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电影对受众的“隐性”教育作用研究

时间:2024-06-18

【摘 要】艺术具备教育大众,影响大众的功能。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则吸收了戏剧艺术的精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世人展现其普世价值。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潜藏了其对社会现实状况的折射,以其隐含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大众”,告知观众自己所不熟知,不了解,现存陌生而又现实的世界。微电影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舆论导向的载体与传播平台,起到了对社会,对人民的主流价值观塑造作用。往正能量的方向上说,就是对观众、受众的价值观起到了隐性的教育作用。而微电影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观,时代精神,伦理道德,对受众群体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

【关键词】微电影;社会主流 ;价值观 ;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J90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26-02

一、微电影与受众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微电影与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微电影与心理学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微电影画面与观众情绪之间存在的基本关系是:观众对某些场面存留的记忆同观众所经历过一切情绪的紧张程度相关。可以这样说:一切受众主体都是根据自身的人生与阅历所展现的倾向性来体验和记忆影片内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认知心理学在平衡电影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认知心理学在致力于研究主体对自我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方式时,也将这种过程应用到了电影、微电影影片的分析中。

(二)认知心理学与受众价值观的关系。从某一方面来说,电影、微电影是受众接收信息的源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观众是电影、微电影所带来信息的接收者,作为一名信息的接收者,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思想活动上。观众会将自己所拥有,所形成的认知层面和自己已经接收到的信息汇总在一起,在大脑中对其进行选择并解读出自己所见到的情景。人的大脑里固有存在着这种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在观众的脑海里再现影片,尽管影片是以非常片面的方式呈现的。观众在观看微电影之后,脑海中也会片面地呈现出曾经看过的电影所呈现出的信息。无论是对微电影还是对受众的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其实都是对人的本性所进行的深刻影响。

(三)微电影与受众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电影、微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理念都是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从某种角度来说,微电影就像是一种工具,而电影、微电影则是从社会中吸取理念,灵感,进而进行题材设置而形成,微电影发展程度的变迁可以反映国家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因为电影、微电影作品与产生它的背景社会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或微电影反映了在某个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人民的思想或心理。微电影是一种对当下流行思想观点进行文化传播的手段。当然,微电影也是导演用来表达自己观点与思想的一种手段,同一部影片,导演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法,就会剪辑成风格迥异,类型不同的电影,电影向我们讲述故事,同时,导演也在向我们传达他想在电影中表达的意义与价值观。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电影、微电影也是一种手段,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集体的行为,影响着人类的整体思维价值观,社会风俗理念,价值观点等等。

电影分析的方法有时可以治疗一些临床性心理疾病,同样,电影分析也可以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文化氛围的需要,根据观众自身意识化的程度给予观众某些自我了解与自我认知,同理,作为电影大趋势发展下的另一种电影新型形式,微电影也同样可以左右受众的心理,给予观众自我了解与认知。

二、微电影“文化霸权”意识形态研究

(一)微电影中隐含的“文化霸权”理论。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识形态理论”明显的被强调,在这里,“霸权”被大家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机制,正如奥苏利文所说的“霸权将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的自然化了,我们赋予它以常识的形式。”换句话说,在意识和思想领域方面显露的霸权会常常被认为成可以表达社会,某种文化和个人自身的经验。并且这种“霸权”不必用武力来进行表达。文化霸权理论提供了充分的意识形态化方面的社会谋划,而其本身,也是意识形态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法兰克福学派通常被认为具有谱系学体系中最初的“乌托邦性质”,并且在其学派的文化主题中蕴含了真真切切的改造社会的冲动,而且它在实践的意义上搜寻到了全人类的自由和人类解放的可能。

(二)“文化霸权”理论对受众接受意识的心理培养作用。当代社会,人们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之下,人们渐渐地对多种文化渴求,观众需要愉悦,需要松弛,也需要健康的宣泄,因此,我们强调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在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夹缝中,我们国家的电影产业出现了以国家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多种社会形态,社会立场,价值体系共存的电影状态。微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是它自身抓住市场,赢得票房的关键特质

(三)“文化霸权”理论如何影响受众心理。微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当下中国社会受众价值观,它的存在,呈现出积淀的文化和国家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经验,文化主题对社会软文化的改造,就是对观众“隐性”的影响。在其正能量方面,则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影响”。

三、微电影对受众的“教育”作用

(一)微电影的社会意义。1.影响、把握观众心理走向。传播主要是指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库利认为,传播也指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2.反映社会现实。库利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及互动看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在库利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而这种流通也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传播信息是传播的一种特质,也是对社会信息与社会现实的反映。

