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悲剧中自我救赎——从叔本华宗教伦理浅析《道士下山》

时间:2024-06-18

张鹤婷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在悲剧中自我救赎
——从叔本华宗教伦理浅析《道士下山》

张鹤婷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纵观陈凯歌历年拍摄的电影,他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关于命运和人性的故事。而从这些影片中不难看出陈凯歌试图传达的宗教伦理观念。如果说在《无极》中宗教还仅限于神对人宿命的预知,那么《道士下山》中的宗教则显而易见。贾磊磊说:电影的宗教意义是电影与生俱来的,是电影肌体中无法剥离的部分。[1]而对于陈凯歌的电影,宗教伦理也许是支撑其电影的文化根基。宗教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探讨人类生存的伦理秩序和信念根基之间的关系。[2]在西方宗教伦理思想中,在叔本华看来,宗教伦理意在探讨宗教世界“人与神”的关系问题,在“悲剧精神”笼罩的生命历程中,人类能否得到“救赎”这一核心问题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与积极的伦理价值。[3]

叔本华的宗教伦理认为苦难源自于悲剧的现实世界,人生的本质就是悲剧性的。中国自古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可见对于宿命,人们自古就认为是一件无法控制的事情。而在陈凯歌武侠电影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命运”,《道士下山》中人物的命运就像他们的影子一样,仿佛早已注定。

在陈凯歌的电影中,由于命运必然指涉到一种不可抗争的外在力量,一种超越了人的自我能力的客观现实,为此电影中就必然有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尖锐冲突。[4]而这种冲突的动因就是“欲望”。叔本华认为这也是造成人类苦难的主因——无休止的欲求。《道士下山》中何安下在下山之后起先只是希望能填饱肚子,之后又想学本事,可以说是欲望牵动着他一直走下去,而当何安下误吃毒物以后,有毒的心就象征着人内心的欲望,他口中说出的也是欲望:想和老板娘睡觉以及去抢功德箱。

然而叔本华认为痛苦不幸反而具有积极肯定的特性,认识这种悲剧性是人摆脱痛苦与不幸的前提。《道士下山》中何安下看清了人世间的苦难,反思了人生的无常,所以又回归了“出世”。陈凯歌的电影其实从根本上否定了我们对世界的乐观认识,透过悲剧中波澜壮阔的事件、无奈的戏剧性变化,一种无法被我们所控制的力量推动着悲剧的发生。

《无极》的英文译作THEPROMISE有“允诺、许诺”的意思,而《赵氏孤儿》的英文则译作SACRIFICE有“牺牲、献祭”的意思,从题目不难看出导演有意在表达“人物通过某种行为实现救赎的目的”。在叔本华的宗教伦理中,还提出了“自我救赎”的观念,学者柴琳将其归纳出为三种途径:践行美德、禁欲主义和审美艺术。

首先是践行美德。叔本华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只有三种:利己之心、希望他人痛苦的“恶毒之心”,及希望他人幸福的“同情之心”。[5]《道士下山》中,这三个心都可以在一个人的身上体现出来,那就是“入世”后的何安下。刚下山的何安下怀着一颗“填饱肚子”的利己心,而在崔老板遇害后,万分痛苦的何安下看到开心的崔道融和老板娘,于是动了“恶毒之心”将他们杀害。追随师傅周西宇之后,何安下还帮助无法产子的妇人,让他拥有了希望他人幸福的“同情之心”。

其次是禁欲主义,我们之所以有“意欲”是因为在我们的思想之中只有一个“我”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我”,就会产生“我要”、“我想”。因此叔本华认为“禁欲”是一切美德和神圣的内在本质,也是从尘世中得到解脱的途径。下山的何安下脑子里想着是“我要生存”、“我要学本事”、“我要报仇”,他的欲望随着“入世”的深入而逐渐膨胀,而在这其间,在佛门的悔悟让他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所以在故事的结尾何安下和査老板一起上了山,这种“出世”情节其实也是一种“禁欲”。

最后是审美艺术,叔本华认为人们在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时,沉浸在作品表达的意境中,这时主体完全进入了“观审”的状态,达到了“物我相忘”的意境从而得到救赎。[6]而这一理念,类似于哲学中的“审美救赎”,是指“以审美来作为解决人的自由问题的途径,将审美当做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当中的自由问题的必由之路。”[7]贾磊磊表示,陈凯歌最为关注的是人的感情与命运,而这些命运又无一不是指向电影院内每一个观众内心的现实境遇,他们面对电影体验到的是一种对自我现实命运的真切叩问。[8]武侠电影其实是对当今社会和社会制度的一种隐喻。《道士下山》之所以描述如此纷繁复杂的人间,也许导演的真意在于让观众透过对影片的审美“观审”,悟出真实世界的丑恶,从而启发人们通过“自我救赎”走向自由之路。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与宗教伦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152).

[2]田微.试析宗教伦理的涵义和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2006,5(149).

[3][5][6]柴琳.从“悲剧精神”到“自我救赎”——叔本华宗教伦理思想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

[4][8]贾磊磊.择写天地洞悉人生——陈凯歌电影的命运主题[J].当代电影,2006(1).

[7]李增杰.审美救赎美学思想浅探[J].齐鲁艺苑,2012(01).

张鹤婷(1993-),女,山西太原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