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蔺晚茹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从家书看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
蔺晚茹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郑板桥(1693—1756年),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闻名于世,被称为“三绝”。除此之外,他还书写了60多封家书。他的家书作为家书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可以展现出艺术“怪”才光环掩盖下,一个慈爱有道、特识率真、仁爱清廉的儒士形象。家书作为郑板桥创作的一种特殊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郑板桥;家书;为人处世之道
(一)慈爱有道的父亲
郑板桥家书中展现的是一个慈爱有道的父亲形象。他在家书中曾自言:“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郑板桥三十二岁时,年仅九岁的儿子犉儿不幸夭折。五十二岁时,又得一子,取名麟儿。麟儿从小体弱多病,郑板桥担心儿子在山东水土不服,交由家乡兴化的弟弟郑墨代为养育。所以他给远在家乡的弟弟写了许多封家书,关心儿子做人、读书等方面的问题。
对儿子的教育,郑板桥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做人方面,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四弟墨第二书》中指明:“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这些是郑板桥爱子之道的概括。可见他虽然爱儿子,但不是盲目地溺爱。他希望儿子是一个忠诚、厚道、有同情心的人。所以读书而后考中举人、进士,可以做官这些都是小事,重要的是做一个善良、明理的好人。他要求儿子用仁爱、平等的心对待天地间的万物,对小动物要有爱心,不要笼中养鸟。家书中云:“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扶疏百株茂密,为鸟国鸟家。”他认为笼中养鸟是委屈动物的本性来取悦自己。在读书方面,郑板桥写有《潍县署中谕麟儿》二封以及《再谕麟儿》,分别详细讲到关于麟儿如何读书的问题。信中有言:“读书宜勤恳勿解,看书宜细心有恒。”告诫麟儿读书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循序渐进。读书要多也要精,不要随意乱翻,眼高手低。关于选老师的问题,郑板桥非常重视。如:《潍县署中寄四弟墨第三书》、《潍县署中寄四弟墨》二封,都在说聘师教子的问题。读书之外的空闲时间,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内子》中特地嘱咐弟弟郑墨,他不希望因为禁止儿子嬉戏玩耍,而妨碍他先天具有的灵性。所以让家人引导麟儿空闲时学习种庄稼和种菜,来避免没有益处的游戏。郑板桥用自己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大爱之心”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儿子,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善良、有道的好人。
(二)特识率真的读书人
郑板桥是有特识的读书人。所谓特识,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中言:“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是说读书要有自己独到而合情合理的见解。又言:“坚儒之言必不可听,学者自出眼孔,自坚脊骨读书可尔。”强调读书人要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郑板桥的特识可以用“怒不同人”四个字来说明(郑板桥《刘柳村册子》),这里的“怒”的含义是“发愤”,是说要自立门户,发愤独创。当然郑板桥并不是让人都变成书呆子,他在信中也强调“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所以不可以尽信书。又如:《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五书》中,郑板桥认为写文章及写字作画“以沉着痛快为最”,时人受王世禛“神韵”说影响,主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郑板桥却认为以这种主张为自己风格的读书人,其实是保守浅薄之人。关于写字绘画,他认为是雅事,也是俗事。称为俗事是因为,他认为男人不能建功立业,造福百姓,只凭书画消遣娱乐所以是俗事。可以看出郑板桥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情怀。特识不仅是郑板桥读书的观点,也是他的艺术观念和人生态度。他的行事、言论、思想多与时人不同,也是后人称为“扬州八怪”之首的原因。
同时,郑板桥也是个率真的读书人。他最痛恨遇事留一手、心存算计的人。在《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中有言:“自我用人,从不书劵……若是预留把柄,……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提倡做人要光明正大,积善积德,不搞阴谋诡计,可见郑板桥率真自然的真性情。他虽然是读书人,但也爱骂读书人。他骂的只是那种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保守浅薄的读书人。用郑板桥的话说,这类人即是“推廓不开之秀才”。关于自己爱骂人的特点,郑板桥在《淮安舟中寄四弟墨》中言:“愚兄生平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未尝不啧啧称道。”他看到毫无道义的秀才就谩骂,看到有一技之长的人就会由衷地称赞,所以他并不是目中无人之人,这正是郑板桥率真自然的表现。在《复同寅朱湘波》中,再次谈及自己骂人的过失以及喜欢喝酒的毛病,他认为自己乐于助人是优点,骂人是缺点。可见郑板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勇于承认错误,进行自我反思。
(三)仁爱清廉的县令
