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曲 云,徐晓阳(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
“供之于耳”还是“陈之于目”辨析
——读布瓦洛《诗的艺术》
曲云,徐晓阳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布瓦洛在其理论著作《诗的艺术》中,提到“有些事物,那讲分寸的艺术只应该供之于耳而不能陈之于目”,意思是说在戏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有些情节是不宜或无法在舞台上实现的,要通过声音来表达。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供之于耳”有其增强戏剧表现力的优势,也带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是,随着现代剧场和表演理论的完善,可以更加适度地取舍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布瓦洛;供之于耳;陈之于目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到,在戏剧舞台上,有些情节“只应该供之于耳而不能陈之于目”,其实这一观念早在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已经提到,“有许多情节不必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消让讲得流利的演员在观众面前叙述一遍就够了”。相比较而言,布瓦洛提出“供之于耳”的说法更加宽泛和抽象,“供之于耳”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讲述,或独白,或对话,或音乐,或画外音……这种舞台调度和设置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把戏剧的场景有选择地分配在台前和幕后,使得舞台空间有更大的可塑性,舞台上的表演张弛有度,避免各种角色拥挤在舞台上,造成杂乱无章。同时符合观众的观赏心理,不至于使观众长时间处于紧张兴奋的精神状态下,引发烦躁不安的不良观赏情绪。另外,也可以把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此时此刻的情节上。
虽然通过听觉来打动人比较缓慢,但是声音的强大冲击力确更容易直抵心灵。毕竟观看画面有时会被演员的外部形象或舞台设置分散注意力,在理解戏剧情节和主题上会有所影响,但是声音却可以直接冲击人的心灵。在《雷雨》中,结尾处周萍在卧室开枪自杀,周萍在卧室举枪的场景并未呈现在舞台上,只是“呯”一声,结束了全场,让观众不禁心灵一颤,久久不能从刚才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回味良久。
然而,“供之于耳”就只为完善戏剧表演而存在,不会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缺点?其实不然。
事物都是矛盾辩证的统一体,善恶与否,关键在一个“度”字。同样,如果戏剧中“供之于耳”的部分超过了最恰当的度量,就会使戏剧表演流于讲述甚至无病呻吟,使得整个剧情进展缓慢,冲淡矛盾冲突,弱化期待的情感体验。郭沫若在《屈原》中设置的《雷电颂》一段1500百字左右,虽然感情饱满,激情昂扬,愤世嫉俗,但是给读者和观众的感觉已不再是戏剧,而是演讲稿或者吟诵诗歌,削弱了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戏剧性或者动作性。
另外,以往“供之于耳”的场面可能是受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难免会舍弃掉一部分与主题密切相关或优秀的场景。也有可能是受当时严谨的戏剧规范制约,时间、地点的统一性使得舞台上不得出现多个空间和时间场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戏剧理论的变革,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更大程度地展现戏剧精神,“供之于耳”也可以适时适当地“陈之于目”了。
第一,现代声、光、电、舞台技术的运用是首要的和比较有效的。通过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作用,可以实现不同时地的并存、交插、瞬间转换,甚至可以实现人物现实与心理的对话、人物与魂灵的交流。当今,很多的戏剧表演都在探索舞台技术的运用,通过舞台的独特艺术效果实现戏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双丰收。
第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化和意境美。虚拟性、写意化是中国戏曲的本质特性。中国戏曲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即使舞台上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似火骄阳、狂风骤雨,演员也可以凭借虚拟的表演,使观众身临其境,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事实上,曹禺、田汉、夏衍、吴祖光等人创作的话剧中是不难寻找到民族戏曲传统的影响所在的。
总之,布瓦洛认为有些事情应该“供之于耳”而不是“陈之于目”的观点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其合理性和先进性,有利于情节的张弛曲折和轻重缓急的表现,但是有些“供之于耳”的部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戏剧家及理论家已经发现这一问题并逐渐找到更加合适的表现手法来替代或加以完善。
[1]布瓦洛.诗的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郭沫若.屈原[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曲云(1991-),山东人,鲁东大学文学院学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
徐晓阳(1990-),湖南人,中国戏曲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
J80
A
1007-0125(2015)05-0068-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