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孜孜不倦 不离不弃

时间:2024-06-18

夏琳

【摘 要】孙贵明是太谷秧歌表演艺术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近四十年表演生涯中,他不断吸收前辈的表演艺术,结合自身条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丑角人物形象。在太谷秧歌发展低谷时,他始终坚守信念,践行着一个非遗传承人的义务与责任。

【关键词】孙贵明;艺术道路;艺术贡献

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08-03

太谷秧歌是流传在山西晋中一带的民间小戏,一般由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组成,俗称“二小戏”。清代中叶,太谷秧歌经历了由地秧歌、过街秧歌到戏曲舞台的转变,最终形成了民歌体和戏曲体秧歌形式。前者如《看秧歌》,后者如《卖高底》、《偷南瓜》等。

太谷秧歌在其发展、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晋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民间表演艺人和剧团。据资料记载,太谷秧歌目前已传承至第十四代,孙贵明是第九代传承人中的一位丑行代表。

一、艺术道路

孙贵明是一位在秧歌舞台上活跃了近四十个春秋的演员,在晋中地区被观众所熟悉和喜爱。虽然他入行较晚,但他勤奋刻苦,善于钻研,对传统艺术既尊重又大胆革新,已过花甲之年的孙贵明退而不休,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与保护默默奉献着。

(一)自学成才(1952-1977)

孙贵明1952年8月13日出生在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父亲母亲皆是地道的农民。8岁时在敦坊村上小学,13岁小学毕业。1965年在敦坊农中开始上中学,两年后就辍学了,之后在村里的生产队参加劳动。1968年,孙贵明怀着对秧歌极大的热爱加入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每年冬天农闲时候,参加队里的排练和正月里秧歌的演出活动。当时宣传队里大约30人左右,孙贵明虽然没有正式拜过师,凭借他的勤奋好学和宣传队乐队老师孙守业的辅导,逐渐学会了识简谱,跟随着宣传队先后在交城、寿阳、祁县等地演出,从一位跑龙套的演员成长为一名正角演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秧歌活动被迫停止。1972年,样板戏流行于全国,秧歌戏不能唱了,20岁的孙贵明在家中开始自学晋剧,并学习了《红嫂》、《朝阳沟》、《沙家浜》、《红灯记》等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剧目,为他日后的秧歌戏演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二)拜师学艺(1978-1986)

“文革”刚刚结束不久,时任太谷县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田平大胆设想在太谷县成立一个秧歌剧团。之前在1976年,太谷县就成立了一个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田局长想以文艺宣传队的年轻人为基础,创建一个新的团体,解决一批文艺青年的户口问题,成为国家正式的文艺工作者,使年轻人安心搞好秧歌艺术。为此,田局长几经周折,终于在1977年拿到了行署批文,1978年3月8日,太谷秧歌剧团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招考演员的工作也在继续,太谷、祁县、平遥等地爱好秧歌的1380名青年人报名参加了考试。

1978年,已经26岁的孙贵明刚结婚不久,学艺对他来说已经不占优势了。当时在村里孙贵明担任着生产队副队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秧歌考试,一轮一轮考过之后,最后剩下20人左右录取成为剧团的演员。1978年4月1日,孙贵明作为第二批录取的演员进入剧团,开始正式拜师学艺。

剧团成立之初,第一任团长是胡宣汉,剧团有三位先生,一位是唱腔师傅王效端,艺名“香蛮旦”,是太谷周边晋中地区赫赫有名的老秧歌艺人,他是被剧团正式录取聘请来专门教授学员唱腔的老师。一位是做工老师石翠玲,她原是晋剧小生演员,跟随师傅刘芝兰在太原等地演出,解放后,师傅带戏班来到太谷,创办了自己的晋剧团,石翠玲也就跟着师傅来到太谷。1978年,秧歌剧团成立后,她被调到剧团教学员们身段。剧团另一位先生是韩如意,出生于晋剧世家,最初学习晋剧丑角表演,后来学了编导,剧团一成立,他被邀请来为秧歌团编剧导戏。在三位师傅的严格要求下,孙贵明的唱、念、做、表等基本功大有长进,他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当为“丑角”,每天早晨从家中骑车赶到团里,从不间断,刻苦训练,一丝不敢懈怠,不管老师教授哪位学员,孙贵明总是在一旁默默听唱,揣摸表演。

