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樊雪琳 隋剑飞
【摘 要】本文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对潼南地区丧葬孝歌进行资料搜集、研究以及艺术文化的分析,表现了潼南区丧葬孝歌等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蕴含了丰厚的孝义情感,表现出人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对生活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以及孝义教化功能的价值。
【关键词】潼南区;丧葬孝歌;音乐分析;情感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47-02
引言
潼南区位于重庆西部、长江上游地区,地处渝蓉直线经济走廊。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属盆地浅丘地貌,地势平坦。其中丧葬孝歌的音乐风格受潼南人文特点、民俗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语言特色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其呈现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与形式。体现出潼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唱“孝歌”的方式表现自己对亲人逝世的哀思与悼念,表达了潼南人民的孝义之情。
孝歌属于民俗文化中的丧葬文学。而孝歌又存在着不同的叫法名称,有“丧歌”“夜歌”“闹丧歌”“丧堂歌”“丧鼓歌”“跳丧鼓”等。在聂玉文的《巫风蛮俗与宗教的兼容并蓄——湘中丧葬风俗调查》中提到过:“唱夜歌,又称孝歌、丧歌、哀歌、坐夜歌,是伴随着丧葬活动而出现的一种仪式歌。”①在何昌林的《屈原村丧礼歌讚研究》中提到过:“‘打丧鼓即击鼓鸣锣而歌讚之——治丧。”因此,孝歌属于民间丧葬礼俗之一。《诗经·陈风》中记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其中“鼓缶”为丧礼内容。
孝歌是在丧葬仪式上闹丧守灵时演唱的歌曲,是潼南民间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孝歌是潼南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丧葬形式,目前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承载着本地区深厚的丧葬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浓厚的传统音乐基础,体现了它多方面的音乐韵味和文化价值。
丧葬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标志着人生的终结,对丧礼的重视正是对孝道的具体体现。丧葬俗称“送终”,古代被称为“凶礼”之一。在丧葬中,热烈的跳丧、唱孝是衡量孝行程度的标尺,既使亡者一生得到肯定,在其死后保家族平安兴旺;还能表达子女对其的孝义之心,成其孝敬之情。从古至今,乐器常以笙、管、笛、箫、唢呐为丧葬仪式音乐中的主奏乐器;乐曲也可分为两部分:“娱人”(为活人演奏,具有欣赏娱乐的功用)、“乐神”(为死者超度,具有祭祀功能)。哭丧词也没有固定内容,它是根据死者与哭者之间的关系来诉说,一般多是歌颂死者的功德,诉说死者之重要,检讨哭者之不足,祈愿死者再生之幸福安康。因此,可以说人们是丧葬孝歌的共同创作者和演出者,而作品的词、曲更为偏向世俗化。
一、丧葬孝歌的功能价值
(一)宣扬孝道。潼南区丧葬孝歌主要体现了当事者的个体心理情绪,也营造了丧礼的悲剧氛围,凝聚着潼南人民对生命的珍重与审视,充满了强烈的孝亲情怀。“丧葬孝歌”以“孝”为核心,宣扬传统孝道、稳定社会人伦,是潼南民俗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孝歌是孝义的产物,人民对其赋予了强烈的情感,是潼南区一种文化艺术魅力,体现了潼南人民质朴、重情义的鲜明个性和人格魅力以及感性的情感。
(二)重视生命。丧葬孝歌在对于民间丧葬习俗的研究中,更是体现其中对亲情的一种基本感悟。给人民带来了对生命的理性思考,体现了“生”与“死”的意义及价值。在个体与群体中,用吟唱死者生前的成长经历等丧葬仪式体现了人的孝义与关怀,从而形成了一种审美形态。让人们通过此举来表达人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人伦思想。
(三)悼念祭祀。丧葬孝歌受当地民俗文化的深远影响和熏陶,共同促进了潼南区丧葬孝歌的传承与发展,其文化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体现了一种原始生态的仪式功能,是远古的悼亡与祭祀仪式演变而来;其次,它表达和宣泄了亲人对离世之人的不舍,营造了丧礼的悲剧氛围;最后,它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达到了治疗情感、和谐社会的文化意义。
(四)重视情感教育。丧葬孝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真实地反映了潼南人民的情感理念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文章希望通过对潼南丧葬孝歌《女哭娘》的音乐分析,尊重、支持和改良丧葬文化,保护好作为孝歌载体的丧葬仪式,更好地延续与发展丧葬文化,使丧葬孝歌在丧葬文化中实现教育价值。
二、丧葬孝歌的音乐分析
(一)《女哭娘》音乐分析。潼南人民特别注重女性对生命传递的重要地位,因此丧葬孝歌《女哭娘》在潼南女性亡者的葬礼上是重头戏。
如:《女哭娘》(词例一)
“耳听角楼一更转,家家户户把门关。二更天来风惨惨,小女一人受孤单。
耳听角楼二更转,想起我娘泪不干。三更天来冷炎炎,满天星斗照窗前。
耳听角楼三更转,阴风吹的心胆寒。若要我娘重相见,除非黄河水倒转。
五更天来痛心间,金鸡笼内叫喧天。耳听角楼五更转,想起我娘心不甘。
千声万声把娘唤,不见我娘答一言。要想与娘重相见,阴阳相隔难上难。
……”
《女哭娘》这一首代表潼南特色的丧葬孝歌在整首歌的歌词上是以七言句为主,歌词通俗易懂,语言明白晓畅而朴素生动,吐词咬字具有柔和细腻的感情;在音乐特点上,整首歌曲速度表现偏慢;从丧葬丧歌的声音到情感上,更为哀婉悲伤,充满阴郁情调。在歌词上,表达了子女对亡故亲人的思念和不舍。
如:《女哭娘》(词例二)
“一更燃灯绣房坐,无心挑花绣鞋脚。想起我娘离开我,没了我娘受折磨。
二更上床坐床边,想起我娘泪不干。往回得病又小可,这回得病不应药。
三更鼓响半夜过,左思右想睡不着。想起我娘离开我,女儿不由泪水落。
四更床头睡不着,梦到我娘把话说。女儿勤俭莫偷懒,女儿针线时常学。
五更惊醒梦一场,分别母女各一方。好比明灯熄了灯,阴阳界上寻不着。
还望我娘保佑我,一年四季无病磨。......”
