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湖南娄底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4-06-18

喻馨怡

【摘 要】娄底市地处湘中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包括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这些都基于历史悠久的民歌发展而来。娄底民间音乐与当地方言、人文地理环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方言语音、地理环境、传承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娄底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娄底民间音乐;艺术特点;新化山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0-0066-01

娄底市境内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民歌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包括劳动号子、仪式音乐、陶情山歌等,这些音乐大多数色彩较为鲜明,辨识度较高。如著名的“山歌之乡”——新化县,是多民族融合之地,新化山歌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会在乡间劳动、婚丧嫁娶之时,借用山歌抒发情感或烘托气氛。

一、娄底民间音乐的产生

娄底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基本来自于当地农民,这些歌曲曲调较为简单,歌词大多来自于生活,由于现今学界对传统音乐的重视,一些专业人士经常前往各地进行采风调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被专业人士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但这些始终都围绕民间音乐的本质,与专业的音乐创作与改编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二、娄底民间音乐的艺术特点

(一)乡土性。娄底地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在地形分布上,高山、丘陵、盆地均有,现存的山歌大多出现在崇山峻岭中,境内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方言语音、风俗习惯等,也均有不同之处。那些交通不便的地区的音乐,乡土性特征最为突出,常常使外地人无法理解,这正是当地音乐难以向外传播的重要原因。娄底民间音乐的乡土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特点。娄底地区是多民族融合之地,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音系统。娄底属湘方言区,又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所以会导致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的传唱过程中,由于语音的不同而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十月怀胎》这首民歌在双峰县和新化县就存在不同的演唱版本,在基本乐音保持不变的基础上,由于演唱中使用的方言音高不同导致了两首歌曲曲调存在一定的差异,双峰县的曲调较为柔和委婉,新化县的曲调则显得刚劲有力。

2.性格特点。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时也影响着当地人的性格。娄底境内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类型。梅山地区的人常常被称为“梅山蛮”,古梅山不与外界通,宋朝官员起初为“开梅山”而派兵围剿,梅山人民奋起反抗,因此得名。这种文化类型在各个地方的戏曲音乐的文化背景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在梅山地区关于张五郎的神话传说中最为突出。

3.音乐特点。境内各地区的音乐构成要素存在差异是由于各地文化存在不同的发展历程。荆楚武陵支脉中的“楚徵”、“楚宫”和“特性羽”三种调式,在新化民歌中也得到了体现,新化民歌中最为常见的基本音组为、,如新化民歌《娇莲爱我我爱她》,徵音只在结尾时使用,起终止的作用,这类陶情类民歌大多会选择从大三度开始,因此具有明亮、高亢的特点。同时,在娄底民歌中也存在着没有羽音的曲调,旋律音程跨度较小,多级进,较为抒情。

4.应用特点。在娄底地区境内,例如“搬开山”、“搬土地”、“卖车线”等存在于仪式中的说唱音乐也是以民歌作为基本音调发展的,这些音乐大多受到了祭祀和神话传说的影响,并吸收了民歌的旋律音调而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也相应地受到了周边地区音乐的影响,在吸收民歌旋律音调的基础上,与本地说唱音乐相融合,形成了现今更具多样性的民间音乐。

(二)即兴性。口传心授是娄底民间音乐的基本传承方式。老一辈艺人进行演唱演奏,年轻艺人凭借听觉和记忆进行学习,由于过程中不使用书面乐谱,所以至今也没有正规的记谱方法,这十分考验年轻艺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加工改编,如此发展下来,现有的民间音乐版本越来越多,这有利有弊,利在于发展了民间音乐,使其更加具有多样性;弊在于发展的时间越长,人们会与最原始的民间音乐渐行渐远,甚至遗忘。

娄底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创作方式——即兴,表演者即创作者。在这种创作方法中,听众具有两面性,他们不仅是欣赏音乐,更是根据个人喜好来判断音乐的好坏,这样的方式存在较多的个人主观性。听众判断结果的直接表達便是表演后的喝彩声,这也是听众与表演者之间关系密切的表现,这或许是民间音乐更为“接地气”的原因。

(三)多功能性。在舞台上为听众演出是专业音乐的功能性表达,而娄底民间音乐不仅仅具有这样的功能:它还可以是强烈情感的发泄出口;也可以展示自己对音乐技巧的掌控能力;更或是男女间的感情媒介、红白喜事中的伴奏、集体劳动时的指挥。娄底民间音乐的多功能性,使它始终存活于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尽管娄底民间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但从根本上说,它充分地展现出了娄底地区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经过了多年的不断打磨中,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融合、日趋完美,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苗晶.汉族民歌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