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尚存问题及应对之策

时间:2024-06-18

翁良平,李志敏

(1.江西广播电视台 江西 南昌 330077;2.江西省社科联 江西 南昌 330077)

新世纪以来,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或立足于历史或根植于现实的电视剧作品,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创作上求新求变,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视剧类型之一。但不容回避的是,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在不断走向繁荣的同时,在实践中亦不自觉地埋下了诸多隐患,令人堪忧。

一、尚存问题

(一)题材选择模式化

《潜伏》的热播,让余则成、翠平这对假夫妻家喻户晓。各大影视制作公司在惊叹《潜伏》的收视奇迹之后,开始重新评估这一题材本身所蕴含的新价值和新意义:余则成在万般艰险的情境下誓死坚守革命信念,这是主旋律精神;危机四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彩剧情,此起彼伏、大开大合的矛盾冲突,这是绝佳的商业元素。

影视制作商们发现“谍战”这个不仅能救市而且能赢市的富矿后,一窝蜂地趋之若鹜,拼命开发,但除《黎明之前》《悬崖》等少数几部堪称精品外,其他均为跟风之作,题材、基本故事架构、主要人物个性、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基本雷同,于是被观众戏谑化地总结为“假夫妻真卧底,谍影重重迷死你”。而在现实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中,部队文艺工作者密切关注当前军队建设——积极开展了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和练精兵、谋打赢的军事训练热潮。一部《突出重围》揭开了军队演习的神秘面纱,大获成功。其后,一大批“演习剧”纷至沓来,依次将陆军、空军、海军、武警、导弹部队等各大兵种挨个演习了一遍,出现了“啃演习”的集体扎堆现象,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一种题材或者一种类型,被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作品去反复表现本无可厚非。但创作主体若丧失主动性,不在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上求新求变,一味“跟风”,反复“克隆”,就会陷入雷同化和机械复制的怪圈,最终将作茧自缚。

(二)英雄塑造雷同化

自《亮剑》红遍大江南北后,李云龙这个农民出身的“大老粗”将领形象亦已深入人心。经验告诉影视制作商,李云龙式的粗糙英雄颇受观众欢迎,影视界遂开始了大批量的机械复制:《狼毒花》中的常发、《干得漂亮》中的姚和尚……这些人物刻意模仿李云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张口“老子”、闭口“他娘”,好像不“粗”就不真实、不“野”就没个性。不可否认,英雄也分类型,有文臣、有武将,自古就有起于草莽之英雄,但若为突出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而刻意夸大其身上的“草莽气”,就可能破坏英雄人物在观众心中的美好形象。

在现代演习式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中,团以上干部成为了表现的主体。他们是军事训练和演习的指挥官,也是部队军事观念变革的中坚力量,在生活中又面临着多重选择和感情危机,对创作者而言,确实有“戏”可挖。遗憾的是,大量军事观念剧均雷同地围绕着这些军官的事业、情感和家庭来编织剧情,在重复的消费中,这类形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毫无新意的脸谱化人物群像。

在艺术的世界里,“创新”与“重复”永远是一对矛盾,艺术典型只有“这一个”,没有“这一批”。因此,创作者要放开视野,拓宽英雄塑造的思路,有以勇著称、有以智见长,有叱咤风云、有朴实无华,有文武并举、也有目不识丁。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掘人物性格,英雄群像才会饱满和丰盈。

(三)风格营造娱乐化

新世纪以来,在大众文化的席卷之下,部分军事题材电视剧开始陷入消费至上的怪圈,先前启蒙化、政治化的硬性表达逐渐被商业化、消费化的软性话语所取代。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某些作品失去底线,片面追求对观众好奇、猎艳、窥探、刺激等低俗趣味的满足,将精神感官化、理想现实化、深度平面化、历史戏说化,功利主义的创作态度令人堪忧。

革命武侠剧《抗日奇侠》中的英雄人物个个身怀绝技,把日本鬼子打得屁滚尿流,枪炮都无从抵抗。该剧一经播出,立即引起观众的轩然批评,痛斥这种古龙式的武侠抗战剧太过离谱。其他如《烈火》《断箭》等剧,剧中人物或不留痕迹地瞬间致人毙命;或三拳两脚便令鬼子粉身碎骨。观众不禁起疑,靠这么几个武林人士就把日本人教训得团团转,残酷的抗日战争何至于打了八年?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是复杂、严肃而残酷的,是无数英雄和先烈付出了巨大牺牲,才换来了最终的胜利。创作者如果一味地采取娱乐化的态度和方式,必然会消解战争的残酷,模糊观众对历史和英雄的正确认知,这是对历史和观众的极端不负责任。

