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阳云飞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铜仁 554300)
浅谈律动在幼儿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
阳云飞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铜仁 554300)
在幼儿歌唱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时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教学。本文以作者所教授的幼儿歌曲演唱课程为例,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出发,进一步阐述“律动”在幼儿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
幼儿歌曲;律动;肢体动作;身心发展规律
当今,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期”的孩子主要指3-6岁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其身心发展主要特征表现为:好奇、好动、好玩、好胜;对外界声音较敏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幼儿园教学目的的特殊性,我们所教授的任何学科都不应该像中小学那样以“知识性”学习为主,更不能单独划分学科……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更应该讲究的是“大综合”授课,使孩子们在游戏、玩耍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进而提升孩子的身体调节能力、歌唱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等。本文将以幼儿歌曲演唱课程为例,阐述“律动”在幼儿歌曲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一)幼儿身心发展特征
3-6岁正处于人的成长发育时期,身体各部分器官在逐渐成长,并有一定地独立性,如:行走、吃饭、玩耍等,对待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明的显提高。从视觉、触觉、嗅觉角度来说,他们能够充分地将其进行结合,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某种乐器的能力。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学习。其次,表现在幼儿听觉的提高上。部分幼儿可以听辨出歌词的差异性,对简单音调可以进行模仿,游戏时可以自由地即兴歌唱,这足以说明其对歌曲表现力的最初形成。上文已提到过,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外观上,主要表现为:多动性、好奇心强等。
(二)幼儿嗓音柔嫩脆弱
幼儿歌唱器官的参与,主要包括:声带、喉头、口腔、横隔膜等。因为幼儿年龄小,歌唱器官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声门小、声带短薄、肺活量小,主要呈现的音色特点为:音色明亮、清脆、干净,甚至尖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适当根据幼儿显现出的这些特征做一些具体分析,在教唱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其发声器官特点。
好动性是孩子表现出的一个主要年龄特征。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将其与音乐课中的“律动”密切地结合了起来。在我们幼儿歌曲演唱的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老师:先唱谱子,再唱旋律,在孩子学会的基础上,继续唱,直至下课铃声响起,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扼杀了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欲望,也扭曲了音乐所传达的本质所在。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授课方式比比皆是。那么,究竟如何上好类似课程呢?笔者认为这与因材施教、分析孩子的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接下来,笔者将以《小青蛙找家》为例,解释如何将“律动”运用在幼儿歌曲演唱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我们从节奏型上看,这首曲子以X(四)、XX(二八)、0(休止)为主,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我们通常用TA、TITI来表示。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律动性,我们可以用拍手表示X(四),用拍膝盖表示XX(二八)、用跺脚表示0(休止符)。在孩子们都掌握熟练的情况下,进一步分组练习,把所有的学生分成A、B两组,一组用身体律动来拍打出节奏型,另一组全部击掌实现基本拍子的敲击,可以用嘴巴发出“嘟嘟”的声音。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必须要稳住孩子们的节奏,进而让学生掌握基本节拍与《小青蛙找家》的节奏关系。
还有另一种律动方式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实现。首先,任课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情景,将教室的桌椅板凳移到一旁,在教室中间留出一块空地,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围成一个大圆做“丢手绢”的游戏,在歌曲“跳跳、呱呱、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跳跳跳、呱呱呱”部分时,可让一个小朋友把手中的青蛙随意放在另一个小朋友的后面,他则跑回到被放小朋友的位置,就这样接龙进行玩耍。这样音乐游戏的好处,一则让孩子们学会了歌曲的演唱,使孩子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刻;二则,这样的游戏活动,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增强了他们的交流与合作意识;三则,打破了音乐课上的束缚,让他们把自己的肢体语言充分加入到了游戏中,体现了舞蹈动作,在奔跑的过程中涉及了体育等内容,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当然,音乐课堂中律动性的体现比比皆是,笔者认为,只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他们能根据音乐充分带动身体参与度的动作都应该称之为“律动”。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证,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增强律动是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与接受音乐的最佳途径之一。
G613.5
A
1007-0125(2016)10-0112-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