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薛飞
【摘 要】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徐州琴书,起源、繁衍、发展于徐州这方土地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数百年来繁衍不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了徐州的历史、习俗、民生状况和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多元文化冲击,徐州琴书这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正面临着挑战。
【关键词】徐州琴书;振兴;发展;观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038-02
徐州农业文明塑造了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徐州农业文明的重要精神标志。它的繁荣和发展,始终面临着一个不断适应新时代,表现新的生活,满足新的观众,及其新的审美需求问题。
一、一方水土造就一个曲种
徐州琴书主要是琴书唱曲。它的共性为由演员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交待故事情节摹拟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一般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它靈活简便,词曲通俗、素有文艺轻骑之称。解放前,目不识丁的农民读不了四书五经,徐州琴书曲种是他们学习本地的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徐州琴书在道德传承、文化普及正统观念的灌输等诸多方面也承担更多责任和使命。徐州一方水土造就了徐州琴书文化,琴书文化造就了一个地方曲种。
过去,逢年过节,跑旱船、舞龙灯、村村搭戏台演大戏。徐州琴书艺人常年活跃在城乡,使琴书市场红红火火,他们跋山涉水,走乡串店,活跃在街头巷尾。常年演出,经久不衰。
琴书艺人深入农村为农民说书。他们一进村,农民就高兴起来,小孩围一群。抢着管饭,家家户户买菜打酒,盛情款待琴书艺人。晚上一开书他们把动人情节讲得扣人心弦,使人拍案叫绝,或说到高兴处,听书人轰堂大笑,前仰后合。现在,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电视进入千万家、无论是乡村和城市,再也见不到书场了,每逢夜晚,老百姓坐在电视机旁去品尝着新的文化生活。
二、斗室文娱时代改变了文化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大众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改变了。徐州琴书也和戏剧一样都受到不同的冲击。徐州专业曲艺团体只有徐州市歌舞剧院曲艺队。多年前县市都有说唱队,如今百分之九十已不存在,团队解散,演员失业,编导改行,创作枯萎,艺术水平下降。目前,徐州琴书表演艺术家有的已经七十多岁。徐州琴书市场几乎被五花八门的文化全面占领。在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徐州琴书被挤到边缘和角落,生存举步艰难。信息技术发展和电视普及工程奠定了电视文化的霸王地位,是当下老百姓最主要的家庭娱乐和文化生活方式,斗室文娱时代改变了文化生活方式。
追昔抚今,徐州琴书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滚滚向前,而不丧失其本性,是在历史演变之中,于不断革新创造的同时,始终保持了使自身具有不可代替的独立价值的特性即其本质特性。革新与发展必须用好的琴书节目争取观众。
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观众
目前存在着新观众与老观众问题,从前观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现在是有普遍文化修养较高的观众,还照老样子演出行吗? 徐州琴书只有解决了观众问题,才可能会向前发展。一个艺术品种,失去了一代观众,应该从形式上找原因。徐州琴书内容好坏是一篇书目的事,而形式的优劣是整体的事。艺术形式的发展是艺术品种发展的首要标志,形式不仅仅要适应内容的需要,而且要受人们审美情趣的制约。
徐州琴书创作人员必须研究好观众心理,摸清观众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想什么,弄清他们审美情趣、需求、爱好,按照他们审美趣向去选材创作。从说唱形式上着手,徐州琴书演员通过唱腔、动作、念白、器乐等手段,促使琴书节目吸引观众、征服观众,唯有是否能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才是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
如何使徐州琴书说唱形式和观众喜爱统一协调起来,时代变了,徐州琴书也要变,需变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观众,以适合当代青年人的情趣和美感。才能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正常关系。
首先,丰厚的传统遗产,特别是千百年来长演不衰的传统曲目,在新时代演出实践中得到整理改编和加工。以此来焕发旧节目的新生命,满足新观众的新需求。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创造能够反映和表现现代人生活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新程式与新技巧。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在构成说唱艺术要素之中,程式性的因素占取相当的分量,而所有的程式,均是在反映生活创演实践中发展形成的。新的历史时期,观众欣赏趣味的多样化,是指运用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手法与技巧,严肃而深刻地表现和反映现代人的精神风貌。一方面体现现代人的审美理想,一方面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才是徐州琴书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
其次,用名角名段迷住观众,明星效应是感召观众的得力手段。如果加大力度,培养明星、宣传明星、充实带动演员队伍,实现资源共享,让琴书事业随着名角的上场火起来。
继舞台说唱曲艺之后,出现了广播曲艺和影视曲艺,网络曲艺也成为现实。面对不同传播媒体,用不同的特点适应新的载体,占领新的阵地,创造新的辉煌,来培养新的观众。加大力度宣传徐州琴书作品,宣传徐州琴书演员,报纸上应多登配合中心的徐州琴书作品。文艺部门应和新闻单位通力合作,将徐州琴书信息、演员成就介绍给广大群众,发挥宣传优势,制造徐州琴书热点,或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网络,把徐州琴书送进校园,普及曲艺常识,组织大中学生看徐州琴书、学徐州琴书,去培养学生观众,到田间地头、广场舞台演出,营造徐州琴书良性发展。
四、今天和明天的历史使命
徐州琴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曲种的使命,是继承弘杨地方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昨天的承诺,也是今天和明天的历史使命,所以要像保护文物那样去保护徐州琴书这个文化遗产。有关文化部门应高度重视下大气力,抢救记录,挖掘整理,改编创新,传统曲目和新创曲目有实验园地,另外有条件要办徐州琴书训练班,让青年人学曲艺、唱曲艺,把普及工作像普及流行歌曲那样普及到中小学生中去,徐州琴书才会有所发展。
要给徐州琴书一个宽松的环境,才有利于徐州琴书事业的发展。电视台要办曲艺大舞台,使琴书这种曲艺形式立于不败之地。报纸杂志要开办曲艺创作园地,刊登一些曲艺新人新作,以推动琴书的历史发展。
五、结语
徐州琴书的革新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协调统一。继承是必要,发展是主要,这才是硬道理。时代在腾飞,社会在前进,徐州六千年文化持续不断的文化精神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琴书会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我国曲艺的百花园中发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单兴强.徐州曲艺考[M].徐州市文化局,2006.
[2]吴敢,巨涛.徐州文化大观[M].文汇出版社,1995.
[3]张巧玲.浅谈徐州琴书艺术的继承与创新[J].艺术百家,2002(3):33-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