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赵硕 刘颖 唐懿鸣 高妍
[摘 要]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指出,体医融合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促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牡丹江市目前医疗和体育健康产业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资料整合法、走访调查法等,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其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进行了分析探究,以此促进当前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使实现健康公共服务的任务要求达到最大效应,降低消极影响,为牡丹江市体医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探究黑龙江省三、四线城市体医融合发展的合理途径,同时为国家未来体医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医融合;文献分析法;健康干预;疾病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60
1 引言
由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体的生态环境及个人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均寿命也随之增长,但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体质下降、老龄化加速、各种慢性疾病接踵而至,人体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人们对于自身身体状况更加关注,从传统的病后寻医逐渐转为病前预防。牡丹江市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医疗改革、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资料整合法、走访调查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进行分析,使得对“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规划有着更好的切合,并为黑龙江省三、四线城市体医融合建设摸索方法[1]。
2 牡丹江市体医融合产业建设的优势分析
2.1 牡丹江市地理气候及人文优势
牡丹江市具有独特的开展“体医融合”的地理优势,牡丹江市地处中、俄、韩三国围成的腹地,通关口岸发达,交通十分便利;其森林覆盖面积达到总面积的62.8%,是全国绿化十佳城市,素有“林海”之称,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市氣候温和适宜居住,是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素有“塞北江南”“中国雪城”之称。另外,牡丹江市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展开,有100多万市民经常参加健身操、球类、滑冰等体育锻炼。牡丹江市医院、高校众多,如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省高等幼儿专科学院等,为体医融合建设提供了相对优势,使得较易推动项目发展、成功。故牡丹江市独特的地理气候及人文优势可大大推动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的发展。
2.2 前期改革铺垫
医疗改革在牡丹江市成果显著,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在全市各地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推进[2]。实现水平现代化、服务整体化、管理信息化是全市公立医院努力的目标。并且牡丹江市注重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结构的能力建设。另外,牡丹江市拥有各类体育场馆1626个,省重点项目基地6个,新建了现代化的北山体育中心和7个体育馆。这些医疗和体育的前期改革都为体医融合建设提供了优势。
3 牡丹江市体医融合产业建设的劣势分析
3.1 专项扶持政策和经费支持
在《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文件中均明确阐述了建立和推动“体医融合”的关键和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及下达的文件中从宏观的角度就“体医融合”试点给予了较高水平的政策指导。但是这些政策较地方而言相对宏观。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目前的状况:一是市委市政府没有就本市的专项政策,相关部门之间没有专项科室进行组织协调,组织保障暂有待改善加强;二是牡丹江市地方财政和经济与一、二线城市相比较为紧张,没有专项经费。目前体医融合产业建设的物质和经费没有较充足保障。
3.1 体医融合综合型人才匮乏
目前,体育专业和医疗专业的人才没有切实融合,体育专业人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教学和竞技运动等,医疗专业人才着力研究本专业所涉及的疾病,使得我国高水平的体医融合人才稀缺、相关知识匮乏,牡丹江市牡丹江医学院有康复专业、牡丹江师范学院有体育教育和体育保健学分别培养医学和体育专业的高层次人才,但专业的体医融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仍在初步阶段[3],所以牡丹江市急缺专业的体医融合人才。
4 牡丹江市体医融合产业建设的机遇研究
4.1 国家政策机遇
国家颁布了关于体医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给予明确的指示方向。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对非医疗健康的干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4]。同年11月,国家卫计委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并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研究。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疾病中长期规划》中指出促进体医融合,就要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开设运动指导门诊,提供运动健康服务[5]。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体医融合是“预防”“治疗”“康复”结合发展,是对国民体质的高度重视。体医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全民健康,而医改的主体对象是全国的地级市及县城。故国家政策为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提供了机遇。
4.2 国民需求机遇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健康的认知大大增加,但是因此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等严重问题。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的财政支出加剧,如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并且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死亡人数的86.6%,超过2.6亿人,用于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80%。如今,慢性病发病人群年轻化,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长久发展。国际上公认以药物治疗为核心的医疗保健体系难以应付当前复杂的疾病形式,预防控制慢性病的最佳途径是推动体医融合,使人民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好心态、增强意志品质的锻炼,进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神经、肌肉等引起的疾病,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综上分析,牡丹江市建设体医融合产业,既能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也能够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所以国民的需求是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的机遇。
5 牡丹江市体医融合产业建设的挑战研究
5.1 与其他城市的竞争
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出台、国民的需求意愿和陆续呈现的体医融合结果,使得具备条件的城市均开始为体医融合建设做铺垫。很多城市已经切实开展了相关工作,如2019年,即墨成为我国首个成体系、成建制的体医融合试点城市落地[6]。许多城市也开始开展体医融合建设,如哈尔滨市、三明市、重庆市、三亚市等,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以上均是对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的竞争。
5.2 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将遇到的相关问题
首先,健康医疗产业中醫院是按照市场法则经营的,我国医疗健康支出,每年高达2万亿元。而体医融合的观点是在预防和治疗未出现明显症状的疾病的同时去治疗疾病。由此增加了体育和医疗的检查,但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疗用药,大大降低了医疗和医药方面的开支。另外,运动指导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要求,医疗保险的范围是否扩大到体医融合的健身和康复运动方面,医生的收入是否提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6 牡丹江市体医融合产业建设的发展策略
6.1 促进体医融合人才培养
牡丹江地区要切实实行体医融合,便要建立本地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机制。第一,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体育和医疗人员进行协同配合的培训,保证思想一致、知识和技能相互配合;第二,在医学院开设体育相关健康类课程,在师范学院开设相关医学类课程,培养体医融合需要的专业型、综合型人才;第三,为符合要求的体医融合人才颁发相关从业资格证,使其有相关就业方向,如健康公共服务业、医院、乡镇卫生所等。
6.2 加大对牡丹江市体医融合建设的科普和成果宣传
利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法,围绕体医融合进行宣传,一方面利用制作手机应用软件(App)、微信、微博、电视等线上媒体的广泛性及可及性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邀请专家走进学校、社区等宣讲、对体医融合的益处及成果形成文字版本下发至各单位、社区,使得全民知晓、全民受惠。
7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牡丹江市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及发展策略的分析研究,促进牡丹江市建设医疗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步伐。体医融合既能够提高本市人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牡丹江市体育健康产业建设与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也能够为三、四线城市体医融合提供一定的探索途径及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郑伟,郭建军.三明市体医融合示范区建设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龙岩学院学报,2018(2):98-103,122.
[2]周绿林,张心洁.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对策建议[J].中国医疗保险,2018(4):18-21.
[3]付颖瑶.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6).
[4]新华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附全文[EB/OL].(2016-10-25)[2017-08-15].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5/c_1119786029.
[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全文[EB/OL].(2017-01-22)[2017-03-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14/content_5167886.
[6]搜狐网.以健康为中心怎么做产业——青岛即墨区探索体医融合模式[EB/OL].[2019-01-27].https://www.sohu.com/a/291826581_456029.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立项“体医融合背景下创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探究”(项目编号:201901);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229074)。
[作者简介]赵硕(1999—),女,黑龙江大兴安岭人,研究方向:麻醉学;通讯作者:唐懿鸣(1989—),女,甘肃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