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胡昱遥 赵志倩
【摘 要】2015由王晓鹰导演的作品《伏生》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这场演出颇受各界关注。全剧以伏生自焚藏书为界分为上下两场。主要讲述了秦时儒学大家伏生为使儒学逃脱“焚书坑儒”之害,将儒学经典《尚书》通篇熟背,使儒家文化得以保存的故事。时间跨度从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伏生》这部剧立足于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故事,借助独特的舞台设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不仅带给观众视觉听觉上的震撼,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思想感悟。
【关键词】《伏生》 ;文化传承;舞台表现;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020-01
一、《伏生》的舞台设计
《伏生》由孟冰、冯必烈编剧,经王晓鹰导演对舞台表现形式的设计,使得该剧更加生动。就舞台表现形式而言,从剧本内容转为舞台呈现时,由于舞台的特殊性,在剧本中很容易交代的事件内容,搬上舞台却并不容易,但对于导演来说,二度创作的余地也更大。该剧巧妙的舞台设计,充分地把舞台限制的劣势转为独特呈现的优势。
(一)歌队的选用
对歌队的选用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歌队作为古希腊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的选用并不多。但在《伏生》这部剧中,导演把歌队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歌队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扮演剧中所有的配角。整部戏除了伏生一家和李斯这几个主要角色外,其余角色都由歌队来扮演。歌队扮演了各类人,奴隶、大臣、孩童、儒生,群众等,这样既方便了演员的调度也使得表演更加自然。第二个作用是完成转场。舞台剧在场景的转换上是比较受限的,舞台上的转场几乎都无法避免表演出现短暂的停顿。可是《伏生》每次在换场时,歌队就开始跳舞并有序搬运道具,里面每个人都带着面具,队长指挥大家变换场景搬运道具,这样的形式使得转场十分流畅。
(二)舞台的布置
《伏生》在舞台的布置上,最抢眼的莫过于舞台背景那棵枯树和舞台正中间流着血泪的巨大面具,这两个独特物象都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并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相照应,牵动观众的心。场景的作用通常只是交代必要的环境要素,而像这样以烘托气氛为目的的布景却比较少见。场景独特的设计与情节发展完美配合,使《伏生》在舞台表现形式上独具风格。随着剧情的发展,当伏生一步步遭到迫害时,每一次遭难后,背景上的巨大面具就會流出血泪,并且一次流的比一次多,由此可见,流满血泪的巨大面具与伏生一步步被逼到绝境的人生是相照应的。而枯树同样能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枯树虽然不如舞台正中的巨大面具那么抢眼,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枯树的颜色不断地变化,与音乐巧妙配合在一起牵动着观众的情绪。《伏生》经过导演巧妙的舞台设计,舞台呈现算是优于剧本,这也是每一个舞台剧导演始终追求的目标。
二、《伏生》的主题思想
《伏生》应该有两个并行的主题思想。一是文化传承的主题思想,二是主张文化兼收并蓄的主题思想。两个主题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伏生》一剧的思想底蕴。
(一)文化传承的主题思想
该剧主要讲诉主人公伏生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故事,因此文化传承无疑是该剧贯穿始终的主题。伏生在焚书前,有二十多天闭门不出,把《尚书》通篇熟背,意味着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尚书》融为一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剧中听到他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能死!”因为只有他活下去,儒学经典才能薪火相传。当李斯来家里索要他的儿子子勃时,他为了保全自己而牺牲了儿子,却被大家会误会他贪生怕死。家破人亡的伏生沦为乞丐遭到众人唾弃,但为了保住性命他开始装疯卖傻。这种困境对于伏生来说简直是生不如死,想死而不能死的境地,更加强化了他的困顿,同时也能更加突显两难之境中个体生命的艰难抉择。在这种压力条件下,人物所作出的选择,才能真正揭示人物本性,展现人性光辉。
(二)文化兼收并蓄的主题思想
文化兼收并蓄的主题思想在《伏生》这部剧中虽然表现得比较隐蔽,但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还是能够挖掘出来。通常情况下,戏在高潮的时候结束是最好的,当伏生背诵《尚书》的秘密公诸于世后,故事就应该结束了。但故事却一直延伸到暮年的伏生又置身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环境中,在众多儒生都沾沾自喜的时候,他反而是发出阵阵隐忧。从他的台词:“谁说读燕国诗句就一定要喝那燕国之酒,哪个讲儒生的女儿就一定要学儒学。”表现伏生心里一直渴望着各家的思想能够共同发展,但在该剧中却一直没有实现。不管是过去实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还是现在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在发展一种统治者所认同的思想,打压其他各家的思想,伏生认为这样对于文化的发展是不利的,隐含着渴望文化兼收并蓄的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1]李有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话剧《伏生》主题文化阐释[J].当代戏剧,2017(01):18-19.
[2]徐晓钟.一部弘扬文化传承信念的佳作[N].文艺报,2014-01-20(004).
[3]光影.从传统文化深处走向现代舞台表达——评新编历史京剧《伏生》[J].当代戏剧,2017(05):14-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