潼南地区丧葬孝歌《女哭娘》这类型的民间音乐旋律受当地山歌、地方戏、道教音乐的影响,大都属于比较规整的段落结构,其结构关系平稳清晰。调式音阶变化不多,鲜有装饰音。《女哭娘》是以哀婉为基调的,开放式、多样化的旋律风格,歌词鲜少重复。歌者以歌代哭,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感怀、哀悼,并劝慰丧家节哀。
(二)《儿哭娘》音乐分析。俗话说“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送亡人。”“孝歌”俗称“笑歌”,唱词也十分多样化。
《儿哭娘》(词例略)
“月亮出来弯又弯,叫声我娘心好乱。
我妈生我四十天,手推摇篮脚陡篮。”
《儿哭娘》属于叙事性的民间音乐,曲调的进行大都为吟诵调,多为同音反复,以及二度、三度的变化规律,其音域不宽,少有六度、七度的变化规律,几乎不超过八度,具有南方民歌级进小跳的特征。
在曲式结构方面,《儿哭娘》的乐句、乐段较为工整统一,结构大都有规律可循,它的主要部分为歌词的陈述段落,这部分由若干七言句的乐句组成,其歌词句数、演唱者气息、歌唱习惯、以及即兴发挥的部分在整首歌曲中都十分重要。孝歌的演唱方式多为“真声”演唱,极少运用鼻腔共鸣,在演唱过程中也十分强调演唱者的吐字能力,注重唱词。
(三)《哭送丧》音乐分析。“孝义”这个词在潼南人民心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时而凄苦苍凉,时而含蓄曲折,让潼南人民的情誼显得如此的情真意切。
《哭送丧》(词例略)
“孝女坟前哀声放,眼泪汪汪想我母。
女儿哭娘坟山上,一堆黄土将身藏。
亲戚纷纷掉下泪,只见土堆不见娘。”
丧葬孝歌《哭送丧》就是以一种凄苦苍凉的音乐手法,塑造了一个深切思念母亲的孝义儿女形象。与此歌词相对照的音乐也是十分简单,且具有特色。歌曲的节拍看似规整,但在旋律进行时又显得十分自由,打破了对节奏节拍的限制,其表现在歌词结尾的拖腔,更显示了对“孝”的情感的宣泄。
七言体的句式结构为传统民歌的特色之一,而丧葬孝歌的大多句式结构以七言句为主,少有衬词。偶尔会在歌词里穿插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句式,但大都为即兴创作,来表达对歌曲情感变化的理解,使其更为饱满丰富。歌词也常用夸张、侧面描写和排比句式等手法增强其唱词的感染力。
在“歌舞之乡”的西南地区,从川江号子到木洞山歌、从婚嫁陪歌到丧葬孝歌,都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具有川渝特色的民间音乐艺术。而潼南地区属盆地浅丘地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样的居住特色使得潼南的丧葬孝歌具有自然、坦率等丰富的情感色彩。
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丧葬孝歌在潼南人民的眼里是一种民俗文化。在丧葬仪式中,歌师即使熬夜也唱孝歌,除了收获报酬以外,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和肩负着一种不可脱卸的责任。丧葬孝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影响着潼南人民。
总的来说,这类仪式性孝歌着重宣扬子女的孝义文化,体现和展示了儒家经典中的孝道观念,也表现了潼南人民对孝义的理解与发展:宣扬传统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结论
丧葬孝歌是潼南区地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相传留下的,具有潼南先辈的民族历史沉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代表了潼南地区风格的丧葬孝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歌基础,体现了其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同时,集中体现了当事者的个体心理情绪,营造了丧礼的悲剧氛围,具有强烈的宣泄功能。丧葬孝歌真实地反映了古今文化的厚重积淀,丰富了潼南人民的精神文化,净化了民族风气,弘扬了特色民族文化,体现了孝义文化对人们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引人深思。
现如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丧葬等民间文化已经日趋衰落。在我们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时,我们应该想一想如何保护与发展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我希望通过对潼南区丧葬孝歌的音乐分析与研究,尊重民间文化,使其能健康发展,也让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主动地传承保护民间文化。它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力量加以保护发展,还需要更多学者的关心和传承。
注释:
①聂玉文.巫风蛮俗与宗教的兼容并蓄——湘中丧葬风俗调查[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潼南区古溪镇人民政府.古溪镇志[M].1980~2012.
[2]陆栋梁.论灌阳县丧葬仪式“大歌”的世俗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
[3]朱吉军.浅论湘西土家族丧葬歌谣中的生死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
[4]赵雪.镇安孝歌蕴含的文化信息[J].西江月,2012.
[5]华夏.陕南旬阳地区孝歌的音乐文化考察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2013.
[6]陈尧.“鼓盆而歌”的文化蕴含在镇巴孝歌中的展现[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张建军.简论陕南孝歌[J].商洛学院学报,2008.
[8]聂焱.孝歌的功能与传承——贵州省大方县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孝歌调查[C].贵州民族研究,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