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刘兆雅
【摘 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设计领域,在建筑设计的创作实践中,众多设计师却因过分依赖电脑操作而忽视了传统的手绘方式。因此,重新认识设计手绘图在计算机语境下的存在价值,定位手绘语言在建筑创作中的独立地位,无疑是当代设计师值得深思的命题。
【关键词】设计手稿;建筑创作;图示思维;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171-01
一、设计手稿的意义
设计手稿是以比较简练、概括和扼要的方法,准确表达对景物瞬间的感觉的画种,有比例准确、图能达意、轻便快捷的特点。在建筑环境设计专业领域里设计手稿有着特定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它不仅仅表达造型的艺术性还能直接快速地呈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作品生动形象且富有人性化和感染力,有一种建筑师独特的情感因素。
在建筑设计与创作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手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简单直接的表现手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设计师的想象与创作之中,是实现想象和实现事物之间所构架的阶梯。在设计的初期阶段设计师运用设计手稿的方式根据不同的需要将设计意图、情感、观点和概念与人们共享。另外,设计师用手稿记录图示资料,再用手绘的方式在纸上进行分析演变,对视觉数據进行分析。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思维通过画笔在纸上呈现,视觉通过观察描绘的图形与大脑互动,推动设计师的进一步思考、判断,再通过手稿的呈现反馈循环反复,不断推敲、深入直到完成设计。
二、设计手稿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建筑创作中充满着不确定和模糊的意象,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图示的推进,思路逐渐清晰和确定,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而建筑设计手稿涵盖了整个建筑创作的过程。
(一)前期积累阶段。在建筑创作前期我们需要进行资料手稿的积累,它分为分为记录型资料手稿和分析型资料手稿。记录型资料手稿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所说的建筑速写,在外出考察时我们可以用速写的形式把建筑记录下来,这也是收集积累设计资料的一个快捷方式。而分析型资料手稿通常采用简练的线条快速、灵活地表达图示。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设计者在整理收集的资料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项目分析阶段。在明确了设计项目后,我们需要对该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市场调研,收集资料。运用设计手稿的形式采集资料是最快速直接的,此时用到的手稿形式多是分析型手稿,这种记录收集必须清晰精准,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把考察时多通道感知信息做一个整合,有选择地记录所需资料。我们必须要到目标建筑的地点去参观、考察、实地走过、驾车路过空中俯瞰,并且在地形图、卫星图和气象图上仔细阅读和研究过才算得上调研。
(三)构思阶段手稿。构思阶段的手稿是用简捷的笔触快速地表述出设计师的灵感,可以是概括地勾勒出建筑形象的轮廓,此阶段是设计灵感的快速记录,在绘制上不拘泥小节。此阶段由概念手稿和推敲手稿构成。概念手稿是建筑设计初始阶段产生的灵感展现,抓住的是思维碰撞的瞬间灵感,也是对设计目标的最初思考。推敲手稿是在概念手稿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演算,不断完善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处理建筑创作中各种关系的过程。推敲手稿的目的是让设计过程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周而复始的工作来磨练,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对设计结果不满意,可以重复这个循环,或者采用不同的视角解决问题,直到达到你所期望的结果为止。
(四)方案深化阶段。在前期的资料手稿、概念手稿、推敲手稿的推动下设计方案已经逐步确定,我们要对被肯定的设计思维做一个完整的分析和深化,这这个阶段是完善思维的过程,用设计手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检验整个建筑的合理性,这是一个逐步转化和蜕变的过程,在探索和科学理性的分析中优化已有的建筑方案。
(五)完善设计思维。设计师运用设计手稿不断推进演变,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创意从青涩逐步走向成熟,设计思维得以深化和完善,创意的激情和设计的理性相辅相承,一个新的建筑作品逐渐孕育而生。在这个阶段设计手稿的角色发生转变,它不再是设计的过程演变而是最终效果的深化体现,即最终效果就是将前面所有大量的工作通过艺术的手法把建筑设计创作的最终构思方案相对严谨的展现出来。在这个阶段,也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升华,因此,完善方案表现阶段的设计手稿既体现了设计师对建筑创意的完美表达,还很大程度地给我们展现了他的艺术修养和人生阅览。
三、结语
本论文是关于建筑设计手稿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应用的理论研究,然而我们在强调手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计算机软件为我们提供的便捷,传统手绘表现与电脑表现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将人脑的创作意象形象化,方便设计师进行交流和传达,只是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要积极地迎接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让手绘创意为设计服务,让计算机软件去完成复杂的深化设计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为隽.建筑设计草图与手法:立意·省审·表现[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英]爱德华兹著.建筑绘画与思考(原著第二版)[M].申祖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