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江 华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 益阳 41340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其中,手稿中的人化自然观对美学思想也有很大的贡献,尤其对中国现代美学,因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
为了说明人类的活动正在改变着自然界,黑格尔首先提出了“人化的自然”这个概念。他认为人把它的环境人化了,指出:“有生命的个体通过认识、实践,实现了离开身外世界而独立,而同时也把外在世界变成它自己的存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个看法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人化的自然”是被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打上了印记的那部分自然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指出:“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产生出来的,不仅五官感觉,还有精神感觉和实践感觉”。在美学上,美是现实的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可以解释成为就内容而言。为了引起审美愉快,客观自然的形式美与实践主体的知觉结构或形式相互适合、一致、协调……它是对现实肯定实践的一种社会性感受。那么马克思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审美活动仍然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反映活动。用简单的话说,美感经过人的实践改造,对象充分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从而成为了审美对象,并且因为认识反映,感觉到对象中人的本质力量上,从而能够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首先,客观物质性是马克思“人化的自然”的第一特征。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明显的体现出了他对自然界优先权的承认,他的“人化自然”强调物质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肯定了自然界的优先存在及其发展。他指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存着,而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这一切不适用于原始的。但是,只有在人被作为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这种区别才显得有意义。”
其次,实践性是马克思“人化的自然”的第二特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对自然的关系首先是理论的关系,并不是实践的……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积极地活动,因此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考察人与自然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践活动上,进行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重要的不是如何对自然概念的抽象的理论探讨。
第三,马克思对“排除历史过程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上充分的体现了社会历史性,即马克思“人化的自然”的第三个特征。马克思“人化的自然”这三个特征对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具有重要作用,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和卢梭、席勒等把人化的自然看作好象是坏事不一样,他认为人类改变世界的基本方式就是劳动,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也才拉开序幕,人的历史才刚刚开始,问题就出在劳动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改造世界上。因此,他提出了:“问题就在于改变世界,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他指出:“人类的特征恰恰就是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动。诚然动物出自求生的本能,也能劳动,但是动物只按其所属的动物的尺度和需要,而人的劳动出自有意识的目的,是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他指出:“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特征见之于活动,是人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手段。由于劳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现实性。”马克思全面地阐述了劳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概括起来就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精神的人化,物质的人化。
人类既然在改造世界就需要一种标准,也就是用什么标准来改造世界。马克思就指出“劳动创造了美”和“人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我们今天所说的“美”的标准就依然是对于劳动来说的,“美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是我们过去的一个时期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关于美的起源的学说。原始的美的起源的确与劳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早期的美学作品往往都吐露出一种“劳动”的气息。最早的书画往往都是在一些实用的陶器上,勾画的都是一些和劳动有关的场面,在我们现代的审美观点中,征服自然与劳动都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的。劳动号子鼓舞了浮士德教授,同样也鼓舞了一代中国人。同样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与美学的关系论“人化的自然”也可以为劳动提供动力,并指导劳动。
[1]王伟.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本真含义及当代价值[J].邢台学院学报,2010(04).
[2]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J].河北学刊,2014(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