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4-06-18

魏潇潇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
——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魏潇潇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声乐以人的声带为主,配合口腔、鼻腔、舌头与气息,发出连续性的、具有节奏感的声音。音乐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无国界的特点,但是,声乐艺术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其标准化的发展路线就被规定出来,这种情况下声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缺乏个性的现象。

声乐艺术;技术;个性;声乐教学;创新

声乐技术和个性是将声乐艺术完美表现出来的两个要素,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两个要素。然而,在目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难以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现阶段很多高校声乐教师对声乐艺术的技术与个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发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技术对个性起到了支撑作用,个性则是声乐艺术永恒的追求。

一、技术是支撑个性的重要条件

(一)技术与个性相辅相成。技术与个性是声乐演唱中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在声乐艺术上达到技术与个性的统一。如果没有技术作支撑,再动人的情感也不能感动观众,相反的,如果演唱缺乏情感和个性,就算技术再高超,也不能使人动容。演唱者应充分把握原作的个性,同时重视对技术的细微处理,这样演唱技术和个性才能浑然天成,实现技术与个性的完美统一,为人们带来一种艺术的最高享受。

(二)演唱技术为不同民族文化而服务。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主要以西洋美声唱法为主,但是美声唱法并不是唯一科学的发声方法。我国很早就开始针对演唱中怎样掌握声韵调的特点进行了描述,“余音绕梁”的典故也正说明了古代歌者已经掌握了头腔共鸣、气息贯通的技术。民歌演唱中也有很多独特的演唱技术,例如蒙古族呼麦,一个人同时可以唱出两个声部,口腔发出的是高亮的泛音,声带发出的是低沉的基音,形成一种非常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三)技术服从于不同作品的情感表达。演唱技术应该根据作品的不同类型、风格来确定。即使都是中国的民歌,例如蒙古长调、江南民歌等,其演唱方法也有不同,所有的演唱技巧都是为作品的呈现服务的,演唱什么风格的作品要用与其相适应的技巧来演唱。

二、个性是声乐艺术永恒的追求

(一)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歌唱是为了抒发情感,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创作者利用艺术作品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来的过程。艺术的本源在于生命,只有将个性融入作品中,才能显示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显示出艺术个性的光辉。

(二)民族性中蕴含着声乐艺术的个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滋生了不同的声乐艺术风格,例如我国的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也独特,使人们感受到了最为原始、朴素的美,体现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具有生命力和鲜明民族个性的民族歌曲,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是其他音乐不能替代的,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三)富有个性的声乐艺术才能被大众接受。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而大众的审美需求是丰富多彩的。从审美角度上来看,民族声乐作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声乐艺术要想吸引大众的关注,就要在其中增加一些本土化、民族化的东西,首先让中国群众对声乐艺术进行理解,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声乐艺术。

三、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一)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性是声乐艺术永恒的追求,观众通过和作品之间的共鸣,充分了解了创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了解了创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声乐艺术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呈现,所以,高校应该在声乐教学中充分重视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大量中国声乐作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情感及民族观念。

(二)高校声乐教学应充分重视对个性潜质的挖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潜质进行挖掘,例如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将作品的情感作为切入点,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学生在理解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自主了解其内在,进而使学生达到对作品的认同。如果学生在理解作品精神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教师也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引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与个性是声乐艺术中两个密不可分的要素,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利用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通过研究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对其个性进行培养。

[1]王纵林.高校音乐专业如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评《中国民族声乐教材(三)》[J].中国教育学刊,2015,(4):131.

[2]魏芳.新疆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喀什师范学院为案[J].艺术研究,2015,(2):226-227.

[3]高剑霞,师晖.谈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声乐教学为例[J].大众文艺,2011,(23):264.

G648.4

A

1007-0125(2015)11-0215-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