1979年,秧歌艺人王振基(小蛤蟆丑)进入剧团,孙贵明又虚心学习王振基的身段表演,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不断进步,不久便学习表演了《卖高底》、《卖元宵》等秧歌剧目。1980年孙贵明跟随剧团的几位老师去山东学习《李二嫂改嫁》这出戏,由于一些原因,山东方面没有演这部戏,而演成《逼婚记》。此剧的主演是丑角,随行的几位老师认为正好适合孙贵明演,所以将这部戏带回来改编成秧歌戏。孙贵明在移植吕剧《逼婚记》中饰演县官(丑角),这是他自拜师以来独立演出的丑角第一部大戏,在晋中一带巡演,观众反应良好。随后,1981年2月-5月,孙贵明随剧团到内蒙古演出,由于语言的原因,将原定的秧歌戏改为晋剧,相继上演了《逼婚记》、《风雪配》、《春秋配》、《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剧目。随着登台机会的增多,舞台经验的丰富,孙贵明的表演和唱腔也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孙贵明看来,让他觉得最成功的一部戏是《徐九斤升官记》,正是由于这部戏,使孙贵明真正成为秧歌剧团的骨干力量。此剧首演于太谷延风剧场,是由导演韩如意移植同名京剧改编而成。尽管与京剧同名,韩如意导演与主演孙贵明却排出了不同于京剧而突显秧歌韵味的《徐九斤升官记》。韩如意导演这样评价孙贵明:“当时贵明年龄大,没有底功,做戏呆板。丑角对演员的要求是花里胡哨、鬼頭鬼脑的那种人,而贵明过分端正的性格,恰恰影响到他在丑角行当里的发展。而徐九斤这个人,偏偏适合贵明来演,虽是丑角应工戏,但是这个人物是个正面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正义感,又有底层官员的无奈,所以,贵明一举成功了。”①孙贵明在剧中演活了徐九斤,此剧数年连演不衰,成为剧团的保留戏,也标志着太谷秧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endprint

1982年-1986年间,孙贵明参与排演了《红罗镜》、《皇帝与门官》、《凤冠梦》、《杨八姐盗刀》、《八品官》、《侠义缘》、《金钱记》等剧目,有晋剧,也有秧歌传统戏和现代戏。为了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晋剧与秧歌戏同台演出,被称为“风搅雪”。这一时期的秧歌剧目正是有了孙贵明、籍红玉等这一代秧歌艺人的支撑,将太谷秧歌的演唱传承下来,使秧歌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不离不弃(1987-2010)

1987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太谷县秧歌剧团面临着生存危机。演出场次逐渐减少,剧团演员的工资难以维持,剧团面临解散。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民间自发组织的班社日益活跃,承包制在20世纪80年代末普遍盛行,国营剧团也尝试整改。1988年下半年,县秧歌剧团由太谷制锹厂接管,人员编制没有改变,但剧团名改为太谷县制锹厂文工团。排演了适应时代的现代歌舞戏,主要为逢年过节慰问客户,宣传企业文化服务。当时文工团的团长为王琦,副团长是孙贵明。1988-1997年间,秧歌剧团依附于制锹厂,演员工资待遇全部由工厂负担,在这十年间,排演了《凤落梧桐》、《鸳鸯镜》、《潘金莲》、《龙城二娇》、《春闺怨》、《游龙戏凤》等剧目。1997年以后,工厂的效益状况不能承担剧团的开支,剧团由文化局接管,恢复原名太谷秧歌剧团。

从1997年开始,秧歌剧团由个人承包,主要的戏班有:杨建桃秧歌剧团、董燕燕秧歌剧团和白利明秧歌剧团。1999-2003年间,孙贵明在永红秧歌剧团担任主演。2004年,孙贵明参与山西金镭音像公司录制太谷秧歌工作,录制太谷秧歌戏近100小时,并制作成光盘。2005年回到白利明秧歌剧团,负责剧团的统筹助理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剧团一年演出400多场,最火的演员每场演出给100元,按一天两次计,收入也还不错。但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也就有100场左右的演出,电影、电视、多媒体和外来歌舞的冲击,加之秧歌演员老龄化,剧目贫乏,设备简陋,使得秧歌市场迅速萎缩。为了让秧歌剧团在晋中地区文艺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秧歌剧团的演员还要表演晋剧、流行歌曲,每到一个地方几场传统秧歌戏之后,最后一场是歌舞晚会。孙贵明曾经唱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籍红玉唱过《洪湖水浪打浪》、《人说山西好风光》、《五哥放羊》,白美云唱过《众人划桨开大船》等。

孙贵明在剧团面临危机的时候,带领着秧歌演员坚持演出,并将秧歌表演技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后辈,在传授过程中,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和演唱,不断丰富秧歌丑角的表演和唱腔。2008年,祁太秧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9年孙贵明被评选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在孙贵明看来,自己身上的责任更加沉重了。

(四)传授传承(2010年以后)

