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门德尔松与其《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时间:2024-06-18

许颖

【摘 要】众所周知的“小提琴四大协奏曲”是分别由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三首“D大调”和门德尔松的一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组成的。凑巧的是,这四位伟大的音乐大师在他们各自的生涯里都仅仅只作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而且除门德尔松外,其他三位的小提琴演奏技法似乎并非一流,甚至根本不会演奏,他们作协奏曲的solo部分多是专门请了小提琴家为之谱写的。由此看来,门德尔松确与其他三位不太一样。本文主要就门德尔松与其《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门德尔松;乐曲;内涵;浪漫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82-02

门德尔松与莫扎特一样,都是举重若轻的高手,他们的曲子用轻快的旋律和天使般的古典美掩盖了复杂的对位法。追根溯源,门德尔松的音乐有着浓重的古典色彩,这也是后人把他称为继莫扎特之后的又一古典曲式大师的原因。与柏辽兹、李斯特不同,门德尔松不是激进的作曲家,或者说,他并没有激进到柏辽兹的程度。你可以看到门德尔松在给母亲的信里充斥着对柏辽兹音乐的厌恶,他像莫扎特一样,认为音乐绝不能脱离旋律的美感,绝不能发出过分的狂叫和呐喊,要拥有美和善。如果说柏辽兹和瓦格纳的音乐是来自地狱的放纵声音的话,门德尔松和莫扎特的音乐则是来自天堂和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与莫扎特不同的是,门德尔松的身上还流淌着巴赫的血液。巴赫的创作手法深入门德尔松的内心,这种影响要比莫扎特深远得多。莫扎特对于门德尔松的曲式和风貌有着重要影响,导致第一次听门德尔松的人会认为他是莫扎特转世,而后才会渐渐发现巴赫对于他的影响是那么重要,以至于没有巴赫的门德尔松会变得轻率和浅薄。在他的《无言歌》中,你可以听出那里流淌着一条河,这条河起初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英国组曲》中流出来,然后与它慢慢平行,接着分道扬镳。

在色彩上,莫扎特与门德尔松的区别似乎明显得多。莫扎特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洋溢着迷人的甜蜜和微笑,颜色绚丽,呈现出愉悦的红色和高贵的橘黄色。在第一乐章的开头部分,孩子般的莫扎特似乎特意要压抑自己的情感,假装严肃,然后又嬉皮笑脸起来。而门德尔松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虽然也是旋律优美,但阴寒之气大大多于莫扎特,显得端庄亮丽,还出现大量的长音,在技巧上,柔弦的频率和次数都要远远超过莫扎特。按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斯克里亚宾的色彩音乐学说,e小调是G大调的关系小调,呈现出的颜色应该是黄色和玫瑰色,这两种颜色在这首协奏曲里的确有所显现。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讲,莫扎特的协奏曲是暖色的,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则趋于冷色。

门德尔松只是在形式上像莫扎特,并不是内涵上。从思想和性格上讲,门德尔松大多数时候往往与莫扎特相悖。莫扎特生活疾苦,但内心十分安乐,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听不到对于现实的强烈不满,只有在他父亲去世后的一年中才有过较阴暗的音乐。门德尔松则不然,他生活优越,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以自己的天赋在音乐界闯下名声,然而在他的音乐里却总能听到些许莫名的伤感。在《无言歌》里,可以听到小孩子略带忧郁地看着雨点拍打窗户,那是一种淡淡的孩子气的忧郁。而在《第三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的某些段落,平淡与悲伤成为大自然所独有的气质。

