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再谈声乐学习需要注意的几对矛盾关系

时间:2024-06-18

冯志飞 李雪玲

【摘 要】与学习其他技术一样,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实际困难,进一步讲,声乐学习也可以归纳为遇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建立正确解决矛盾问题的清晰思路,厘清各种矛盾关系主体之间的内部联系,剖析“矛”与“盾”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矛盾关系;转化;正确观念;演唱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47-03

矛盾关系属于一个哲学范畴,通俗地讲,就是既有A又有B,AB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共同长期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在我们讨论矛盾关系的时候,有必要简单认识一下它与对立关系之间的区别,矛盾与对立的区别,可以理解为“大”与“小”的关系,对立关系是有a就没有b,有b就没有a,它们是一对“死对头”,对立关系存在于矛盾关系中,矛盾关系包括了对立关系这一个面。在声乐学习中谈矛盾关系主要是指有些演唱技术难题并非是难以逾越的困难,对演唱者来讲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不可调和的“敌我”关系,除看到的对立因素、不和谐状况外,我们需要去发现、探索、分析事物内部统一的、相容的一面,去发现产生一个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怎样帮助学生在初学阶段正确认识一些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在遇到一些“常规病”时,如何减少误诊?用哪些形象、生动、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发声的误区呢?有无什么捷径帮助初学者尽快掌握基本演唱技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地分析,平衡好问题中“矛”与“盾”的关系,就可以帮助初学者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

一、“高”与“低”的矛盾关系

高山与低谷,高个与矮(低)个,高楼与平地……这些高与低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均可见到,这些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首先,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有价值参考,看待这样的问题应该站的角度是:高与低是一个相对概念,之所以叫高山是因为它选择参照的对象是低谷;之所以叫高个,它选择的对象是矮个。我们现在把高山的比较对象换成 “高山”,把高个的对象换成“高个”,那么前者的“高”将不会再是高了,它还有可能变成“矮”了,这就是辩证看待“高”与“矮”的问题。同样,如果能辩证地认识声乐学习和教学中某些“高”与“低”现象,洞悉我们视之为困难的、相互矛盾的A与B,深入地解析那些看似只是对立关系的A与B两面蕴含的统一性,找到二者协调且能和谐运动的有效方法,演唱中有些棘手的问题也许将不会那么难以解决。

比如对于如何处理高音与低音,高音位与低支撑之间的关系。有老师会将解决高音的问题片面地认为是某一个点没有做好,将注意力只用在了对头腔、后咽壁或其他某一个点存在问题的解决上,单一强调要很兴奋地打开头腔、用打哈欠的方式抬起小舌头……对其他反方向、长距离要调动的因素缺乏重视。诸如演唱高音需要加大横膈膜(低位置)的力量支撐,放低喉头,“放低嘴巴”,需要在低位置建构一个相对应的支撑点来转移注意力等等。对于放低嘴巴,高音和低位的关系,金铁霖教授曾经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讲述:为了解决唱高音时喉头的紧张,或者是有些同学喉头总会向上跑,我们可以想象嘴巴长在中山衣的第三颗纽扣处,实际上我们的嘴巴不可能长在这个位置。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发挥想象,调动潜意识的作用,我们的喉头就会放下来,喉咙就容易打开,整个头腔就会松弛,相应的声音也就“放出来”了,这样也较容易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金铁霖教授的做法就是借助想象力,巧妙转移学生对某一个点过多的注意力和一些不必要的紧张,将应该放松而没有放松的地方尽力放松,将可以积极工作的地方充分地调动起来,不过多强调不该紧张的地方如何放松,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焦点上,用其他地方的积极来化解不该紧张的地方,最终达到让不该紧张的地方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放松的目的,可以说这种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声东击西的战略。

如果将此处的高音位与低支撑看作是矛盾的两个面,金教授的做法是没有激化也没有忽视这两个面的客观存在,而是巧妙地利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注意力重点放到了我们相对容易克服、生理调节灵活的矛盾的一面,从而达到解决矛盾另一面存在的问题的目的。

