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燕南芝庵《唱论》部分论述之我见

时间:2024-06-18

杨 坤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西藏 拉萨 850000)

一、燕南芝庵生平辨析

燕南芝庵,元代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平事迹不详。《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认为:“这种著作(《唱论》)最初附刻在元人杨朝英编的散曲选集《阳春白雪》卷之首。据此可以断定他是元代至正以前的戏曲家。他的别署既然标出‘燕南’二字,这也可以说明了他的籍里是在燕南。”

“释于庆虽然与芝庵同是高僧,所主持的地方在今河北境内的元氏县。”“而从王浑《赠僧芝庵》的诗中说芝庵曾游历各方,学识渊博,名声籍籍。”[1]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燕南芝庵是一位僧人;第二,王博文(1223-1288)把燕南芝庵引见给王辉,而他们三人年岁相当,可见燕南芝庵生活在元初,即至少生活在13世纪。

二、《唱论》及简评

《唱论》是金元代的一部系统论述声乐理论和演唱方法的专著,也是中国古典剧论史上最早的一部戏剧声乐论著。

全书共二十七节,不分卷,约有2237个字。前两节介绍古代的音乐名家;第三节讲先秦三大家有不同的音乐观;第四节讲述他自己总结前人的观点,提出人的歌唱胜过任何乐器;第五节罗列了前代歌唱家和作曲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第六节专述歌唱的歌调问题;第七节讲歌唱的呼吸、咬字和节奏问题;第八节论述歌唱的整体状态;第九节讲声调和声韵问题;第十节讲述歌唱的基本要素;第十一至二十节为古代戏曲的体制;第二十一节为宋金元时的音乐禁忌和歌唱实践;第二十二节为不同情况下的嗓音;第二十三节为唱歌时的各种错误方法及原因。第二十四节为各种错误声音的情况;第二十五节为关于乱添词的问题;第二十六至二十七节为结束语。通过了解《唱论》,可以解读元代音乐的发展情况、音乐体制及音乐实践,可见《唱论》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关于元代的音乐著作。

三、《唱论》中部分论述之我见

(一)《唱论》中关于音调的论述

歌调也可称为歌唱音调。声乐演唱要抑扬顿挫、收放自如、节奏舒缓、旋律优美、行腔委婉,才算是完美的。

《唱论》第六节“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萦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顿挫,阳春白雪本原作“顿锉”,今从辍耕录本。丸转,元刻本阳春白雪原作“九转”,今从残元刻本阳春白雪和辍耕录本。捶欠,词林须知本作“摇欠”。

这里的“格调”统指“格律”和“声调”。抑扬顿挫指歌唱声音风格的变化;顶叠垛换指歌唱感情的变化;萦纡牵结指音乐旋律的连贯;敦拖呜咽指悲曲的慷慨激越;推题丸转指对主题的进一步延伸,并行腔婉转;捶欠遏透指歌唱气息要有穿透力。总之唱歌要具有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音乐和谐悦耳动听、音调铿锵有韵。

(二)《唱论》中关于不良歌唱的论述

《唱论》对歌唱中的心理、歌词、声音、姿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非常形象化的论述,可以看出作者有很高的歌唱实践能力和声乐理论总结能力,对现在的声乐教学以及声乐演唱仍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唱论》第二十三节曰:“凡歌节病,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乐官声,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不入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入调,工夫少,遍数少,步力少,官场少,字样讹,文理差,无丛林,无传授。嗓拗。劣调。落架。漏气。”讨论了歌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里面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来表现唱歌时出现的声音,比如“撒钱声,拽锯声,猫叫声”,并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工夫少,遍数少,步力少,官场少,字样讹,文理差,无丛林,无传授”,指的是平时下的功夫少,练习遍数少,台上实践少,字的读音有误,思路不清楚,没有真正拜师学习等。而“嗓拗。劣调。落架。漏气”指的是嗓子紧、调子差、状态松垮、气息漏等。这些都是造成声音不对、不入耳的原因。

