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毕加索艺术构思一般过程—《格尔尼卡》

时间:2024-06-18

张星稀

【摘 要】《格尔尼卡》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艺术家毕加索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轰动一时,在二十世纪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艺术构思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不经让人产生思考,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是如何进行构思,从而展开创作的全过程。

【关键词】毕加索;艺术构思;格尔尼卡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149-01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造本领将生活中素材,经过艺术家艺术思维形成一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构思,再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将作品创作出来,就成为了艺术作品。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重要阶段,往往融入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以及内心想法。库尔贝日常散步经过打石场,被打石场工人劳动的场景所感动创作出《打石工》;郑板桥“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之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创作出《竹石》图;籍里柯创作的《梅杜萨之筏》走访众多海难中生还的人,还到医院观察濒死之人。都意味着艺术构思阶段每个细节与过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活,是艺术家创作源泉。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对生活有深刻了解,还要用心并包含情感的感受生活。艺术家在生活中搜寻美感,截取生活中最令人心动,且能激发创作者强烈表现欲的生活时刻去提炼创作题材,通过情感体验过程后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只有被生活所感动,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有艺术“灵魂”的作品。美术创作的构思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诚然,一切认识活动都要从时间开始,从感觉开始,但这并不代表是最后所要表现的。艺术构思将物质与精神结合,成为艺术家的审美意象。

油画《格尔尼卡》为立体主义代表人毕加索创作,这幅作品示人后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1937年4月29日,巴黎便传闻佛朗哥雇用德国轰炸机炸毁了巴斯克古老的都城、西班牙中北部小镇格尔尼卡。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谴责。艺术家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后万分悲痛,并开始了《格尔尼卡》思考与创作。正是由于当时生活在战争年间,生活给予了艺术家强烈的悲痛与无助,才使毕加索创作出了如此义愤填膺的作品,使人深思。

毕加索并没有去过正在受难的小镇格尔尼卡,所以毕加索以独特的形象寓意的方式赋予整幅画精神性。公牛代表着凶残掠夺的德国法西斯,受伤的马匹代表着饱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手持油灯的女性代表着自由女神,怀抱死去孩子的女人又喻为圣母玛利亚与死去的耶稣,一切的一切都代表着毕加索希望西班牙的人民能從战争的灾难中走出,重获新生与自由。所以《格尔尼卡》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等等,生动感人且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毕加索并没有以现实之景描绘作品,而是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将超时空的形象结合,以几何的手法分解重组,形成分离的画面,毕加索并没有以传统三维空间进行描绘,而是创作出一种独特二维空间,使画面变得独特且更具表现力。融入了画家对战争悲愤抗议,以及内心愤懑。所反映出的画面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所有的图形与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有着严整统一性。在整幅画中,毕加索放弃皮毛的质感以及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以精简的内部结构,夸张的整体外形,在可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

《格尔尼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融合着毕加索深沉而又强烈情感,令观赏者陷入深深的思考。当自己的祖国饱受战火的煎熬与摧残时,毕加索以绘画这一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宣泄了痛苦与绝望。而这一切离不开毕加索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更离不开画家的艺术构思阶段,正是因为画家的艺术构思与创作,才有我们观赏到这一幅又一幅优秀的作品,发人深思。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