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忠孝节义”观

时间:2024-06-18

李 燕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忠孝节义”观

李 燕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忠、孝、节、义”是其主流价值观。李渔在他的白话短篇小说中极力弘扬“忠、孝、节、义”观,他的“忠、孝、义”的思想没有突破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话语范围,但是“节”的思想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更加注重女子的生命价值。

劝惩;忠孝节义;白话短篇小说

《闲情偶寄》凡例七则“一期警惕人心”中论到:“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然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1]为了规劝人心,李渔的戏曲作品和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主题多为劝惩教化。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社会,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由儒家“仁”的思想生发出来的“忠孝节义”观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觉世稗官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劝惩主题处处彰显着“忠孝节义”的思想,但并不是“全忠全孝全节全义”,其中也蕴含着李渔独到的价值取向。笔者这篇文章主要对其白话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中的“忠孝节义”观进行研究。

一、孝

《孝经》“三才篇”中提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孝悌是“仁”的根本,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因此“孝悌”思想在封建伦理道德的建构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3]具有“孝悌”品行的人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同时很少冒犯君主。东汉初的选官制度“举孝廉”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入仕”的途径,国家选拔人才以“孝”为准则,在国家层面扶植推崇孝道。

李渔白话短篇小说中也多有劝孝主题的作品。《十二楼》中的《生我楼》一文叙述富翁尹氏的儿子幼年失踪,尹氏假意卖身寻求一位孝顺的继承人。某位后生花十两银子买了他,并且待他如亲生父亲一般,甚为恭敬。一番曲折之后真相大白,这位后生竟然是尹氏幼年失踪的儿子,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父子。正应了第二回的篇目“十两奉严亲本钱有限,万金酬孝子利息无穷”。一位孝子,老天眷顾他,因十两银子买父的机缘,得以认祖归宗。

倘若“不孝”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果报呢?《儿孙弃骸骨僮仆奔丧》叙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单龙溪的商人,为了防止百年之后僮仆侵吞家产,带儿子单玉和孙子遗生外出做买卖历练。单玉和遗生一路上水土不服,六十多岁的单龙溪要帐不顺加上还要照顾一子一孙,一下子卧床不起。病床前单龙溪告诉子孙有几坛银子埋在家里某处地下。一子一孙等不及老人断气就相继赶回家掘金。遗生掘了银子不肯分给单玉,还把单玉打死。单玉死后,遗生吃官司,在狱中暴病而死。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理应孝顺。现代社会批判“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式的愚孝。李渔在小说中注重弘扬孝道,但这种孝道并不是愚孝,他大力批判“不孝”的行为和个人,以期达到警示世人的效果。

二、忠

与“孝”紧密联系的品德是“忠”。人们常说:“忠孝两全”、“在家尽孝,在国尽忠”。《论语・八佾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对人,特别是对上尽心竭力。在李渔的小说中,以君臣为题材的作品几乎没有,这和李渔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动乱的时代对君臣关系不置可否不可谓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再者,李渔这样一位侧重描写世情的作家,骨子里没有那么深厚的家国情怀。“忠”除了表达臣子对君主、朝廷忠心耿耿的行为外,还表示地位低下的人对主人的赤诚之心。

《儿孙弃骸骨僮仆奔丧》中的百顺是商人单龙溪家里的义男。单龙溪见他聪明,时常带他在身边做生意。有人在背后劝百顺,教他聚些银子,赎身出去自做人家。百顺回他道:“我前世欠人之债,所以今世为人之奴,拼得替他劳碌一生,偿还清了,来世才得出头。若还鬼头鬼脑,偷他的财务,赎身出去,自做人家,是债上加债了,那一世还得清洁?”[4]单龙溪为防百顺,带一子一孙外出打工,百顺在家里担心家主在外的安危,得知单龙溪病重并没有趁火打劫,而是收拾行囊奔赴家主所在之处。单龙溪被百顺千里奔丧的义行感动,把账上的家财赠与百顺。百顺执意拒绝:“那遗嘱上的言语,是家主愤怒头上,偶然发泄出来的,若还此时不死,连他自己也要懊悔起来了。”[4]百顺回家以后,把龙溪公的神主供奉在家,逢时扫墓,遇忌修斋,此后家业兴隆,子孙繁衍,衣冠累世不绝。百顺对主人一片赤诚,事事为主人家着想。他的这番忠诚感动了主人,也得到了福报。

封建社会,主人和仆人地位悬殊。李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百顺安排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竭力赞扬忠心耿耿的品质。当今人人平等的社会,百顺的忠诚略显迂腐。单龙溪是为了防他日后侵吞家产才带一子一孙外出做生意,结果子孙不孝,命丧黄泉,单龙溪狡诈,百顺忠诚。所幸的是单龙溪被百顺的忠诚所感动,以家产相赠。封建社会,“忠诚”本身就带有相当浓厚的阶级色彩,李渔讴歌百顺的“忠诚”,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