1838年,28岁的门德尔松开始创作这部协奏曲,六年之后,恐惧自己写不出这首协奏曲的门德尔松终于将它写出,而且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最完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与其他三首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相比,这首协奏曲完全是另一种风格,阴柔至极,好像并不是一个男子写出的,尤其第二乐章,细腻得无以复加。正是有了这样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才使得“四大协奏曲”变得包罗万象。这四首协奏曲中,贝多芬的协奏曲带着浓重的德意志气味,像一条大河、一首史诗,浩瀚无穷;勃拉姆斯的则一反自己的理性,极其辉煌大气,描绘的是自己内心的悸动;柴可夫斯基的热泪盈眶,把内心几乎所有的情感都表露无遗。只有门德尔松,他描绘出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片天地——高贵、伤感、温婉——这使得他成为另一种音乐的代言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乐曲的三个乐章速度较快,作者破天荒地要求演奏者不间断地演奏。这样,整首曲子像绵延不绝的小河,始终流淌着。第一乐章,速度是“很热情的快板”,开始后的一个小节,独奏就开始,这样的现象并不多见。作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它的开头部分不应过分柔弦和做出夸张的强弱变化,应尽量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感受,由于是弱起,第一个音一般是先柔弦,后拉弓,而随着情感的流动,整个乐章由弱变强,由强转弱,于此往复,连绵不绝。

整部乐曲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的变化,而情感的变化表现在弓法、音色和指法的选择上。长弓和短弓的交错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连弓、顿弓和连跳弓使得乐曲拥有生命力和韵律。音色除强弱变化外,还有泛音和双音。由于乐曲的性质,双音有必要清晰纯净,泛音则需通透。此外,减少换把可以保持作品的前后一致。在演奏第一乐章的第三个solo和第二乐章时,指法尤为重要,三把位和五把位的音色柔和中性,相互转化时圆润简便,是为正法。演奏时避免空弦,巴洛克的音乐有很多要用空弦,而作为古典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过多的空弦会直接影响效果。

第一乐章的最后部分速度很快,强弱为“sf”,是极强。但要清楚的是,在古典演奏系里的极强和在现代演奏系里的极强是迥然不同的,不是强弱上的不同,而是演奏手法上的不同。现代小提琴演奏系从法比学派就有预示,后来的萨拉萨第、维尼亚夫斯基和克莱斯勒等都强调了演奏的手法,音色讲究扎实有力,右手食指要使弓子尽量压住琴弦,发出的声音粗犷有力。但是门德尔松的风格不适于这样的演奏方法,在演奏时应用右手手腕向下拖弓,使弓子自然下滑,音头略强,中间弧形渐弱,形成空灵的音色,避免杂音——即使是在演奏“sf”时也一样。

自古演奏这首协奏曲的不乏伟大的演奏家,此中经典版本有梅纽因、费拉斯、海飞兹、什洛莫敏茨等。费拉斯和海飞兹的偏快,门德尔松在谱子上写着: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意思是热情的快板,但是由于是在那个古典和浪漫主义暧昧不明的年代,这个速度也不会超过一百;费拉斯的速度在一百左右,还不算太过,一切技法和感情融入的很好,究竟是法国人的气质,把德国音乐中不为人知的感性和奔放壮丽都发挥出来;海飞兹的速度就未免太快,把所有感情部分都一掠而过,只是把技法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而梅纽因的则是刚刚好,每个长音都没有过于饱满,而且柔弦和换把都较其他版本干净,速度适中,并不过于滥觞,那气质是活脱脱的又一个门德尔松,后来的穆特之流恐怕都不能望其项背了。

门德尔松的作品由于内在与巴赫密不可分,所以体现出宗教与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不只在这首曲子中淋漓尽致,在他中后期所有的曲子中都有体现。门德尔松的宗教情结并不像巴赫那样融为一体,也不像布鲁克纳那样过分渴望,他总是恰到好处,与自然交相辉映。门德尔松的自然情结也与贝多芬、舒伯特不同,贝多芬的自然如同希腊众神的神庙,与英雄主义紧密相联,浓厚的自然味道被他驾驭在笔下;舒伯特则视自然为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在他笔下是工具。然而,门德尔松却深深投入到自然之中,用高贵的气质拥抱自然,寻找着音乐,是高贵与自然的和谐。门德尔松是优秀的画家,像柯罗一样是古典主义的风景画家,他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审美驾驭和改造着自然,从而使得自然拥有了音乐的诗意,音乐有了自然的朴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