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声乐演唱中共鸣位置靠前、靠后的相对性

时间:2024-06-18

干露

【摘 要】声音的焦点与共鸣管道和共鸣腔的运用有直接联系,但也不完全等同。一般情况下,焦点的位置不同,则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如果焦点靠前,声音则会更明亮,如果靠后,声音就会暗淡些。焦点在鼻咽腔则高频共鸣强一些,但和焦点在嘴部的明亮效果是不同的。

【关键词】声乐;演唱;共鸣;位置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042-01

众所周知,歌唱是有不同的高低音发声组成的,声音的不同是因为振动频率的变化,不同的共鸣腔体进行调节给予基音不同的振频,所以,根据音响学理论得知:不同共鸣腔体的共鸣中心位置也不同,而且人体是可以感觉到共鸣中心的位置存在高与低的区别。由此得出,演唱者在对腔体的共鸣中心的感觉确定了共鸣的位置。它是人产生声音位置的本体核心。它和歌唱母音着力点的前后变化是不一样的,但它们之间又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声音的“靠前”与“靠后”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来说,人体声音的表现力要远远超出乐器的表现力。所以,在歌唱的生理特征和音响法则的层面上,不论发出的声音是由高到低还是由低到高,根据声带的渐变特点,和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来说,都存在一个由小到大或者由大到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同时声音的位置也有着高低上的变化。这些都是由人声共鸣腔体的上小下大的特征以及声带渐变特性决定的。

生理学研究发现,在歌唱发声时,母音在咽腔产生后,由各个共鸣腔体给予振动作用,然后经口腔依靠空气传递出去。一个美丽动听的声音,应首先以正确气息为基础,从喉腔发出,由声带的振动作用产生了音高,在软腭及舌的中、后部和咽腔形成母音,经过舌尖、舌面、硬腭和唇、齿等部位的阻气作用形成语言的音节,最后由口部传出,在整个过程中,演唱者心理会感觉声音不是由嘴里传播出去的,而是穿过腭弓,先从后,在向上,从头顶后上方飞出。这样的声音给自己的感觉是“靠后”,而听众的感觉却是“靠前”的。歌唱者的这样感觉说明了“靠前”和“靠后”是相互矛盾的对立面,又是在歌唱实践中辩证的统一存在的。这就好比拉弓射箭一样,弓是在向后作用,而箭是向前飞出,弓的作用力越大,箭就射的越远。这与歌唱发声中的原理相同,歌唱中存在着“靠后唱,向前传”的运作状态。“靠前”和“靠后”在歌唱中表现为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声乐演唱实践中,一般会根据假声使用的多少来区分歌者的唱法;中低声区用真声,经过过渡音区后,在中高声区进入真假结合声区,音越高,假声愈多的歌唱,一般称之为民族唱法。所有的音区都用假声,中低音区假声少一些,没有过渡音区,中高音区假声多些,音越高,假声愈多甚至到高音后完全用假声的歌唱,一般称之为美声唱法。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叫法,却体现着假声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二、“靠前”与“靠后”对演唱的影响

我们会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在追求“面罩”的声音效果时,不管是唱什么样的音高和母音,都刻意将着力点向前靠,直至到了口部,以及硬腭,这样的演唱方式一定会对相关的发声部位产生影响,产生僵硬等情况,比如下巴的位置不正确,过分前突或后收,下颚僵硬,牙关咬紧,口腔打不开,喉头往上吊等等。因为这样的歌唱方式使歌唱通道变形或是被破坏,以至于歌唱的声音位置变低,真声增多,声音扁、白、尖锐,缺少表现力和穿透力。

“字正腔圆”是对歌者的基本要求,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它体現了歌者的另一项能力。我们传递给听众的信息不只是声音更重要的是内涵,咬字、吐字、归韵的适度就体现着声音的内涵。歌词是传递情感的重要纽带,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才的声音是我们追求的完美声音,咬字在前,声音在后声音是集中的,有焦点的,归韵的适度就 l 是吐字、咬字、行腔的适度过程。

要解决“靠前”与“靠后”的和谐统一,除采取一些必要的训练方法外,还要对“靠前”和“靠后”这两个术语进行深刻的理解,比如声音扁、白的错误,在平时训练中注意“靠后”一点唱,这样通过自身理解以及潜意识作用,逐步地有了松开牙关、打开喉咙、松开下巴、放下喉头等意识,养成了在口腔后部起音,在咽腔形成母音的习惯。而对于声音发僵、硬的情况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靠后”一点唱,放松脖颈,放松舌头,立住咽壁,稳住喉头,通过气息的作用把声音正确的传递出去。总而言之,这样的训练方式有助于演唱者将注意力放在歌唱器官的协调转变上,经过长期的科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教师的用意,并快速对歌唱状态做出有效调整。

总之,在我们的演唱实践过程中,没有焦点的声音,不明亮,没有穿透力,声音听起来是散的,不集中的,我们要的声音是集中,明亮,有穿透力力的声音。这里的适度就是不可过分打开喉咙,故意压低喉头,会导致归韵过于靠后,不利于焦点的集中,不利于管道的建立,导致声音没有色彩,声音沙哑。不同的人声音条件不同、生理结构不同,身体构造差异都会导致歌唱声音的千差万别。不管是什么样的声音,都需要在歌唱中做到适度的均衡。“靠前”与“靠后”还可根据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内容及音乐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随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张迎芬.浅谈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J].大舞台,2010,(3):7-8.

[2]丰新勃.浅谈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3,23,(1):106-1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