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梅戏表演形式及内容的研究

时间:2024-06-18

张晓妹

【摘 要】黄梅戏不同于京剧等通用戏曲,属于地方戏的范畴之内。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多样,从早期的地方戏曲逐渐地被大众所熟知,是在戏曲的“唱念做打”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自我的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本文从黄梅戏的表演形式和入手,对其内容进行了一番探究,以便为黄梅戏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黄梅戏;表演形式;表演內容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42-01

随着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戏曲由于自身发展所限,而在现代的发展中被忽略,逐渐没落。黄梅戏起源于安徽,是安徽的戏曲的代表,它的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戏曲的基本发展脉络,对其内容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伟大的国粹,认识到我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以及戏曲没落的原因。

一、黄梅戏的特点研究以及表演形式的研究

(一)黄梅戏的特点的研究

黄梅戏的表演的特点首先是大众化。在黄梅戏发展之初,是起源于大众之中的,贴近群众的生活以及表演的主题生活化的气息浓厚。但在其逐渐的发展之中,由于观众喜好的变化和社会审美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等导致了在大众化方面逐渐的黄梅戏不能与时代共同进步,导致了脱离群众。如何贴近群众是现代黄梅戏发展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是审美性。在黄梅戏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吸收民间传统的服装设计元素、风俗习惯、人物语言特点和环境氛围等要素,逐渐的吸收各朝各代的传统的元素,而且传承不曾中断,表现就是在戏曲的服装设计上、装饰性的符号上、人物的的语言特点和风俗习惯的高级审美的养成。最后是黄梅戏的灵活性的特点。相比于京剧的一板一眼的美感,黄梅戏在情感的表达、戏曲的表现等一些方面更加灵活,不受制于条框的约束。

(二)黄梅戏的表演形式的研究

在黄梅戏地表演上,首先是在歌舞的民间小调中起源而来的。这决定了它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歌舞为主的表演模式。在黄梅戏发展的早期又称“采茶调”,是广大的农民在民歌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它经过宋代民歌与元代杂曲的影响,而在唱法上比较独特。同时,在明清年间由于水患的频发,导致了许多人以唱黄梅戏为生,这给了黄梅戏更大的发展机会。这些导致了黄梅戏在唱法上独一无二,表现形式也是传统的“唱念做打”,但黄梅戏在唱法上动听悦耳。不同于京剧的有腔有调的唱法形式,黄梅戏在唱法上讲究真情实感的流露,在唱法上更加灵活。在舞蹈上偏向于缓和的动作,作为唱戏的辅助。比如我们熟悉的《天仙配》的传统的剧目,在唱法上别具一格,动作华丽有章法。在早期,吸收了一些戏曲的元素,从而产生了有完整故事的本戏的结构。

二、黄梅戏的内容研究

对黄梅戏的内容的研究需要对黄梅戏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黄梅戏的发展的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在这个时期,黄梅戏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戏曲模式,只能算是小调,称为黄梅采茶调。黄梅采茶调与一些其他的小调比如江西调、桐城调、凤阳调等小调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而自发形成一些小戏。之后在小戏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本戏。在此基础上然后形成了完整的剧目。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之后到建国1949年。这时期的黄梅戏已经从草台班子走向了城市的舞台,逐渐地成为一大剧种。第三个阶段就是建国之后到现在。1953年,安徽的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1954年,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天仙配》获得演出机会,大获成功。之后,黄梅戏在各地“开花”,受到了全国的欢迎。

在这三百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黄梅戏戏曲的内容不断地变化,从小戏到本戏,发展出了“三打七唱”的表现方式。在表现的内容上,黄梅戏的剧种非常的丰富,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累积和表演的要素,艺人可以表现的剧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等,在大戏与小戏上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在内容上,大戏的表现的主题主要是体现在古代人民对于阶级压迫、贫富差距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有《荞麦记》、《天仙配》等;在小戏上,主要在表现农村农民的生活方面,比如《纺棉纱》等。在第二个阶段,由于社会的巨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容进行了极大的改变,比如《文素臣》《宏碧缘》等剧目。在建国后,出现了新的历史的发展机会,改编优秀剧目比如《女驸马》等一些获得成功。内容向着传统经典的剧目改编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表现的特点上,主要有程式化固定化、戏曲化、歌舞化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唱法和念白为主,以“做打”为辅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由于时代发展的不同,在早期以对古代生活的反映为主,到了建国以前,则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历史再现,而在现代一般以改编剧目作为演出的基本。

参考文献:

[1]严军.黄梅戏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探究--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93-194.

[2]万勇,倪静.黄梅戏艺术的动画传播形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7(2):88-88.

[3]史静.黄梅戏唱腔中的腔调特点研究[J].四川戏剧,2016,29(5):93-96.

[4]陆娟.论黄梅戏舞蹈语言的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6(3):56-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