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疆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06-18

【摘 要】巴州和静县是东归文化名城,卫拉特蒙古族的主要居住区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诞生。和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和静县第四中学列为“蒙古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基地”,2013年被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列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基地”,该校曾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佳成长学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荣誉称号。在中小学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更加热爱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从而加强对国家的认同。

【关键词】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91-03

一、和静县第四中学简介

和静县第四中学成立于2008年8月,坐落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的家乡和静——东归名城,是一所主要以和静县各农牧区乡镇场适龄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包括学前教育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在内的全寄宿制民汉合校。

和静县第四中學在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县东归文化馆非遗中心等领导的支持下,为了传承蒙古族特色音乐,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民族音乐教育进入正规化、本土化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和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该校为江格尔、萨吾尔登、拖布秀儿、马头琴、蒙古长调、民族绘画、射箭、蒙古族摔跤、象棋、刺绣等教育传承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和静县教育局在该校设立了“小学蒙语文教学能手工作室”和“和静县中小学艺术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特色组举办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的传承现状

(一)《江格尔》特色班。《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江格尔》诞生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流传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部落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

和静县第四中学《江格尔》特色班现有115名学生,由夏日尼曼老师任顾问,目前由布鲁盖和巴都木加甫两位老师任教,布鲁盖老师教授幼儿园及小学部低年级学生,巴都木加甫老师教授初中部和小学部高年级学生。学校为了普及和提高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在特色班和普通班均开设《江格尔》特色课程。特色班学生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时学习《江格尔》,普通班每周安排一节《江格尔》特色课程。《江格尔》说唱班主要以小学部的学生为主,根据基础不同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进行授课,其中小班学生30名,中班学生40名,大班学生45名。所使用的是自编的和静县中小学《江格尔》校本教材。满都来老师编纂的校本教材《江格尔》,在《江格尔》特色班开始使用。

从学校教师的师承关系来看,夏日尼曼老师是国家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民间艺人学习;满都来老师是州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夏日尼曼老师学习。满都来是和静县第四中学的老教师,他把《江格尔》说唱传承给他的弟子巴都木加甫和妻子布鲁格。两位之前都是本校初中部的数学教师,2015年满都来老师调任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后,《江格尔》特色课程就由巴都木加甫和布鲁格两位教师教授。

从《江格尔》特色班的教育传承来看,小班学生主要是口头教学,即教师把主要的教学内容写到黑板上,带着学生说唱,几乎用不到教材。中班学生需要弹奏简单的拖布秀儿伴奏曲,按照曲谱学习。大班学生基本上可以表演一个章节的《江格尔》说唱。教师在给《江格尔》特色班学生授课时,将民间的口头传承与学校的教育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相结合。对初学者而言,适用于口头形式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把原汁原味、民族特色浓郁的《江格尔》说唱传承给学生,把更具有民间说唱的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先通过口头形式教学,然后运用教材加入文本形式进行传授,最后再引入多媒体音视频教学,学生跟随媒体音乐进行说唱。这样的教学形式,把民间原始的说唱形式与学校的正规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江格尔》说唱中会用到一些衬词,如“哎”“嗨”“啊”“呦”“啪”等。这些衬词一般在正词之后的衬腔中出现,也有个别衬词被用在正词开始之前,这些衬词与其方言中韵母的发音位置有着直接联系。说唱中衬词与正词的使用让说唱变得极其自然,可以说它们已经不仅是衬词,同时也是音乐化了的节奏助词,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了《江格尔》说唱中的独特风格。还有多数无意义的衬词在正词前后出现,使唱腔变得更加自然和连贯。

(二)“萨吾尔登”舞蹈特色班。“萨吾尔登”舞蹈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舞蹈主要流传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新疆卫拉特蒙古部族,是一种蒙古族乐舞的名称;常用蒙古族弹拨乐器“托布秀尔”伴奏,歌舞音乐是以短调民歌、说唱曲调与器乐风格的旋律为基础,结构方正、曲调简洁、节奏性强,易于边歌边舞。

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共86名学生,最初由祖鲁曼老师任教,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林格两位教师任教。除了特色班以外,全校学生都在跳“萨吾尔登”课间操,教职工也会跳“萨吾尔登”健身操。从学校的师承关系来看,和静县第四中学刚成立时,由祖鲁曼老师担任“萨吾尔登”教师,后来传承给弟子曼都尔瓦老师(小学部音乐老师)。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楞格两位教师教授“萨吾尔登”课程。目前,祖鲁曼和曼都尔瓦老师正在编写《萨吾尔登》校本教材,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主要跟随音乐跳舞,没有用拖布秀儿乐队伴奏。

笔者在与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述“萨吾尔登”的来历、相关的故事,以及对每一种“萨吾尔登”舞蹈进行示范。每节课先用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再让学生进行压腿、压腕等基本功训练,最后才开始跳舞。对于小班和中班学生而言,教师主要教一些基本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大班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适当加大难度,排练了6种“萨吾尔登”舞蹈,基本上可以参加比赛和演出。