作为县令的郑板桥,处处显示出他的仁爱之心和清廉之行。郑板桥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到山东范县做官。做官期间,特别关心百姓疾苦,办事公正,施展了他那“得志加于民”的报负,做了不少益于百姓的事。《答同年蔡希孟》中写到,他为一个四川籍考生申请当地的考试资格,反被诬陷徇私。无奈忍痛将其除名,收为徒弟,细心栽培。在《范县署中寄四弟墨》中,郑板桥嘱咐弟弟要“亲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亲友和邻居。在《范县署中寄郝表弟》中,郑板桥主要谈论的是购买墓地和墓地风水的问题。郑板桥认为“墓地好不如心地好”,只要心地善良就可以让不好的风水变好。与其千辛万苦去寻找好墓地,不如扪心自问,对于父母有没有尽到孝道,对于自己有没有自暴自弃,对于他人有没有欺诈。所以不必将墓地中的孤坟铲去,要完成故去父亲仁爱厚道的心意,每年多备一份酒饭,一起祭拜。正因为郑板桥有如此仁爱之心,他在范县期间,政通人和,民风淳朴,百姓一团和气。
郑板桥到潍县当县令,更多表现的是他清廉的一面。潍县虽比范县繁华富庶,但是贫富差距大,当地豪绅恶霸猖狂。在《潍县署中寄四弟墨》两封信中,郑板桥告诉弟弟自己的近况,以及为追捕盗贼组编兵勇小分队的事情。郑板桥在潍县期间与当地的豪绅恶霸斗智斗勇,为穷苦百姓做主,发生了许多经久不衰,被后人称颂的民间故事。郑板桥五十七岁时,痛失六岁的爱子麟儿。此时的郑板桥身体大不如前,写给弟弟的多封家书中提到自己的“足部湿气”、“疝气发作”、“通宵失眠”等疾病。郑板桥五十九岁时,辞官离任。关于郑板桥离任的原因,流传最多的是:潍县饥荒,郑板桥擅自开仓济赈,触犯了上级官吏的利益,被诬陷贪污而被撤职。在《潍县署中寄四弟》中,郑板桥说人们都以做官为荣,他却以做官为苦。因为“既不敢贪赃枉法,孽钱以害子孙,则每年廉奉所入,甚属寥寥。……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表明他的清廉,以及辞官回家的想法。在他解甲归田,离开潍县时,当地百姓痛哭着挽留他,还为他立了生祠堂,表达不舍和感激之情。老百姓的尊敬和怀念都足以证明郑板桥的清廉仁爱。潍县做官期间,他写下著名的六分半书匾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糊涂更难。”可以看出郑板桥内心的愤懑不平与无可奈何之情,是聪明人说的“糊涂话”。
家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是郑板桥写给自己家人的书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更能真实地反映出郑板桥的内心生活和个人生活,更能展现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艺术大师——郑板桥。
从家书对内心生活的展现来说,情感更加真实、朴素,语言更加真挚、直白。郑板桥在家书中直接表明自己对贪慕虚荣、不仁不智的秀才轻视的态度,以及客观地批评自己骂人的过失。语言都十分的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让读者很快能领略其中的主旨和用意,毫无矫揉造作之势。面对自己被诬陷贪污这件事,郑板桥在家书《潍县署中寄舍弟墨》中云:“犹恐招摇耳目,惹起悠悠众口,以贪名污我。我纵不能只饮民间一杯水,不取民间一文钱,以清廉自矢,然贪污枉法,则我岂敢!”感情真挚而且直白,用最直接的语言表明自己以清廉自始,别人是在用贪污的恶名侮辱自己。他在《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中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枫江上作渔竿。”这首题画诗中,郑板桥用两袖清风来比喻自己的清廉,比起家书中的情感更为含蓄。可见写诗时,郑板桥更加注意措辞和用句,家书的语言就显得更为朴素和直接。
从个人生活来说,家书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个人的私密生活。郑板桥的绘画主要以兰竹石为题材。诗作题材面很广,有抒情、写景、感怀、题画、甚至用来记人。但是他的诗画中很少涉及对儿子教育的观点和方法。虽然诗中有为早年夭折的儿子犉儿所作的《哭犉儿五首》,但主要表现的是郑板桥对夭折的儿子的爱怜、痛苦和无奈之情,并未涉及儿子的教育问题。然而在家书中,他多次嘱咐弟弟郑墨如何抚育自己的儿子,写了许多教育儿子的方法和观点,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要求和期望。同时,家书中还详细写到许多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事情,如:族弟争田、联民告官、买地置屋等,都写有郑板桥处理这些琐事的观点和办法。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枉法、偏袒家人,表现出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并且以仁爱之心对周围的人和事,将自己的官奉分给东门贫穷的亲戚和邻里,表现出郑板桥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在他的诗画中看不到的,是在生活中更加真实和鲜活的郑板桥。
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道德观念的土壤。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郑板桥思想中的“民吾同胞”、“物我平等”、“为人即是为己”反映的是兼济天下、关怀天下苍生的儒士情怀。
读书,卖画,科举,做官,又回到扬州卖画。他的生活历经坎坷、变幻无常。他有着多重的身份,既是孝子,又是慈父;既是进士,又是儒商;既当过县令,又曾在市井卖画为生。但是他为人处世时的正直、善良、厚道始终未变。正如郑板桥的传世名言所写:“难得糊涂”、“吃亏是福”、“惟德是辅”,是他为人处世之道的真实写照。
[1][清]郑板桥.郑板桥文集[M].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
[2][清]郑板桥.郑板桥家书.[M].李金旺主编.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3]王同书.郑板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张锡庚.难得糊涂[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I207.62
A
1007-0125(2015)08-0208-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