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刘丹宁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酒曲是小曲种,属宴席曲的一种,盛行于汉、藏、土等少数民族中,“常作为聚会、饮酒时猜拳行令的民间小曲”。酒曲的曲调短小、内容风趣、旋律简单、有浓郁的西北特色,在青海地区中较为流行的酒曲有十几首,如《数麻雀》《飞凤凰》《青溜溜青》和《闹五更》等,虽数量有限,却是本地风土人情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地方历史及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
酒曲有固定格式,一词一调,词曲结合完整自然且独具风格,但随时间的迁移,同一酒曲经不同民族艺人演唱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本文基于青海省大通县回、土、撒拉和汉族等民族艺人对酒曲《数麻雀》的唱法,试从音乐结构、调式、音阶、旋律、衬词和节奏等不同角度对各民族唱法进行录音译谱分析,以发现这首耳熟能详的酒曲在音乐形态和唱词等方面的民族性流变与传承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略观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音乐特色。
1.回族唱法
数量序列为起兴,乐曲结构为分节歌形式。
其结构为:A(1-4小节)+B(5-9小节)。
注:第二段(10-18小节)同第一段对比只有一个音的变化,此段结构可视为与第一段相同。
图1 回族唱法曲谱
2.土族唱法
乐曲结构为分节歌形式。
其结构为:A(1-4小节)+B(5-8小节)。
注:第二段从第2房子跳进,结构不变,仍为A(1-4小节)+B(5-9小节)。
图2 土族唱法曲谱
3.撒拉族唱法
乐曲结构为两句体单乐段分节歌形式。
其结构为:A(1-4小节)+B(5-8小节)。
注:第二段从第2房子跳进。
图3 撒拉族唱法曲谱
4.汉族唱法
乐曲结构同为两句体单乐段分节歌形式。
其结构为:A(1-4小节)+B(5-8小节)。
注:第二段从第2房子跳进。
图4 汉族唱法曲谱
综观这几个来自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艺人的唱法,呈现出了曲调短小、内容风趣、旋律简单的特点,容易被记唱。它们在音乐结构上的共同特征是很明显的,即都是上下句并置行的双句体乐段,每句在较高的旋幅上起音,曲调线在级进音程的波浪式进行中呈现由高到低的下行趋势,在节奏上用八分音符缓解十六分音符的紧张感,收张有致,使音调达到平稳进行的效果。另外,上行和下行皆以五声音阶的级进为基础,其中土族和撒拉族跳进进行更为紧凑,通常以二、三度结合四度音程结合进行[1]。
1.调式、音阶特征
图5 调式、音阶对比图
从图5所示的调式、音阶对比图中可以看出,由Do、Re、Sol、La构成的四音音列在这些酒曲中是十分常见的,其中的Do、Re、Sol是骨干音,像一棵树的树干撑起小调的支架,羽音和个别的角音则像树枝作为辅助音体现,让整个音乐结构灵活起来[3]。在大通民间艺人的音乐思想里,“其他音可以随意,但也不能太随意地添加在酒曲音乐中,它有一个度的把握,少则缺乏青海音乐特色,多则显得累赘,反而失去了酒曲应该有的味道”。这也正好体现出酒曲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音乐流变和传承的过程中,调式及音阶方面仍然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2.旋律特征
图6 旋律对比图
从图6所示的旋律对比图中,可以看出这几种唱法之间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调式、音阶、旋法和音乐风格基本相同,开门见山地从正词起唱,有八度大跳,尤其是旋律骨干音也基本一致,且均为五声音阶。“长音”也是其中的一个特点,因宴席曲是陈述性的,其音乐受语言的影响,结尾总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这种较自由的延长音往往出现在类似“呀、嘛就、哈”等衬词上,演唱者在演唱时带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不同之处在于方言、咬音、衬词和演唱风格等方面重音的位置以及演唱者的即兴处理导致节拍或有变化。比如土族的演唱比较欢快;回族的演唱则比较舒缓,衬词不多但有装饰音变化;撒拉族艺人在演唱时有颤音处理,唱腔圆润;而汉族艺人在演唱时则在收尾处有渐慢处理。
1.唱词与衬词
在唱词与衬词方面:第一,唱词内容相同,结构也基本一致,同是两句为一节,曲调平稳,几乎一字一音;第二,衬词比重大,各段对仗不严格,因字数不均而造成长短不一,演唱者在演唱时按习惯加进衬词使歌词在结构上平衡规整,由此显得词意清晰明了,音乐富有动感;第三,在唱词内部,衬词如“么、哈、嘛”属短暂过渡词,句尾则用衬词落在商、徵音上,如“哟、呀、啊”,属于稳定结束音。也就是说,五声徵调式强调宫、商、徵三音,对曲调的推进和扩张有推动的作用,而商音和徵音有静止的属性,具有稳定的倾向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讲,商和徵像风筝的线轴一般,无论音乐的最高音有多远都能牢牢地将调性拉回来,即以二者间的相互映衬为曲调最后的终止音。
2.词拍与旋律节奏
去掉唱词中的衬词和虚词,《数麻雀》可以按如下词拍划分为三字组和四字组两种节奏群:
一个麻雀/一个头,两只眼睛/明丢丢。
两只爪爪/蹲墙头,一个尾巴/撂外头。
(膀膀扇啊/爪爪蹲啊)
图7 词拍与旋律节奏对比图
通过图7所示的词拍与旋律节奏对比图可以看出,在这几种唱法中,唱词填加在旋律节拍中的位置基本一致,说明词拍和旋律节奏在酒曲的流变中也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2]。
通过录音译谱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回、土、撒拉和汉族演唱的《数麻雀》多为徵调式,彼此有所差别,但又似乎与当地的汉族民歌有某些关联。采访青海省大通县的少数民族艺人时,他们都有普遍的看法:大通县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但也有汉族常居于此,不同文化间的影响和交融是这些关联的主要原因。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历代的交往与同化,汉族的文化和习俗都深深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大通县的少数民族除了拥有本民族特有的习俗、服饰和饮食等民族标志外,其他方面大体和汉族生活习惯无异。而另一方面,“十里一乡音”,随着地域的变迁、民族自有文化和风俗的融入,不仅邻近村落间方言各有所不同,酒曲流传的旋律也有些许变化。“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主要是通过旋律来体现的,而旋律发展变化的手法则直接影响到旋律的风格。”[3]《数麻雀》这种起源于回族的酒曲,在其他民族的酒桌上也能经常听到,各民族又在该酒曲中融入了本民族自己的情绪和风格,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曲调。尤其是对于土族和撒拉族这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完全靠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因此《数麻雀》的演唱风格和曲调特点更是因人而异、各有特色。由此看来,研究青海少数民族酒曲文化在音乐形态和唱词等方面的民族性流变与传承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不仅具有音乐艺术性,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与民俗的理解、传统民间民族音乐的保护与继承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李国顺.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点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02-106.
[2]汪平.宴席曲之酒曲《尕老汉》在西北回族中的地域性流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120-122.
[3]李昕.青海“花儿”的音乐特征及其继承与发扬[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13(08):107,1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