(三)拖布秀儿特色班。拖布秀儿是新疆蒙古族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弹拨乐器,与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库木孜、锡伯族民间乐器东布尔并称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木质短颈弹拨乐器。①

和静县第四中学拖布秀儿特色班由乔龙巴图和杜格尔加甫两位教师任教,乔龙巴图师从自治区级传承人确·依仁切。如今乔龙巴图又将拖布秀儿技艺传承给了杜格尔加甫、巴依尔、巴桑及和静县四中的学生。目前杜格尔加甫是四中的拖布秀儿教师。教师上课时,先给每个学生定弦,然后练习基本功,最后开始学习乐曲。课堂教学分小组进行,一般七八学生为一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还要一对一辅导。所教授的内容以自编校本教材《拖布秀儿》为主,配合弹奏一些《江格尔》说唱和蒙古族民歌的伴奏乐曲。教学方法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为主,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并辅助文本和媒体教学。

拖布秀儿的传承方式是将民间的口传心授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民间传承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式的传承;学校把文本传承与媒体传承引入课堂教学,并结合民间传承,使其传承方式實现了优势互补。

(四)马头琴特色班。马头琴是一种在我国蒙古族聚居区流传很广的民间乐器。由于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各地区的马头琴在形制、构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许多不同,但其音乐本质是相同的。从总体上看,马头琴的弓毛、琴弦用马尾制作,梯形共鸣箱,琴杆顶端雕有马头,弓在两弦之上(不在弦间),拉奏是马头琴最大的特点。

和静县第四中学的马头琴教师主要有布仁别克和洪格尔两位,原来的马头琴教师巴图门开已经退休。从师承关系来看,巴图门开和洪格尔两位教师师从内蒙古著名的马头琴大师、国家一级演奏员齐·宝力高,巴图门开又继续传承给弟子布仁别克,其属于师徒传承。

马头琴主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上课时先让学生拉长弓、琶音,然后拉奏简单的练习曲。课堂上,教师一句一句教学生拉奏,最后将整首乐曲合起来演奏。教师会选取教材中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乐曲进行教学,如《鸿雁》《嘎达梅林》《蒙古骏马》《黑骏马》《蒙古人》《土尔扈特的故乡》等,这些乐曲都是耳熟能详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所选的乐曲也不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句一句地教,逐渐由乐段合成乐曲,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有所提高。

该课程采取分班教学,按照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进行授课,每种班又分有小班、大班。除了教师亲自教学外,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大班学生要帮助小班学生学习,高级班学生要教中级班和初级班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负责教学。这种带动式、帮扶式的学习,使学生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马头琴,每天坚持练习,一直到高中毕业,其专业程度提高了很多。

(五)长调民歌特色班。长调民歌是一种带有跨国性的文化现象,除中国以外,北方邻国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均有长调民歌。从总体上说,中国是长调民歌的重点分布地区,内蒙古则是我国长调民歌分布的中心区域;除内蒙古之外,新疆、青海、甘肃境内聚居的蒙古族中,也有长调民歌分布和流传。②

从音乐特点来讲,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有较长较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其节奏舒缓自由、自短腔长,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还盛行短调民歌。短调民歌跟长调民歌正好相反,其篇幅较短、曲调紧凑、节奏规整,音域相对较窄,是一种字长腔短、均分律动、较为欢快的民歌形式。短调一般是两行,有的是两句或四句式,节拍比较稳定,歌词简单,灵活性很强。短调民歌演唱最多的是爱情歌曲、幽默歌曲等。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由克·才热老师任教,特色班共有学生84人,其中大班44人,小班40人。从教师的传承谱系来看,克·才热老师跟随其母(民间艺人)学习长调民歌。从上课情况来看,学校没有自编的校本教材。教师上课时,把歌词写在黑板上,逐字逐句教学生演唱。先教学生唱七个基本音阶和本节课所学歌曲的乐谱,然后才唱词。教师根据不同地区的长调特点进行教学,新疆的长调中音较长,腔体较短;内蒙古地区的长调主要以高音为主,腔调悠长。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采取口头传承的方式,但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分为大班和小班,对于小班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以口头教学为主,附加媒体音乐;对于大班有一定基础且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除口头教学外,还要运用乐谱和歌词,并附加媒体音乐。

三、和静县第四中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和静县第四中学是一所以蒙古族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数讲蒙语。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双语大赛、歌咏比赛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

(二)引进人才,加大民族音乐的传承规模。和静县第四中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加强师资培训,还要请民间传承人进课堂授课。

四、结语

从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来看,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社会传承和政府参与的传承。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承,特色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并获得奖项。如特色班师生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疆2011新年音乐会,以及2011年“巴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器乐展演”等演出。希望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特色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继续培养更多优秀的民间传承人。

注释:

①参见陈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4,第186页.

②参见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3,第6-7页。

作者简介:

冯吉亮(1989-),男,汉族,山西临汾吉县人,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