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移动互联思维与高校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4-06-18

林 文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移动互联思维与高校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林 文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传媒人才的发展向全媒体人才的路径拓展,实践创新能力是强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点,面对新趋势、新变革,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要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建设上予以助力。

移动互联思维;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一、移动互联思维:转型下的专业契机

当大数据技术、UGC以及O2O模式普遍应用,新闻生产已经从单向发布变成众生喧哗,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设计和产品,从业人员的角色也从单纯的记者编辑向类“产品经理”角色改变,传统的新闻价值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此间互联网时代已经逐步位移至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思维在五个方面(5F)强调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碎片化思维、第一思维、焦点思维、快一步思维、粉丝思维,其作用于当代网络环境便快速推进了传媒业由传统平台走向融合情境。一方面在内容编辑上,关注的是移动互联环境下优质内容的供给与生产,信息滥觞使媒体人的职能已经日趋于“整理者”角色,他们可以让“内容再生”;另一方面在产品运营思维上,在原有编辑模式上的大幅调整,在多场景、多维度的社交属性下做好内容产品的交互与运营才是遵循“用户为王”的理念与趋势。

因此,高校传媒人才既要有传统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又要兼顾市场化的创新思维,这一点要求当下的传媒教育更应建构新的理念与模式与之适应。

二、实践课程设置:助力培养方向转型

要抓住转型下的专业契机,高校传媒人才培养首先要加强实践课程的体系性建设,原有的理论大于实践的课程设置,多数情况已不能适应多维网络状生态思维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大媒体环境下的新课程的设置与更替,融入与业界对接的新课程、增加新媒体的使用频率等方式,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采写编评方法后,还要懂得广电、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融合记者”夯实基础。

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可以快速地和现有的移动互联思维相对应,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应在网络新闻采写、博客新闻采写等方面增加新内容、新方法,增强学生的融通性,并积极配合实践成果的呈现与产品化推广,再如网络与新媒体课程应快速调整与新闻生产对应的路径,拓展学生的新媒体使用频率,增加数据新闻、可视化创作等具体课程,学生既可以有理论的学习,又有实践的提升,不断扩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

三、跨平台输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媒的冲击下的传统媒体在整个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心位置和垄断地位不复存在,进而传播逻辑随媒体环境的变化而被重新塑造,未来的新闻将在具备社交关系的互联网平台上所形成的社群形态人群下被消费、阅读。同时,国家进一步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将把“中国梦”带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显然,对于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来说,跨界思维尤显重要,主要应该强化对外实践平台和实践环节,引领学生进入新旧融合地带,跨平台输出。

在当代媒体环境中,传媒人才必须能适应市场细分、快速迭代的市场领域,无论在传统媒体亦或者新媒体领域,知识与技术、实践与创新都是未来的传媒人才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理解的“全能”媒体人才,是从单一能力型向创新融合型转变,利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视频网站、新媒体运营平台等作为新闻传播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完善在新闻原理学习基础上的再拓展与再应用,在移动内容生态中抢占先机。

四、结语

***总书记在2014年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这一战略对高校新闻传媒教育来说,实质上要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知行合一,强化实践创新,利用产业链条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将此作为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的主要方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王保华.高校特色专业培育的理论与实践[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818谈媒体改革[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 meitigaige/.

[3]沈浩卿.媒体人,请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工作![EB/OL].http://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1023 11/01805FFDA9D005E1.html?utm_source=tuicool&utm_ medium=referral.

G642.0

A

1007-0125(2015)11-0177-01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经管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Q071);黑龙江大学教改重点项目“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专业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A29);2015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传播视域下的大众审美文化变迁与主流价值建构”(项目编号:15XWD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