在解决高音与低支撑的问题上,也有很多老师强调运用在演唱高音时将支撑点安排在脚后跟位置这一方式。他们认为由于演唱高音需要较大的气息压力来“冲击”声带,使之产生高频率的震动,为了获得更稳定的气息支撑,就需要更加低的支撑点,因为支撑点越低,重心越稳定,越有利于气息找到强有力的支撑。当然,这里所说的气息支撑点,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反方向感觉,无论怎样我们的气息也不会到达脚后跟,它最终的目的是强调气息不能随着旋律的走高而伴随有提胸、喉结上升等问题。这种做法总体效果不错,在很多声乐教学实践的案例中确实能解决提胸、喉结上升等问题,也为我们解决其他类似案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在声乐演唱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高”与“低”的关系。比如时值为16分音符或32分音符甚至时值更短的伴奏音型与主旋律是4分音符或8分音符所形成的高低声部之间时值不同的对比关系,协调高低声部,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解决二者之间声音和谐的冲突也应该属于矛与盾的关系。现以近代音乐家、教育家江定仙先生所创作的声乐作品《岁月悠悠》为例,这首作品旋律比较舒缓、恬静娴逸。“悠悠”,顾名思义就是悠长、悠久,缓慢的意思。所以整首歌曲演唱速度在节奏上就显得淡定从容,不紧不慢并富有感情。在这部作品中,既汲取了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调式特点,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五声”风格,堪称是近代艺术歌曲中实现了中西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但是这首歌曲的伴奏音型却属于紧凑型,采用柱式和弦,十六分音符的伴奏织体,感觉似行云流水、速度较快,与主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讲,整首作品都较充分展示了高低声部之间的对比关系。

二、“新”与“旧”的矛盾关系

新的审美与旧的思想、学生新的需求与老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与看问题固有的视角等等,这些新旧矛盾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面临的重要关系。对待新生事物是采取拿来主义,一味接受;是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决抵制;还是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今天发展的眼光来看,肯定是最后一种态度和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因为前面两种态度我们是吃了亏的。

以新的观念、新生事物出现与旧的思想、原有的观念冲突为例。在声乐演唱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改变以及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变化,什么样的声音是美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是高等艺术院校“学院派”追求的声音、是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声音,这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理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偏好,不同的艺术家对作品的诠释同样也有差异,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总的来看是与时俱进的。50年代,随着国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确立,民族声乐总体上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审美出发点,契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特点和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60年代,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国内掀起了热烈的“土洋之争”,就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声乐演唱方面的冲突就是西洋唱法与民族声乐唱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外来文化总体持很“谨慎”的态度。70年代这十年,可以讲是对民族声乐冲撞最激烈的十年,特别在70年代末,外来文化热席卷中国大地,作为外来文化的一员,西洋声乐无论是在审美观念、演唱技巧、声音效果和其他艺术表达方式上都有着与民族声乐不一样的地方,二者之间差异巨大。这种现象就是一种较典型的原有思想观念、认识与新出现的事物之间的冲撞和矛盾。

在对待同一首作品的演唱上,同样会产生新与旧的矛盾。以我们熟知的《康定情歌》为例,《康定情歌》又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吴文季、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喻宜萱颇具特色的嗓音,风味十足的四川藏族民歌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喻宜萱甜美的嗓音把张家溜溜的大哥对李家溜溜的大姐的深深爱恋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康健俊美的壮小伙深情地对着李家美丽、大气、温婉的大姐唱情歌的情景。对于这样一首“老”作品,现在年轻一代艺术家要演绎这首作品,应该很难渲染、塑造具有那个时代印记的艺术形象,毕竟年轻一代艺术家成长的环境、所处历史背景、所受教育及艺术熏染与老一代艺术家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第九期”中,著名歌手谭维维以一曲《新康定情歌与溜溜调》震撼了所有评委和电视听众。谭维维版演唱的《新康定情歌与溜溜调》在老版的《康定情歌》的基调上大胆地运用四川的喊山歌形式,把藏族小伙的豪迈与大气展示得一览无余。而且新版歌曲以对唱的形式让《康定情歌》的演唱形式更加多样化,我们甚至还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摇滚元素,歌曲旋律更加生动有趣,歌词更加朴实宜人,这更加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正是演唱者恰当、合理的二度创作,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发生了改变,使得《康定情歌》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更具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

三、点與面的矛盾关系

在笔者看来,观察“点”的视角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表面问题较直接的、片面的“第一感觉”,是较初级、直观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而涉及“面”的问题就应该是表象背后有关问题的实质性、全视角的考察,是需要挖掘事物的本质特点,追查现象产生的来龙去脉。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讲,唱歌时做到喉头放下来,使气息运行如行云流水,让喉头在歌唱时自然地放下来是“点”的问题;而让喉头如何放下来,喉部肌肉如何运动,气息在吸入或呼出经过呼吸器官时喉头是如何运动、如何保持稳定的等等,这些都是“面”所涉及的问题。喉头的不稳定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情况,特别是男声,这个问题稍微要突出一点。很多男声在演唱的时候,喉头会向上跑,或者上下不停地较“剧烈”地运动,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喉头状态。基于喉头不稳定的状况这个“点”,我们是将主要精力专注到解决喉头不稳定这个点上,只是强调演唱者喉头在演唱时不能上下幅度运动过大;还是需要开拓思维,转变处理问题的思路,多思考用稳定的气息支持、横膈膜支撑、打哈欠的感受来体会喉头下降的状态等。

