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的距离”在美感经验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4-06-18

何梦洋

【摘 要】“距离”作为一种概念,包含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关系密切型的,一种是客观欣赏型的。前一种是在经验中得出的,是把事物与自己本身的关系绑在一起的,属于功利主义。后者是在实际生活中超脱,忘记我与事物之間的关系,摆脱功利主义的纯粹的总结。本文将结合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的平面海报根据“心理的距离”分析在美感经验中的作用,以及平面海报设计中关于“距离”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距离;客观;纯粹;平面海报;设计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133-01

一、心理的距离

由布洛的推演而得出“心理的距离”其实是一种态度,它的产生是利害关系的参与和不参与,参与了利害关系的距离是实际生活中的距离,不参与利害关系的距离就是美感中的距离。布洛强调了“心理的距离”没有任何功利性,而且事物和你在实际生活中存在有一种适当的距离,用自己去亲身体会它,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正是这种特点,朱光潜先生认为具有心理距离的审美所关照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世界。

我们在通过某种事物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加上自己的切身感受,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至于空洞,但是还要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的情感。既不能使自己陷入杂乱的情感中,也要让别人了解自己。在这一节点中,艺术家和形象之间的距离相近,达到了“极限”。又为了防止两者之间过于紧密,艺术家需要把握好形象与个人之间的情感。分清“感受”和“表达”,需要将感情“客观化”处理。若距离太近,作品就变成个人情感的工具;距离太远,创作出的艺术表达形式将因其过于脱离人们的日常经验或缺乏艺术性而无法突出自己的思想。[1]

二、结合实例分析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平面设计大师,他的再设计理念就是把已知的事物“拿”过来,开发它的未知性,激发我们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他关注平常生活中的一切,认为“日常”就是设计的起点,也是设计的本质。

就设计师而言,设计就是为了使观赏者在观赏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审美焦点,让他们了解到作品传达的信息。就像原研哉在2006年创作的海报“自然而然”一样,它的画面主体都非常普通,就是反映日常生活化,却又是生活的全部,这就是拉近了设计师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能与之产生共鸣,这就是通过心理距离相似的情感来感染观赏者,简单而又舒适的生活场景,就是该海报的本质,也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心理,从而把握到了本质。设计师从自己的观点去创作作品的话会让观赏者不了解;相反,设计师从观赏者的角度去创作的话,太过于单调而又丧失了艺术性,所以,把握好距离之间的“度”才是创作的最佳方法。

对于平面设计师而言,使观赏者在欣赏中获得最佳的审美距离,要避免两点,一是没有创意,直白的作品让观赏者之间没有距离,虽然能够突出自己的重点,但让观赏者感到无趣,现在已经不适合大众市场的需求;二是避免太“设计”化,设计的作品要与观赏者的审美理解能力相适应,如果平面设计作品太过于创意的话,使观赏者无法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把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拉远。

平面设计是抽象的,它在思维上和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形式。同时也是具体的,都有明确的目的--传达某种信息。这就要求设计师创作出符合欣赏者审美的作品,这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拉近欣赏者与作品之间心里距离的方法。

三、“心理的距离”在美感经验中的作用

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成功,审美经验的真正实现,都在于距离之间的微妙调整,距离太远了,创作出来的东西不真实,距离太近了,创作出来的东西又不是存粹的精神产品。而对于欣赏者来说,欣赏时的观点和态度也同样的重要,看旁人、看景物,都是站在陆地上看雾,不受利益的约束,看自己,看自己家的景物,就以实用的态度去看,这就是认识的倾向性,看不到事物本质的美。观赏者在愉快的时候,往往会以美的观点肯定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观赏者在悲观的时候,就会以否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无法去客观的欣赏美。可见由于距离的产生,审美才能够生成。心里的距离可以作为美的评判和批评,也是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这就说明了“心里的距离”是美感经验最基本的特征。[2]

四、结语

原研哉的设计,就是“虚无”——海报本身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3]这就赋予其新的含义,把握到了艺术表现的美感。这种设计作品便具有了与人互动的形式。原研哉的作品不仅为欣赏者提供视觉的审美,也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距离,这种距离感加强了人与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由于“距离”的存在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存粹和趣味。

平面设计就是追求对人的本能的导向作用,使得物尽其用,所以,设计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握好“设计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这一定义。

参考文献:

[1]王莹.“距离的内在矛盾”之于创作和欣赏——文学活动视野下的“心理距离说”[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4):102-104.

[2]王文静.“心理距离”为何能成为艺术要素和审美原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刘姝.海报设计中的“无中生有”——留白——以日本海报设计为例[J]. 赤子(上中旬), 2015(22).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