除夸张的武侠元素外,不少军事题材电视剧还不顾史实,以游戏精神亵玩历史,在剧中加入复杂的爱情因子,三角恋爱甚至四角恋爱屡见不鲜。电视剧《中国1921》以青年毛泽东创建的新民学会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描叙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整个过程。该剧大肆渲染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的爱情故事,由李沁饰演的杨开慧热情奔放,上演了“女追男”式的偶像剧情节,她在雨中冲毛泽东大喊:“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脑袋,我也会把孩子养大……”观众看后不禁质疑,那个年代的人,爱情真有这么张扬吗?何况表现的,还是一代伟人。

对爱情元素的滥俗化使用,同样屡见于现实军事题材电视剧中,如《沙场点兵》以及《DA师》。概而言之,即“莫名其妙的夫妻矛盾,牵强附会的三角关系,军事工作中的打情骂俏”,令人目不暇接。当然,英雄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适当展示英雄人物的爱情生活,能有效地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易获得观众认可。上世纪50年代的《柳堡的故事》,即首次触电了红色战士的爱情,堪称经典。因此,合理增加英雄人物的爱情展现是可以的,但要真实可信。

(四)红色经典戏说化

学界对“红色经典”的指称,原本限定于十七年文学中出现的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为代表的革命历史小说。官方的界定则见于2004年5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将“红色经典”定义为“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

“红色经典”作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深深植根于几代观众的脑海之中。《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小兵张嘎》中的张嘎子等,这些银幕形象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但不可否认,红色经典本身也有一定的审美和历史局限,特别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故事题材简单化、人物塑造“高大全”,只有阶级立场、没有独立人格,情节发展程式化等,浓重的意识形态教化深刻地影响了文艺创作。

以新版《林海雪原》为例,剧中的杨子荣,不仅匪气大增,情感纠葛更成为了情节发展的重要一环:剧中增加了一个新人物——槐花,杨子荣与槐花定有娃娃亲,二人和老北风之间形成了三角关系。离谱的是,杨子荣智取威虎山,其原因竟是为了情人槐花的儿子。如此滥俗的“三角恋”模式,引来了舆论的一片批评。

新版《红色娘子军》号称是一部青春偶像剧,经典的革命主线被洪常青和吴琼花之间的现代式爱情纠葛所取代;《苦菜花》的原著主人公本系一位淳朴善良的老妈妈,经改编后的新版电视剧中,老妈妈竟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年美妇,还跟日本特务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这些肆意篡改、恶俗增减的做法,在亵渎经典的同时也深深伤害了对经典怀有深厚情感的广大观众。

无论是新版《林海雪原》,还是新版《红色娘子军》、《苦菜花》,这些红色经典改编都是商业运作的产物——追求英雄的人性化,盲目增加感情戏;注重偶像化,无视历史质感和细节真实;重点挖掘区别于传统集体主义精神的个性化特征,忽略了英雄人物的可贵品质。这些改编策略,看似扩充了原著的内容情节,丰富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却也抛弃了原著既有的高尚艺术价值,解构了崇高的理想与信念。这种商业大潮束缚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缺乏对革命和历史的敬畏,是创作者在向市场媚俗,不但不是对艺术的再创作,还是对经典的亵渎。

二、应对之策

综上所述,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要想持续发展,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创作者更须牢固树立三大意识:导向意识、精品意识、受众意识。

(一)坚持导向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外同类题材影视剧相比,在战争观的把握上,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仍有不小差距。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还是《来自硫磺岛的信》《高地战》,国外同类作品无一例外地都是在表现战争的外壳下,凸显反战的主题。战争的胜负不再高于一切,对战争中体现的人性和对战争本身的反思,才是其最终的价值指向。而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在战争观上,却依然以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为着眼点,很少去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一切的创新均来自于观念的创新,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首先必须在战争观上实现跨越与突破。

(二)坚持精品意识,以质取胜。所谓精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要有好的故事,其二要有好的人物,其三要有好的思想。要打造精品,创作者就须摒弃浮躁的创作心理,从选题策划、剧本创作直至拍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品质为王,“去掉空洞化,去掉模式化,去掉常识化。”近年来热播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如《亮剑》《暗算》《士兵突击》《人间正道是沧桑》《永不磨灭的番号》等,无一不是精心打磨、潜心创作的诚意之作。

(三)坚持受众意识,满足受众审美需求。市场经济时代,遥控器掌握在受众手里,他们的观看行为决定着一部电视剧的价值和影响力。军事题材电视剧要想赢得受众,就必须深入研究受众需求,从受众的审美期待出发,创作出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优秀作品。

当前,在全国上下掀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国产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既面临着巨大挑战,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挑战,创作者们只有时刻把握导向意识、精品意识和受众意识,沉下心来潜心创作,才能继续谱写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辉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