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康 康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戏曲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指的是在中华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世世代代的人们传承下来的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音乐。戏曲音乐不仅包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由于地域广阔的缘故在音乐形式上也各具特色。
河南,地处中华腹地,是黄河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化积淀十分丰富,作为其文化代表的地方戏曲音乐则集中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真实记载了中原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生活,是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原,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与许多省份毗邻,而正因为这种地理上的特殊性,造成了河南地方戏曲音乐不可避免地被周围环境中的不同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方言乡音等各种不同文化因素所影响。在中原地区,豫北、豫南、豫东、豫西的方言、生活习惯各有特点,甚至有很大差异,各地区的人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原因,即使同一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方言土语,而每种方言和习惯所造成的对地方戏曲音乐的曲调和唱腔风格的偏好也各有不同。就河南地方戏曲而言,除了豫剧、曲剧、越调几个中原地区较大的剧种以外,还有怀梆、大弦戏、二夹弦、平调、四平调、道情、坠子、豫南花鼓戏、柳琴戏、蒲剧等等表演形式,种类十分丰富,这些戏曲都包含丰富的行腔板式,不同的戏曲的表现形式有严格的区别,其唱法、曲调等等都有差异。
当然,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情况的存在使得河南地方戏曲音乐吸收了周围各个不同方言地区音乐、乐器的特点,并形成了自己风格的多样性。
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河南戏曲音乐的发展得天独厚,中原大地上频繁开始的祭祀活动已有音乐之雏形,原始社会的图腾舞、巫舞、傩舞,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葛天氏之乐、大禹治水之歌《大夏》之乐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式,无不彰显着音乐的发展;无论是中原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桑间濮上”之音,还是史书中商人“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记载,以及具有民间生活情趣的”郑卫之音”,均作为一代戏曲音乐的代表,使听者“乐此不倦”;到了现代,无论是传统戏曲的代表作《收姜维》《花木兰》《五世请缨》等剧目,还是表现新时代人民文化精神的《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老子·儿子·弦子》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河南由于紧靠黄河,历史上一直以农耕文化为主,并长期处在封建文化的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制度与文化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特色的宫廷音乐与民间戏曲在河南形成和发展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河南,人民在文化生活中尊奉“儒学”,生活方式恬淡自给,民风淳朴、崇礼习尚,农闲丰收之时会在祠堂邀班做戏自娱。戏曲的产生由此和鲜活的民间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戏曲文化的发展则更是和人民群众的文化休戚与共。
河南地方戏曲音乐在河南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间,地方戏曲音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河南的地方戏曲音乐也跟人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取向、传统观念相符合,有着十分鲜活的生活气息。比如著名传统代表剧目《秦雪梅吊孝》《花木兰》《五世请缨》《收姜维》等等,都代表了在厚重中原儒家文化影响下传统文化习惯的沿承,而新时期的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香魂女》《老子·儿子·弦子》等等则反映了建国以来新时期各个阶段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在表现人们丰收喜悦的曲目《公社春来早》中,采用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在喜获丰收的喜悦中,谈笑风生的轻松朴实场面。此外还有《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河南小曲》《忆亲人》《红旗渠水绕太行》《新春乐》《庆丰收》《豫西风情》《喜梅》《运输忙》等曲目,无不具有着浓郁的河南人民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中原地区粗犷、豪爽的音乐形象特征,表现了河南人民淳朴、勤劳的精神面貌。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建国前,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面对着当时处于完全优势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中国民族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很多知识分子产生了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自卑心态,严重影响破坏了中国戏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差异、思想意识的不同等等同样对中国戏曲音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戏曲音乐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年轻人更喜欢符合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流行音乐。在地方戏曲发展的低谷期,根据多地的高校问卷调查结果,喜欢戏曲音乐的学生不足5%。当时戏曲音乐的发展困难表现为:地方戏曲传唱渐少、传承乏人、反响淡漠,甚至出现过无人问津的情况。即使在曾经最具有戏曲音乐群众基础的河南乡村,追随者也日渐减少,更不用说年青一代由于生活习惯、新的语言方式,以及方言的不同而导致对戏曲欣赏的抵触与拒绝的心态了。
但是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伴随着中国民族戏曲音乐文化的振兴,河南地方戏曲音乐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尽管河南戏曲音乐的民俗功能随着现代化过程以及电影、电视等多媒体的发展而逐渐淡化,但是河南戏曲音乐也开始适应着依存土壤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主动的,表现为文化传承的主动变化,也是发展的契机。
比如,虽然电影、电视剧、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对戏曲音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同样也能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来听到自己喜爱的地方戏曲音乐唱腔。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已经举办了十几年,在广大观众中有着很大影响,有着很高的收视率,这同样是积极的表现。每当“梨园春”栏目开播的时候,都会引起全国河南地方戏曲爱好者的热烈关注甚至踊跃参加;每当“梨园春”栏目下乡演出时,乡间几乎是万人空巷看演出。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间,都可以听到男女老幼不由自主地哼唱几句,而这些都对弘扬河南地方戏曲音乐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说中国的戏曲音乐是一条大河的话,河南的地方戏曲音乐就是一条支流,它是中原传统音乐的载体。正所谓“唱不完的王侯将相,言不尽的才子佳人”,地方戏曲音乐其实就是一部活着的中国历史,它继承的不仅仅是音乐,也是音乐背后所承载的几千年来中原文化的积淀和情感血脉的传承。
[1]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河南曲剧音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6.
[2]豫剧艺术总汇编辑委员会.豫剧艺术总汇[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彭天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4]施维.略论戏曲音乐的唱奏关系[J].中国音乐学,1991(3).
[5]王国良.乡土神韵 交响奇葩[J].人民音乐,200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