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杜明哲
【摘 要】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不仅是一部为揭示弑父阴谋的复仇悲剧,更是一部源于男性精神上对女性渴求与争夺的情感拉锯战。哈姆雷特身上缠绕的是母亲与情人的多重情感线索,借助继父克劳狄斯的弑父阴谋与母亲乔特鲁德的移情别恋,剧作家以延宕技法揭示出男性之于女性从爱情关系到家庭结构的两重欲求。莎翁在哈姆雷特的情感线中,勾勒出一个从血肉亲仇到弑父娶母的情仇异化人形,折射出的畸态与罪孽都是人们潜意识里欲求之常态。
【关键词】莎士比亚;延宕艺术;情仇与情杀;男性欲求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12-03
关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阐释,自古至今角度多元、范本多样。他是善良与道德的化身,是自省和忧郁的诗人形象,是残酷与无情的杀人罪犯,更是莎士比亚艺术灵魂的投射……然而在这些人物性格呈现的背后,剧作家艺术创作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戏剧从外来看是处在行为中的人的心理因素,自内来看便是内心情欲的表现。在复仇中,莎翁一再将其复仇的利刃不断规避,哈姆雷特为何迟迟不肯杀死克劳狄斯为父报仇,取而代之的是借延宕技法,将情节中的情感线一再延长?
自18世纪英国戏剧评论家托马斯·汉莫认为剧情的发展产生了延宕行为开始,便有外国延宕论学者的“内因论”和“外因论”——“内因论”将其归为性格障碍行为的推进;“外因论”则强调外在条件中的客观因素对复仇计划的一再阻拦,譬如克劳狄斯的政治势力、王朝更替的法规、基督教的教律,以及礼乐崩坏的凋敝时代症状等。另外,更有从戏剧常规创作手法的角度得出不存在特意延宕之目的一说。
笔者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一种情仇心理的体现。哈姆雷特面对母亲改嫁的怨恨甚过丧父之痛,对母亲的讥讽更是源于爱之深切。与克劳狄斯之间拉锯般复仇的设计,实质上更是为其光明正大地夺回母亲之爱而寻觅时机。追溯到创作者塑造人物最本质的层面上,便是一种对于复仇的情爱换位的心理欲求。
一、杀父之仇与情仇的双螺旋结构
“为父报仇”是哈姆雷特的心理动机,这一动机也是全剧中营构戏剧情境的驱动力。从一开始展示的便是哈姆雷特为寻求真相、为父伸冤的心理欲求,但在继父克劳狄斯出场后开始向另一方向演变——“为情复仇”。
在哈姆雷特知晓母亲乔特鲁德迅速改嫁后,他最初的绝望之情更多是因为母亲的不守贞洁,也因此慨叹道:“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他发出要重整乾坤的宏伟誓愿,也正是对这轻薄情恩的世间彻头彻尾绝望了。可是,莎士比亚并没有让他的复仇之心沉浸在一颗枯竭的心灵中止步不前,克劳狄斯的登场实际上同时引出了另外一条感情线——“情仇”。对王后乔特鲁德改嫁的失望与谴责,正体现出其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在克劳狄斯揽权称霸的形势下,演变为一种对女性拥有权的争夺。先王去世后,哈姆雷特赶回丹麦王宫,在内在心理上他已然将自己构设成母亲新的保护人。克劳狄斯的出现夺走了哈姆雷特生命剩余的意义之一,更是剥夺了他的保护欲和征服欲。也正因此,情仇的线索从第一幕第二场开始便脉络清晰,“我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在哈姆雷特眼中,母亲的丧夫之痛原本应由自己来弥补,克劳狄斯的取而代之激怒了他,让其视克劳狄斯不仅是弑父仇人,更是夺走母亲的潜在情敌,深化了哈姆雷特的怨恨和嫉妒之心。