三、节

古代的“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节”专指女子的节烈;而广义的“节”,除了女子的节烈以外,还包括男性的大节,如民族气节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为五斗米折腰”、“士可杀不可辱”这些都是古代气节的表现。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中涉及展现男性大节、民族气节的内容很少,劝女子节烈的作品倒很多。

《丑郎君怕娇偏得艳》讲述的是三美妻共嫁一丑夫,悟得“自古红颜薄命,这样的女人自然该配这样的男子”,最终三人各生一子,进学的进学,中举的中举,出贡的出贡。“我愿世上的佳人,把这回小说,不时摆在案头,一到烦恼之时就取来翻阅。说我的才虽绝高,不过像邹小姐罢了,貌虽极美,不过像何小姐罢了;就作两样俱全,也不过像吴氏罢了。他们一般也嫁得那样丈夫,一般也过了那些日子,不曾见飞得上天,钻得入地。”[4]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奉劝嫁得不合意的美妻知足安分,坚守贞节,护佑子孙。

《男孟母教合三迁》讲的是龙阳尤瑞郎替许季芳守节,并抚养许季芳与石氏所生的儿子“承先”成才的故事。杜浚评曰:“若使世上的龙阳,个个都像尤瑞郎守节,这南风也该好。”[4]李渔不仅劝天下的女子守节,亦劝普天下的龙阳守节。如果妻妾、龙阳守节,社会风气自然就会好起来。

《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讲的是秀士马麟如娶正妻罗氏、娶妾莫氏,收丫鬟碧莲做通房。大病之际问妻妾将来谁愿意守寡抚孤。罗氏和莫氏争相表决心守节,碧莲只道以后马家无人守节的话,她愿意留下来抚养孩子成人。休养了一段时间,马麟如的病好了,从此以后他冷落了碧莲。过了一段时间,马麟如和朋友子渊往扬州行医,马麟如医术高明,知府希望带他赴任。考虑到扬州生意好,马麟如就让子渊假冒自己行医。子渊不幸病重过世。消息传回家中,罗氏、莫氏与碧莲三人以为是夫君马麟如过世。罗氏和莫氏立即改嫁,只留下碧莲一人抚养莫氏的儿子。麟如在知府的资助下中了举业,回来后感念碧莲一人为他守寡,厚待碧莲。而罗氏嫁后夫,终日被他凌辱,最终自缢而死;莫氏嫁的是一个破落户,终日熬饥受冻,苦不堪言。最终儿子也不认莫氏,怨恨而死。

诚然李渔在他的小说中劝戒女子、龙阳守节,然而与教条式的残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不同的是李渔更注重个人生命的价值。

《女陈平计生七出》一文叙述了耿二娘如何利用智慧守节成功。同样是守节,耿二娘“千方百计,只保全这件名器,不肯假人。其余的朱唇绛舌,嫩乳酥胸,金莲玉指,都视为土木形骸,任他含咂摩捏,只当不知,这是救根本,不救枝叶的权宜之术”[4]。李渔在这篇小说中充分尊重女子的生命权利,部分守节,跳出了程朱理学所颂扬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圈套。

四、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在孔子的语境中,“义”大都是相对于“利”言的。从道德涵义出发,孔子用义和利来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社会地位:君子以公为心,故而坚守的是义;小人以私为念,故而贪图的是利。后来的孟子、董仲舒直至宋儒大致都赞成并发挥了这一说法。《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5]“义”规定的是社会行为的标准。

《十二楼》中的《三与楼》一篇说的是嘉靖时有个富翁叫唐玉川,专买田产,不置房屋。有高士名虞灏,字素臣,善读诗书不求闻达,一生爱造园亭。富翁料想素臣钱财不够必然要出卖,便放下建造美屋花园的心思,专等素臣出卖。数年之后,素臣果然将园亭卖与他,只留了一座高楼自住。富翁还想买高楼,逼素臣取赎。素臣的好友要代出赎园亭之费,素臣婉拒。六十岁上素臣生子,置酒席亏空,把此楼卖给了富翁。几年后,素臣过世,儿子发科当了官。富翁因人告他窖金藏盗,遭了官司。经县官断结,原主将园亭赎回。原来告状的人,是素臣生时的侠友,埋金栽赃。富翁和素臣本是邻里,“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理当如此。然而富翁悭吝而颇有心计,专等素臣钱财不够低价转让,可谓不义之举。侠士替素臣打抱不平,埋金栽赃给富翁一个狠狠的教训。

“义”和“法”接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是扩大开来的社会行动准则。李渔在小说中弘扬“义行”,给不义之徒安排可悲的下场,达到震慑的效果。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忠、孝、节、义”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李渔在他的白话短篇小说中极力弘扬“忠、孝、节、义”观,他的“忠、孝、义”的思想没有突破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话语范围,但是“节”的思想超出了时代的局限,他没有一味地推崇节烈的思想,而是更加注重女子个人的生命价值。

[1]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胡平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李渔.无声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孙通海编著.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J805

A

1007-0125(2015)09-0024-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