打个比方说,我们要让一个学习声乐的初学者演唱黄自的艺术歌曲《花非花》,那么这个学生应该具备歌唱一首歌曲所应有的乐理、演唱技巧和文学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的问题。而歌唱技能技巧里面包含着我们歌唱的动力系统、语言系统、共鸣腔体等等“点”的问题。如果把歌唱动力系统当做一个“面”的概念来对待,它所包含的横膈膜、腹部肌肉、背部肌肉、腿、脚等等又形成了与之对应的“点”的关系。

四、实与虚的矛盾关系

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因此具有摸不着、看不见的特点,它更多的主要依靠人们的感知来完成有关创作与欣赏。也正是由于我们看不见声音的运动状况,看不见声带的发声情况,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时,应尽量减少使用一些空洞、飘渺的语言描述,多一些能感知、可触摸的实际行动。正是由于声乐的这个特点,更决定了我们在学习、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把一些虚渺的形象进行恰当的物化,进而变成我们方便感知,利于交流、学习的一种方式,特别在声乐演唱中遇到难点的时候,换一个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了。作为声乐老师,就得依据经验、专业积累来对我们听到的不同声音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症下药,想出相应的对策。坦率讲,要针对不同的人出现的不同问题并分析出造成这些状况的不同原因,并据此思考出准确、恰当的应对之策,这并非易事。

既然声音的运行状况摸不着、看不到,我们可以通过腹部、颈部、肩部、面部及嘴等发声器官在工作时的表现来综合判断。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手放在我们的口鼻处,让学生感受我们吸气呼气时口鼻周围的气息是什么感觉,气息是看不见的,是飘渺的,但是呼吸的温度是实实在在的,是现实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把双手放置于丹田处,让学生感受到呼吸时丹田起伏的变化,这种吸入呼出的气息虽然看不见,但是丹田处吸气时扩张和呼气时的收缩是学生可以体会得到的,这是也现实的。学生听一首歌感觉很美好,这种体验只能通过耳朵感知却摸不着看不到,但是,当我们把人体解剖图的呼吸系统,共鸣系统以及动力系统展示给学生看,并告知人在歌唱时各个系统的运行原理时,这又是实实在在、很现实的。

五、快与慢的矛盾关系

很多人可能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每天他都会跑得很快以躲避影子的追赶,但无论他跑多快,跑到哪里,都无法摆脱影子的追逐,它总是跟在他的身边,最终这个人被活活累死了。听起来这个故事很荒唐,很可笑,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然而,这样的例子对于我们来讲,未必就很陌生,未必就没在我们身上发生过,只是看起来没有发生被活活“累死”的事情罢了。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快”的元素占据了主要位置,时间就是金钱,工作节奏要快,慢了就会损失收益;我们常说机会稍纵即逝,做事情动作要快,慢了就没机会了;工业产品上市要抢占先机,赢得市场,各环节效率要求高,完成工作同样要求要快,慢了一样害怕丢失市场,失去机遇……在今天,好像我们都不愿意自己慢下来,停下来,好像不快起来,我们就落后了,落伍了,我们就会成为后进分子。我们真的到了做任何事情都得要“快”的境地吗?

快与慢同样是一个矛盾的哲学范畴,二者之间依然是一个相对概念,快与慢是两种速度,两种节奏,没有绝对的孰对孰错,孰好孰坏,孰优孰劣,这二者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并不冲突的。我们在追求快的同时,一样需要将某些环节放慢,是为了保证稳定的“质量”,保证事物发展的可持续性;同理,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亦需要考虑一定的速度,以提高一定的效率。

声乐学习中涉及的快与慢的对比主要是指声乐演唱和学习中遇到注意的一蹴而就的心理与客观上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交通出行有了飞机,有了动车;在交流上有了电话,有了微信;在生活上有了速食饭,有了速食面;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多让人们快速学习的工具……一言以蔽之,追求“快”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学习一首歌,一定是坐在琴房,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学习旋律,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歌词,然后在经过很多次的演唱之后才逐渐理解了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也就是通过这个“慢”的学习过程,让我们比较牢固地了解、掌握了如何利用快慢强弱和轻重缓急的声音状态、情绪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塑造音乐作品艺术形象。现在我们有了许多渠道和方式获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响资料和声像资料,学生学习一首歌曲则只需要一个MP3或者一张光碟,就能较好地学会这首歌。至于歌曲的情感、思想内涵和音乐表现力,很多人通过模仿来实现。与前者相比,现在很多歌者只知其词,不明其意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因此,我们常讲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像做其他很多事情一样,学习是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的,这个过程和体验很重要,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才讓我们有机会体味个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形成我们的经验,因此,这个“慢”就显得有必要,有价值了。

总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这种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属性关系,对大多数声乐学习者来讲,探究其外延的表现形式相较于其内涵实质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针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关系,提高认识,辩证看待,合理利用,是我们应有的一种态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