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丹剧音乐

时间:2024-06-18

【摘 要】丹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的起源、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音乐始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丹剧音乐的起源、不同时期的声腔变化和伴奏特点,来探讨丹剧音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关键词】丹剧音乐;啷当;唱腔

中图分类号:J825.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74-02

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曲艺艺术诞生于特殊的土壤和氛围中,不同的地理位置、语言特点、文化背景等,便会产生全然不同的型态。丹剧作为丹阳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曲艺形式,因其丰富的板式、多变的风格、鲜明的唱腔特点以及独特的丹阳方言,形成了与其它地方戏曲截然不同的音乐特点。

一、丹剧音乐起源

丹剧最早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由一批瞽目艺人们在丹阳的田间地头、寺庙庭院、酒楼茶馆等地用于糊口的一种说唱曲艺形式“啷当调”演变而来。这些瞽目艺人们大多为年轻的盲女,统一被称之为“先生”,她们大都带着一副墨镜、手里拿着一把“书弦”,边上的侍童则手持一面小鼓或一副竹板,领着“先生”一起走街串巷地进行演唱。当时在丹阳的民间有这么一句谚语:“黄秧下田谷进仓,打麦场上笃啷当”。由此可看出,在清末时期,啷当调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啷当调当时在形式上有单口唱、对口唱、群口唱、走唱、坐唱,又以单口坐唱为主,其演唱内容既有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也有下里巴人、田间地头的,既有成仁取义、浩然正气的,也有腌臜粗鄙、淫秽低俗的,如流传至今的《懒婆娘》便是其中的代表,曲调虽朗朗上口,可歌词大意却是比较低俗化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瞽目艺人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既需要演唱一些附庸风雅、吉利讨彩的唱段给达官显贵们听,也需要演唱一些通俗易懂的唱段给老百姓们听。由于生活给这些瞽目艺人所带来的苦痛以及自身特殊的生理残疾的影响,曲调音乐大都比较低沉、忧郁、昏暗、下行。

二、剧团成立

虽然啷当调已有百年的历史,但剧团却是在1959年才正式挂牌成立的。在1958年大跃进时代,各地方大兴水利,为配合宣传,当时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各地抽调了一批文艺积极分子,组成文艺小分队赴各工地宣传、演出,后整编组合,成立了啷当训练馆。等到了1959年1月才正式命名为丹阳县丹剧团,并且明确了创作人员、导演、演职人员等人事关系,使剧团走向正常化。

剧团成立后,先后创作和移植了大量剧目,如:《袁天成闹革命》《砻糠记》《槐荫记》《张木匠上北京》《哑女告状》《三凤求凰》《野塘婚礼》《大哥你好》等。同时也改编加工了一些在群众中颇有影响但歌词大意却比较低俗化的传统曲目,如上文所提的《懒婆娘》等。在曲调上又吸收了大量丹阳当地的民歌、小调和号子的元素,诸如:车水号子、打夯号子、卖绒线调、放牛对歌等。又发展扩充了器乐曲牌,诸如:行街、一乐天、步步翘、大开门等。因需调整旋律来配合相应的剧情及不同人物,啷当调又从起初阶段的中板、流水进一步发展出了慢板、摇板、行板等等,这才一步步地形成了现在丹剧音乐的雏形。

三、丹剧唱腔结构

丹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式体,其运用板式之间的变化中不同节拍组合形式来构成唱腔结构,即改变原来的曲调整联唱的基本方式,把同一个曲调以不同的节拍变化推动旋律发展,从而构成不同的唱段,并组构成了全剧的唱腔音乐。

丹剧的基本唱腔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别,分别为啷当类、花名类、云阳类与特殊的色彩调,其中啷当类为丹剧音乐的母体,花名类与云阳类皆是从啷当类从发展演变而来。而特殊的色彩调则是于丹剧剧情中特殊的人物而单独设计出来的独立唱腔,一般不用在正角的身上,而多用于一些反派、媒婆、丫鬟一类的角色身上。

啷当类是丹剧基本唱腔中最为古老的类别,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经由不同时期不同艺人们的发展和创新,已与过去的老啷当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首曲子在开头和结尾处的两句,节奏富于变化,并且都具有婉转绵长的下行拖腔。但老啷当较之于发展后的啷当来说,更为原始与单纯,在音型变化上也较为单一,而发展后的啷当,在老啷当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拓展,音阶、音域有所改变,使得音乐更为动听、形象更为生动。

