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导演李玉作品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4-06-18

朱鑫杰 王春雨

【摘 要】李玉导演作为新生代的导演之一,至今已执导七部影片,创作出各种形式题材的故事与不同的人物命运及性格的女性角色,并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李玉;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087-01

一、拍摄手法及镜头表意

以电影《观音山》为例,此部影片几乎全部采用手持拍摄的方式,而这种摄像机的拍摄角度方式及与演员的走位配合响应下,使得与本部片子的基调及镜头表意更为准确。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一个桥段为一行三人在寻找房子的过程中,来到了“常月琴”的家中,在看房子的过程中那种镜头的摇晃摆动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一种局促不安的压迫感。同时在配上“常月琴”的不耐烦地对话时,更加的让观众来体验剧中人物内心之间的隔膜与不适。

在影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在前两场的时候,画面是明亮的,俯拍着几位坐着或倚靠着的主人公们,并且三人也是意气风发,叫喊着进隧道,又叫喊着出隧道。隧道前方也是越来越明亮。而到了片子结尾,最后一行三人无精打采,满脸迷茫的仰面躺在火车上,火车将要穿过隧道时,画面中阳光下的这幅景象由于曝光太高而显得有一些失真。在黑暗中,身后的那点光明逐渐远去,最后变成了一个飘忽不定的小圆点,到这里影片结束。

在这个画面镜头下,在这个看上去像是无路可逃的结局,说小一些可以是对于青春迷茫的缩影,说大了可以算是一个失去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缓缓前行的悲剧宿命。对于世人所能期待的,也只能是浴火重生之后的凤凰涅槃。

二、文化表象下的意象

(一)水。在电影的结尾处,“常月琴”经过了与僧侣之间的交谈后,独自一人来到瀑布边,当“南风”等人找到她时,她微笑着与他们挥手,但是并不是在打招呼,而是告别。也是对这个喧嚣的世俗说再见,随后跳入了瀑布中。这里的水是女性选择自我解脱的一种方式,接受了自然地洗礼,去往了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让自己解脱。

(二)镜子。镜子的意象是“常月琴”女士内心绝望的境遇的自我写照。在儿子忌日的当天,受到了儿子生前女友的刺激后,来到了儿子出车祸时所驾驶的汽车里嚎啕大哭后回到家中,看着镜子里绝望的自己,选择割腕自杀,幸亏被“南风”一行人及时发现并送往医院才得以生还。在此之后,在她看完镜子反面的儿子的照片之后。他看着镜子,对着镜子自怜自哀的绝望无助,都是她痛苦辛酸的写照,也同样在铺垫着影片最后她选择跳入瀑布之中的结局,死亡才是她最好的解脱,最好的归宿。

(三)浴室。影片中浴室的场景是南风脸部的特写镜头,浴室本是较为私密的空间,也象征了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可被南风母亲的一通电话打破了,她一边洗澡一边与母亲通电话,原来是父亲又一次的家暴她,南风在高声的向她母亲吼着。而此时浴室的这个封闭空间则形成了一种压迫感。表达着南风心中因为从小家庭的不幸遭遇。

三、隐喻性的叙事结构

以电影《观音山》为例,影片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青春叙事片所表达的那种美好确幸,或是怀念题材,而是对于目前社会上年轻人的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其叙事上表达出留白以及拉长节奏的艺术形式,同时配以耐人寻味的音乐,来填补其叙事空缺,而这样的特殊形式也显得剧中三个年轻人,或许是对于青春中所经历过的迷茫与失落的表现。因此,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从画面构图等方面,李玉导演是想表达出一种包含着隐喻的叙事结构。

所以说看起来毫无头绪的剧情走向使得这部电影给观众的感受是像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而并非正常的青春片的剧情走向,而确实这也是直接设计出来的,将这每个心中各有不安的人聚在一起安排着走向了观音山当中。在这种隐喻的叙事结构下,“观音山”好像变为了一个节点,又或者说是终点。一行四人来到了这里,带着踏青的名義,但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各自的心结。每个人怀揣着。在这趟充满了象征意义的活动中,是选择什么,是摆在这四个人面前的一条分叉路。

另一方面,电影《观音山》在这样一个青春片的包裹下,藏着导演想要探讨的一个更大的主题—生死与信仰。影片中运用了一段当年汶川大地震的真实影像,而运用这段视频的元素来拟造了一个宏观的环境并通过一座观音山上的庙宇塌陷来具象表达了一个民族的信仰的崩塌,而在影片中四位主人公则是失去了信仰的代表,而李玉导演通过将这一行四人安排在观音山中的庙宇来帮忙重建的行为,通过包括“常月琴”与僧侣的谈话等来表达出了一种由对立最终到和解的结构模式,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是由“南风,丁波,肥皂”与“常月琴”之间的矛盾由对立到和解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又是“南风”与“丁波”之间爱情的矛盾的和解,最后是这主角四人各自寻找着属于自己信仰的过程,并且在“观音山”上,画上了句号。

参考文献:

[1]乐黛云.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J].文学自由谈,1991,1-45.

[2] 秦喜清.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 杨帆.论李玉的故事片创作[D].复旦大学,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