行思想引导和思维理念的改变。因此,大学教育对于舞蹈学生来说是开启人生的金钥匙,是他们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对于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所有的授课教师都应以身示范、以情育人、以德塑人,具有担当精神,铸就良好师德师风的教育之魂。
(二)学生思想状况分析:舞蹈学生入校时,思想教育引导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好多舞蹈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融入适应大学生活。一是高中学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现实与想象产生距离,缺少集体生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学舞蹈教育严格、紧张的学习环境没有较好的思想准备,需要在心理、思想上慢慢调节适应。二是艺考学生考入大学,专业条件、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职业追求和人生规划,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待开发。三是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学校各个系别、部门老师的沟通交流,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自省、自控,完善自身修养。学会用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运用语言准确回答处理问题,才能更好完成大学学业。学习舞蹈艺术没有捷径可言,舞蹈学习是滴水穿石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做积淀,坚忍不拔、勤奋刻苦,才经得起磨练。今后无论从事任何专业,都能成为卓尔不群的人才。
(三)运用合理途径提升育人质量。蜀汉刘备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细小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不能得过且过,在尊重关爱学生的情感中,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其次在学生入学时要设置导论课程,由专业学科带头人授课。导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大学每门专业课程设置的性质,各个课程学习方法与课堂要求,完成学业应该遵循的原则,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寻找学习目标与职业追求的方向。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更好完成学业和人生发展做最基础的铺垫。最后对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为的正确引导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贯通四年,通过班会、集体交流、谈心研讨、具体事例分析、课上思想引导渗透、课后思想交谈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营造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正确理解、接受老师提出的批评与教育。传承良好的学风、校风,师风。让学生自觉地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意识。我认为,好的行为习惯铸就好的意志品质。舞蹈教育中注重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注重育德、育人的根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
四、文化与艺术融通的艺术观对舞蹈人才培养的影响
人才培养体系除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外,还要培养学生有爱心和民族责任感。美国散文家门肯曾经说过:“人一旦受到责任感的驱使,就能创造出奇迹来。”当今社会没有好的思想意识、人格情怀,就不能有好的艺术观,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培养合格人才。各个高校舞蹈教育在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创作、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同时,更要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传承中国文化,造福人民,做有气节、有人格魅力的艺术人才。在工作中我发现,有些年轻人刚步入社会,就关注我能有什么样的待遇,我付出能收获什么,而忽略了我为社会能创造什么价值,收获硕果是辛勤耕耘付出的结果。
正确艺术观、审美观是艺术者对现实人生深度思考产生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我们平日专业与文化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仁爱美德,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审美高度、思想境界的迁移与变化,这种品格与思想的变化会很自然地流入到学生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实践中,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立足中华民族发展的艺术人才、创作出有思想、有审美高度的优秀文艺作品。
(一)艺术观强化舞者对文化的认识
文化熏陶使人逐步养成用脑习惯,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和方法。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单是学技术、学表演、学创作,而要以思想引领身体。技术与风格训练前,要导入其所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审美特点、风格由来等。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其理性思维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形成。舞蹈人才的表演能力、教学水平、创作思维、科研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在艺术实践中磨练成长,但是一个人自身的品格气度、人文素养、审美情趣、思想内涵、民族责任感却需要在长久学习中躬体力行、铁砚磨穿长期积淀逐步形成,这种的品质形成影响艺术观的塑造,同时有什么样的艺术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文情怀,并会自然渗透到人的灵魂里,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反射出来。
(二)自强不息精神和厚德载物美德是艺术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舞蹈学习是滴水穿石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和态度,才经得起磨练。学习舞蹈没有捷径,它是培养我们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开始。有什么样的精神与思想美德,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观。
我们可以培养出许多具有高超表演技能和综合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艺术专家。工匠精神就是要有执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正直诚实守信的美德,这恰恰是我们在培养人才中所缺少和容易忽略的品性。爱因斯坦说过“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行动的努力来自于强大的内心,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他的行动指南。在我们注重学科建设的系统性、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课程教材的完善性同时,要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深处陋习,克服惧怕困难、不求甚解、缺少职业追求的思想动态,使其具有博爱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开发身体、分析解放身体表现手段与目的、结果与意义而产生思考。打开学生主动思维能力,让其学会核心知识转换和审美观念改变。让身体变成语言,通过身体,强化身体人格的最终表现方式,以思想引领身体,把老师严格要求变成对自己自觉自愿地要求。学会承受压力,把压力变为动力,在执着中形成优秀的意志品与职业追求。培养出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有责任担當、立足宽泛视野的的艺术人才。
随着我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衰弱,部分学生在精神和内心世界徘徊。因此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美德是形成学生良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艺术观的思想奠基石,是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向,偏离了这个轨道,谈何培养人才?
(三)审美高度决定人才竞争力
文化与艺术融合的艺术观是人文素养、思想品格和审美高度的完美结合。审美高度又决定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的水平。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我认为审美高度、审美追求、审美情趣是衡量了一个人综合实力与艺术造诣的标准。审美观培养,是舞蹈人才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判断事物、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手段,是专业技术表演、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创作、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等领域发展根基。社会竞争力体现培养人才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审美追求的内涵建设。这些内涵教育需要在长期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渗透、学习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构成舞蹈艺术人才的品格气质、审美取向。共同审美取向一旦形成,舞蹈人才培养,就有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文化与艺术融通的艺术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在本科舞蹈教育中应该形成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文化可教育人、塑造人、影响人的审美观,但不是有了文化就能形成较高的审美思想、人文素养。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互动中,让学生主动积极接受健康丰富的文化熏陶。改变不正确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美德其特征是要重视人执着的工匠精神、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有品行、有理想的人才。舞蹈人才通过舞蹈系统的教育教学实现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教材、课程、审美、风格、思想、毅志、文化、程序、评论、创作等各项内容的合力运作、规训与深入熏陶,推力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我国不同类型院校的舞蹈人才培养中,除了要重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表演技术与方法、掌握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外,更要强化学生爱心、审美思想、精神美德的人格塑造,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自强不息精神和厚德载物美德的舞蹈艺术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