在中間第二幕,杀父之仇已经融入了情仇,哈姆雷特通过排演戏剧试探克劳狄斯的反应,同时也是在心底呼唤王后乔特鲁德的良知,他对王后说:“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看自己的灵魂……静一静,坐下来,让我扭你的心;你的心倘不是铁石打成的,万恶的习惯倘不曾把它硬化得透不进一点感情,那么我的话一定可以把它刺痛。”正是借助排演戏剧,映照出王后被邪魅迷惑的丑恶灵魂,并企图将其拉回自己正义的立场。在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两方阵营中,乔特鲁德更是一个“伴侣”形象,她可以成为克劳狄斯登上王权的贤内助,亦可帮助哈姆雷特揭发阴谋、昭示正义。
更进一步说,乔特鲁德又弥补了男性潜意识里的恋母欲求。借助弗洛伊德主张的观点——“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渴求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当为父杀敌的情感线融进情仇线时,哈姆雷特身上潜伏的这种“俄狄浦斯情结”便开始萌动。他对乔特鲁德和克劳狄斯新组成的家庭强烈妒忌,原本他可以上位的机会被克劳狄斯夺取后,这种妒忌情绪上升为一种为情所恨的怨念,因此他得以发出呼号,指责母亲“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有眼睛而没有触觉、有触觉而没有视觉、有耳朵而没有眼或手,只有嗅觉而别的什么都没有,甚至只剩下一种官觉还出了毛病,也不会糊涂到你这步田地。”哈姆雷特爱之深、责之切,因而这种情绪正构成人物在戏剧动作上的破坏力,并反过来对人物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困扰与影响。
在第五幕结尾处,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决斗时,乔特鲁德说:“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雷特。”说完这番话后,哈姆雷特终于亲切地唤乔特鲁德为“好妈妈”。这意味着乔特鲁德在这场以勒替斯、克劳狄斯与形影单只的哈姆雷特两个阵营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自己的儿子。经过这场循环往复、惊心动魄的拉锯战后,哈姆雷特用行动感化了母亲的灵魂,唤醒了她的良知。当乔特鲁德回到儿子这边时,实际上意味着哈姆雷特夺爱的胜利。他潜在“娶母”的性幻想得到满足后,“情仇”的线索也随之瓦解为一种奋勇决战的力量与勇气,融进最早出现的“为父报仇”感情线中,推进仇杀线继续推进。与此同时,王后乔特鲁德更是成为一种双关符号,她的回归不仅是哈姆雷特对于女性(母亲形象、情人形象)的欲求争夺后胜利的满足,更是将阻挡正义与真相的帷幕真正攻破、撕毁。
在全剧中,哈姆雷特始终在情感线的驱动下挣扎行动,这条线是由“为父杀仇”和“情仇”螺旋交织而成,它们彼此融合又互相吞噬,使人物在欲求和理智的漩涡中来回摇摆。而乔特鲁德的抉择,注定了其中一方男性所谓象征性上最终的胜利。在这场情人争夺、仇人眼红的拉锯战中,莎士比亚借用延宕手法,塑造出一个愿凭借正当手段获得美人芳心的男性正义者形象。而哈姆雷特,是这杀父之仇与情仇的双螺旋结构中的胜利者。
二、复仇行动里的延宕艺术
延宕技巧的阐释多元,对于哈姆雷特在戏剧动作与戏剧动机脱节上,这种踌躇不定、优柔寡断的性格反而给予了文本更多的解读空间。《哈姆雷特》中的延宕让人称赞,是因为整部戏剧的延宕基于“复仇”这样一个雷厉风行、残酷决断的主题。
哈姆雷特拥有戏剧动作执行力,从他一怒之下刺死挂毯后的窃听者波洛涅斯,便可以看出他的能力足够,加上他在知晓克劳狄斯的预谋后,当机立断让背叛自己的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双双送命,其行动果敢、迅捷,甚至是富有计谋、智慧的。先王显灵的一再敦促,实际上牵系着观众的意愿,加快剧情的进展。但是,莎翁为何偏偏会让哈姆雷特在对克劳狄斯的复仇行动上一再拖延?