(二)大众传媒对受众的“隐性”教育作用。电影的意识问题与电影的无意识问题都是大家研究与分析的对象,在古典戏剧领域,从埃斯库罗斯的戏剧到皮兰德娄。在影视领域,从始祖导演卢米埃尔到现当代著名导演,大家在努力研究电影的意识与无意识问题时,我们不仅仅从电影的生活事件出发,还善于从更广阔的文化内涵角度上进行探讨,电影所蕴含的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维度,既是一个巨大的人文市场,也是一个包含着文化多维性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剧本、演员、摄影、摄像、制片、录音还是其他与之相关的活动,以及对受众精神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不禁要探究一个问题:即受众为什么那么喜欢电影?为什么那么能够接受影视艺术所带来的信息传输和演出?答案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人们习惯将自己脑海中的构思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演绎出来。如同一个天才一样,一个人脑子里的构思可以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来。而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将五彩缤纷的生存形式无止境地展现出来的进程。大众戏剧和电影电视能够反映人的内心所创造的一切限制和某些痛苦。因此,电影和戏剧很可能就是在反映人的内心所受到的限制和产生的某些痛苦。因此,我们可以说:电影、微电影就是我们当今生存状态的最好说明。

(三)微电影如何做到对受众实行“隐性”教育作用论述。电影、微电影以明确的形式表现了人类被“机器操纵”的实际情境。就好像电影在对人们说:“看,这就是人类的生活。”人们在看电影时,往往会被它的影像所打动,这样一来,人的那些千变万化的自我感知会被影响和干扰。导演在操纵受众,而人似乎是游离其外,其实观众一直生活在导演自觉或不自觉的控制之中。而微电影所反映的事实也是现今人类生存状态的最好证明与表达。微电影作为被浓缩的电影,电影的情节更加紧凑,又以其短小精悍微的特质毫无丝毫意识地操纵了观众的观影心理,环环相扣,诱使观众心理慢慢进入佳境。电影、微电影带给观众的感觉正所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放映了一个由十个小短片组成的电影。电影的起始状态最初是由小短片组合而成,而在其后的渐渐发展过程中,电影由长及短,慢慢以艺术的姿态华丽转身,而后竟然又回归短小,终归返璞归真,使微电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方面的流行态势。

众所周知,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依,密不可分,就如同受众观影后所言:“每一个画面都很美,但并不是来自画面自身的美……而是一种真实的美。”换句话来讲,这句话真真切切地概括了电影的本质——即画面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所以说,电影有魅力与否并不在其画面本身,而表现在它再现现实世界和真实事物的能力上,特别是要看电影、微电影能否赋予自身所反映的现实以一种含义。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之下,人们才把电影、微电影隐喻为“朝向世界敞开的窗户”,或者有人会说电影、微电影是“人类自身生活的一面镜子”,大意是想表达“影像与现实是一致”的理念。例如,意大利以——得西卡、罗塞里尼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理念反映出“电影所表现的正是现实生活”的观点。特别是反映意大利战后的生活状态,不仅如此,它也为意大利人民的精神方面修复与提升作出了贡献。电影因此成为了人们了解日常生活,感受社会变迁的工具。受众从电影中,不仅仅可以看到生活的部分意义,还能够发现生活的某些价值。人们可以通过直觉感受到,电影所表现的一切事物背后都含有一种更加深沉的含义,人们从电影中可以捕捉到其他未曾发生过的事实,以及事件发生的动力和动因。电影、微电影是现实、真实的再现,也是人类参与生存的一种形式——这才是电影、微电影的天职所在,演员不是在演戏,而电影也不是在虚构情节,它只是融入现实,与现实交汇。本体写实论所倡导的是一种真实电影状态,即电影、微电影能够反映生活、人类的真实情况。用电影、微电影来记录现实,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唯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将现实的自然状态、人物情景、具体事件实录下来的目的。

微电影的真正本质是将内容“隐藏”在事物之中,而画面形象则是负责将它找出来,去激起人们对事物,对电影表达内容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来源于人的主观性能,想象力在指导人类活动,影响人类生活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微电影本体对人的主观影响也是如此,它利用人的主观性能,与画面的上镜头“协同作战”——如同“鸦片”的催眠作用,它能够使人积极地参与到影片所反映的现实之中。而微电影也是在这点上恰如其分地显示出它的本质——即它存在于观众与电影之间所产生的那样一种共生现象所带来的双方共享亲密关系之中。“电影的无意识运动同观众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完全结合到了一起”。

四、结论

电影、微电影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微电影可以反映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变化,因为电影作品的产生与它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微电影影响着受众价值观的生成,也影响着受众心理的发展走向,从某一角度来说,微电影也影响着受众心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宣传平台,对受众起到“隐性”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意]梅内盖蒂.电影本体心理学[M].艾敏,刘儒庭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2011(12).

作者简介:

赵曼辰(1992-),女,山东威海人,江苏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