2010年,孙贵明正式退出剧团,离开了他驰骋多年的舞台。在舞台上可能你很少看到了他的身影,而此时的他已由台前转到幕后,从事着太谷秧歌音乐、音像、曲调的收集整理,录制出版工作。2010年9月,孙贵明被晋中学院特聘为客座教授,传授音乐学院学生太谷秧歌的唱腔与表演,学生弓宇杰拜孙贵明为师,学习秧歌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研究员为了延续太谷秧歌的传承,亲笔写下“孙贵明太谷秧歌传习所”,是希望孙贵明这一代秧歌艺人将太谷秧歌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后继有人。2014年,在孙贵明、杨承迁等秧歌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太谷秧歌音像资料录制完成,并由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光盘收录了太谷秧歌250余首曲调,全部由太谷秧歌剧团演员演唱,孙贵明负责唱词的校对和唱腔的指导工作,杨承迁负责曲谱的编配与演奏工作。

从2010年到2015年,孙贵明退而不休,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全部投入到秧歌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中,而今,他的脚步仍未停止,已是花甲之年的孙贵明忙碌于秧歌曲调的出版工作。为了太谷秧歌的传承,他从不言累,正如他自己所说,“累并快乐着”。

二、艺术贡献

孙贵明目前是太谷秧歌丑行中资历最老,年龄最长的不可多得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在近四十年的舞台表演生涯中,他不断创新太谷秧歌唱腔,为培养后备力量尽心尽力。

(一)改革秧歌唱腔

孙贵明在求艺阶段拜王效端(香蛮旦)为师,学习其唱腔,后又跟随王振基(蛤蟆丑)学习表演技巧。在多年的舞台表演中,他不断钻研,为了更加贴切地表现戏中人物思想感情,反映人物情绪、心理变化,孙贵明将一些原有的太谷秧歌唱段加以改革变化,更能适应观众的欣赏,曲调更为流畅。例如:

谱例1: 《当板箱》1(丑)

谱例2: 《当板箱》2(丑)

这段唱腔是《当板箱》剧本中经典的一幕,是李掌柜与烈凤的对唱片段。讲述了李掌柜欲调戏小妇人烈凤的故事。谱例1是其原唱腔,在此基础上,孙贵明保留唱词不变,将唱腔旋律改为谱例2,调式落音仍为“do”,宫调式,但曲调起腔降低了六度,由“do”改为“mi”,这一变化更为适合男声演唱的音域,使整个曲调清晰流畅,符合李掌柜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

又如在《劝戒烟》唱段中,孙贵明饰演的赵玉林是一个吸食大烟成瘾的烟鬼形象。为了抽大烟赵家早已一贫如洗,妻子苦口婆心劝其戒掉大烟,但他仍不思悔改,最后在邻里的规劝下改邪归正。孙贵明将原来的上句(谱例3)改为现在演唱的上句(谱例4),使上句唱腔落音为宫,与下句唱腔徵音呼应(谱例5),唱段更为朗朗上口。

谱例3:

谱例4:

谱例5:

(二)指导青年演员

在孙贵明从艺的三十余年间,他吸收前辈之长,结合自身条件不断改革创新太谷秧歌唱腔,并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热爱太谷秧歌的年轻一代。虽然没有正式的拜师礼,秧歌青年丑角演员杜牛斌、王二青、韩东燕均受到孙贵明的悉心指导,几位演员现已成为秧歌剧团的骨干力量。在剧团年轻演员的心中,无论什么行当,孙贵明早已是大家公认的藝术指导,太谷秧歌的“活剧本”,不少年轻人在他的指导点拨下迅速成长,表演技巧日臻完善。

三、结语

孙贵明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一个传承人应尽的义务与职责。但令孙贵明担忧的是,虽然成立了太谷秧歌传习所,实际上目前在太谷年龄在40岁以下的学习者微乎其微,现有的大部分秧歌艺人的年龄集中在40-55岁之间。太谷秧歌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者。由于体制和现实的情况,目前太谷秧歌演员日益老龄化,后继无人的现象已非常严重。尽管太谷县文化局近些年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请来知名作曲家、导演共同打造“太谷秧歌”这一文化品牌,但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解决“传承人”这一难题,没有传人,太谷秧歌这一口头非遗文化则难以生存和发展。

当下,全国上下各级政府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提升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窗口,在经济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一些地方却未能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什么?许多专家学者早已指出,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关键,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其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笔者以为,要使“口头传统文化”活态生存和传承,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关怀和保护“非遗”传承人就是保护“无形文化财产”,这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注释:

①刘红庆.《让秧歌温暖大地 让大地生长秧歌》广播歌选,2011年第2期,第19页。

参考文献:

[1]亲圪蛋.太谷秧歌艺人的绝代芳华[J].广播歌选,2011(2).

[2]程锡景主编.太谷秧歌音乐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