如果借助笔者前文中提及的双螺旋情节结构中的“情仇线”便颇易理解:在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情敌”关系中,哈姆雷特不屑于采取后者那般卑劣的手段夺回乔特鲁德之心,“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他宁可多次错过可以直接刺死敌人的机会,“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也不愿违心地借助非正当手段谋取正义。
按照前人借助基督教教义的解读,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没有出手杀死他,目的是为了让他真正地带着罪孽永堕地狱。但从情节发展的逻辑来看,哈姆雷特真正登场时,错过了前面一段克劳狄斯的自白,仅根据他跪在地上便推测是在祈祷。哈姆雷特下场后,克劳狄斯还有一句“我的言语高高飞起,我的思想滞留地下;没有思想的言语永远不会上升天界。”这里便可以得出克劳狄斯仅仅是在做样子罢了,并未有哈姆雷特所臆想的敢于忏悔内心之罪恶。
这里的延宕,便是笔者所认为的一种情仇的心理暗示,处于争夺间的任何一方,如果凭借背后的伎俩除掉对方,终究是无法光明正大地获得女方的归顺之心。唯有正面争锋,才能让女方从心底重新评判、重新择取。
除去表面上的情仇谋略,延宕更包含了一种主人公的价值观。在两个男性对女性归属的争夺中,最本质的不是手段高低善恶,而是对于女性最终投靠和依赖的结果。在哈姆雷特身上,智慧体现在他懂得真正的爱情要怎样去收获——不是依凭伎俩和暴力,而是凭借一颗真挚赤诚的心。与其说全剧是一场四方割据的复仇混战,不如说是一场两男一女的情感拉锯战。在这场前紧后松、紧拉慢唱的延宕中,哈姆雷特身上的价值便体现在恪守正义、懂得分寸。他一再克制复仇心理,坚持选择磊落坦荡的途径去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过,用确凿的证据为其定罪、为自己的过失赎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求,但是实现渠道和手段各异。哈姆雷特之所以是一个带有神性、诗性与哲学思辨色彩的角色,便体现在这些表层下对于为人准则的不逾矩。
延宕之下,更给予了对另外一条复仇线的全新解读。虽然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心理不断被客观因素搁置延误,但这并不是造成其优柔寡断、唯唯诺诺性格的主要原因。除去为了让克劳狄斯死得其所,哈姆雷特更是在伺机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观众在情节推动的过程中,逐渐发觉重点不是杀死克劳狄斯,而是在拯救乔特鲁德。在第一幕开场中,哈姆雷特绝望呼喊:“上(下接第22页)帝啊!人世间一切在我看来都是多么的可厭,陈腐,乏味而无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的痛苦更多来自母亲乔特鲁德的背叛与堕落,在哈姆雷特发自心底的咒诅中,世界便是这样的荒芜与恶毒。在两条情感线交叉推进中,延宕让哈姆雷特最终的戏剧动机愈发鲜明——哈姆雷特的“情仇”来自母亲,他要“报仇”的目标不全在于为父报仇,更在于拯救并挽回渐渐远离自己的乔特鲁德。
“杀父之仇”与“情仇”相互交织为主要角色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范本,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行也可全然看作是一场男性之间对女性的争夺战。他在这场争夺战中将原本潜藏心底的“俄狄浦斯”恋母情结激发出来。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这个角色,以点带面让观众对这种男性本质上的欲望渴求进行重新审视。
哈姆雷特身上承载着“为父报仇”与“为情复仇”的双重复仇使命,正因为对母亲爱之深切、责之切,在螺旋交叉的情感线结构中,逐渐丰实、勾勒出其作为男性形象背后欲求的多重性。延宕将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这类人欲望深处的种种细微挑拣出来。笔者以“情仇、情杀”单独切入,试图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莎翁笔下哈姆雷特的这场“延宕”下的复仇大计。
当从“情仇”的角度来侧重分析时,整个复仇过程不过是男性彼此之间对于女性双重身份(情人、母亲)的渴求与争夺。在《哈姆雷特》中,这些潜意识里的“弑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结等,与因妒忌而萌生情杀仇杀的诸多罪孽,都不过是无罪的原始人性中的性心理欲求。
纵观莎士比亚的剧作,乃至整个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外国戏剧史,延宕是最为常见的戏剧创作技法。当它潜藏在莎士比亚笔下,深入到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情欲与仇恨深处时,便蕴含着时至今日依旧是具有独到研究意义的自省意旨、重审价值。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朱生豪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1913.
[3]汪余礼.艺术铸灵中的分裂与重整—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新解[J].2012.
[4]张金良.也论哈姆雷特的延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
[5]查培德.关于哈姆雷特延宕问题的争论及其分析[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院学报,1986(6).
[6]杨秀波.哈姆雷特延宕说综述[J].四川戏剧,2015(2).
[7]傅光明.哈姆雷特:延宕,还是等待,问题所在[J].名作欣赏,201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