2.《唱论》第二十四节曰:“有唱声病:散散,焦焦;乾乾,冽冽;哑哑,嗄嗄;尖尖,低低;雌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赸赸。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其中“有唱声病:散散,焦焦;乾乾,冽冽;哑哑,嗄嗄;尖尖,低低;雌雌,雄雄;短短,憨憨;浊浊,赸赸”指出了不良的歌唱会出现什么样的声音缺点,使人听后非常不舒服。“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撇口,昂头,咳嗽”指出了有些歌唱者由于歌唱方法错误而导致不良的歌唱动作,同时不良的歌唱动作也会导致难听的声音的辩证关系。

(三)《唱论》中关于正确歌唱的论述

正确歌唱是所有声乐演唱者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唱论》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对声乐演唱进行通俗易懂的论述,具有很好的效果。

1.《唱论》第七节曰:“歌之节奏:停声,待拍,偷吹,拽棒,字真,句笃,依腔,贴调。”指出歌唱时要注意节奏,注意休止拍和前奏;“偷吹,拽棒”指的是会运用歌唱技巧,当气不够用时会偷换气,要紧跟鼓点来把握音乐节拍。“字真,句笃,依腔,贴调”指出歌唱时一定要字音准确、忠实原句、腔要饱满、音调优美。论述了歌唱时要特别注意节奏,这样的歌唱才能令人心旷神怡。

2.《唱论》第八节曰:“凡歌一声,声有四节:起末,过度,揾簪,攧落。”指出凡是唱歌时一定要注意整首歌曲的任何一个开始、结尾和过渡,包括字中的声母和韵母、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圆滑过度,在声音中加入装饰音进行圆润的美化,以及歌唱时字音要在合适的时候落下来。

3.《唱论》第九节曰:“凡歌一句,声韵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彻满。”指出歌唱的声韵和音韵的关系,歌唱时一定要注意咬字的问题,还有歌唱时一定要根据感情变换来控制声音的色彩。“声要圆熟,腔要彻满”指出歌唱时声音要圆润熟练,腔调要透彻饱满。

4.《唱论》第十节曰:“凡一曲中,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三过声;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指出凡是唱歌时,有好多种声音,声音可以根据内容而变化,声带自然振动,歌声有激情,要有很好的控制力,注意高中低音区的自然过渡;歌唱时要会偷换气、吸气、呼气、休气、就气而歌,唱歌者要像用一口气那样连贯自如地自然歌唱。

(四)《唱论》中所体现的音乐美学思想

1.《唱论》第四节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此句本来出自于陶渊明(晋)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所说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曰‘渐近自然’。”指出弦乐类乐曲不如竹管类乐器自然,而竹管类乐器不如人声乐器自然。可以看出他崇尚自然为美,认为自然的东西比人工制作的要美。

2.《唱论》第四节曰:“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它出自于白居易(唐)的《杨柳枝》,指出一首曲子用歌声来演唱比用乐器来演奏更胜一筹,更能打动人。这诗句与前面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之也”有异曲同工之意,这更加强了他崇尚“自然之美”的观点。

3.《唱论》第七节曰:“字真,句笃,依腔,贴调。”中国自古非常讲究语言美,更注重歌唱中的语音艺术,强调“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就是语言美和感情美并重。

4.《唱论》第九节曰:“声要圆熟,腔要彻满。”这里就有辨证的元素,作者将两者的矛盾转化为内在的,可以通过双方自己来解决,既要求声音要圆润成熟,又要保证声腔透彻饱满,这体现了歌唱中“尚和”的美学观点,同时又体现出真和美统一的美学思想。

四、结语

燕南芝庵《唱论》内容丰富、哲理深奥,其中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学习和探讨的地方,本文仅从个人角度对《唱论》的部分内容进行阐释,内有不妥和谬误,望多指正。

[1]黄卉.燕南芝庵和他的《唱论》[J].中国文学研究,2001,(3):32-36.

[2][元]杨朝英.乐府新声阳春白雪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30.

[3][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C].北京:中华书局,19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