作为丹剧音乐的母体,啷当类实则还分为东部啷当和西部啷当。丹阳东南门方向的啷当称为东部啷当,丹阳西门方向的啷当称为西部啷当。东部啷当因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所以受到了戏曲的影响,特别讲究板式的运用,在发音吐字上也十分注意“喷口”,唱腔上干脆利落,绝不啰嗦,易学易懂,较于西部啷当,流传更为广泛。西部啷当因交通闭塞等原因,和东部啷当相比受外界影响较少,虽然唱腔用板式命名,但很少受到板式的束缚,时而刚劲豪迈、铿锵有力,时而抒情柔美、灵动婉约。而现今,丹剧音乐基本都使用东部啷当,而西部啷当却少有人问津,1980年创作的《哑女告状》才首次使用西部啷当,并引来观众的如潮好评。在《哑女告状》的乐句中,十分巧妙的、长短不一的休止符,表现了一种温柔婉约、细腻缠绵的情绪,再加上富于多变的节奏型以及极为灵活的填词手法,使西部啷当这个十分原始、单纯的音乐形象成为了丹剧舞台上具有生命力的新音乐逻辑。但好景不长,西部啷当随着《哑女告状》的昙花一现后,随即又被锁于深阁之中,而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一是因为在初期搜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因为东部啷当在音乐结构上较之于西部啷当更为严谨、流畅,难以被打乱、打散。当然东部啷当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一旦丹剧中需要表现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时,东部啷当却很难将它表现得恰如其分,而西部啷当显然在这方面比东部啷当更具有一定的优势。丹剧作曲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对西部啷当做进一步的开发,使之成为第二个啷当系统。

四、丹剧伴奏

由于丹剧音乐的不断改革、创新,其伴奏形式也相应地有所改变,从最初的一把“书弦”、一面小鼓就开始沿街卖唱,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主胡、副胡、琵琶这三种乐器为主的乐队配置。它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锣、鼓、钹等)、弹拨乐器(琵琶、阮、三弦、扬琴、月琴等)、拉弦乐器(二胡、中胡等)、吹管乐器(竹笛、萧、笙等),后又加入了一些西方器乐(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从乐队的编制上看,与江南丝竹乐队相似,音色清凉悠扬,不求气势有多么宏大,但求精巧和细致,使之形成了清新典雅、柔美婉约的风格特点。

主胡作为丹剧伴奏的领衔乐器,又是演员与乐队连接的轴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从丹剧团创立至今的五十余年里,先后尝试了用高胡、越剧主胡与扬剧主胡作为丹剧的主胡,但经过数年的尝试与实践,发现还是使用扬剧的主胡最为合适,原因在于丹阳与扬州两地基本属于吴语与楚语的语言交汇处,语音、语调相类似,两地音乐风格特点相近;副胡在伴奏中因为要衬托主胡的地位,形成一种对比与反差,所以一般拉主胡的反调。这样的主副胡合作显得更为丰富和别致,彰显了丹剧的唱腔色彩。琵琶作为三大件中必不可少的弹拨乐器,因其发音成颗粒状,与主胡、副胡形成了点与线的对比,大大加强了伴奏音乐的表现力。

在丹剧的伴奏手法中,可用“包、托、连、”这三字概括。

包:包腔。丹剧的唱腔旋律被不在唱腔里面的音包裹,叫包腔。因为丹剧以文戏为主,速度普遍较慢,所以伴奏常对丹剧的唱腔旋律进行加花装饰,使伴奏曲调华丽流畅、连绵不绝。

托:托腔。在丹剧唱腔进行中的关键处,伴奏或逐渐加快速度,或者加强力度,再或延伸节奏,从而起到烘托唱腔的作用。

连:连接唱腔。在丹剧唱腔的乐句或者分句间的间隙处,常用过门来过渡和衔接。在丹剧中,这些过门的节奏型和旋律都是比较固定的。

五、结语

丹剧从无至有,从原始的啷当至目前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剧种,并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唱腔结构,改革创新后出现了契合自身特点的伴奏乐器,发展成果不容小觑、令人赞叹。但反观当下,无人谱曲、演员收入过低等现况使其发展陷入了窘境,缺乏活力。不过,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实施的有效保护措施和号召带领下,丹剧终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沈岳方.丹剧音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吴小平.江苏戏曲音乐特点简说[J].艺苑,1995.

[3]王红.镇江戏剧考略[J].艺术百家,2007.

作者简介:

郭炎孙(1994-),男,汉族,江苏省丹阳人,在校本科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