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扶贫视阈下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研究

时间:2024-04-24

肖温雅

[摘 要]文化扶贫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扶贫委员会实施文化扶贫举措:一是在日常联系和共同生活中引导和教育贫困户;二是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德行评议会,“张榜亮德”,引导乡风民俗,激发内生动力;三是参与并指导村民建立民间自治组织;四是策划并组织文化宣传。

[关键词]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委员会;内生动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4.032

1 前言

贫困与文化之间有着万千联系,文化扶贫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中起到重要作用。扶贫的关键是扶人,脱贫的关键是摆脱贫困的思想观念,摆脱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内生动力是指自我谋求发展的驱动力。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指在谋求脱贫和发展的过程中,贫困人口由个体内部需求激发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并影响行动的产生。内生动力作为内因,在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 文化扶贫的实施者:文化扶贫委员会

2.1 驻村工作队

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是强化贫困村基层工作力量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因村选人组队,每期驻村时间不少于两年,干部驻村期间不承担原单位工作,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在帮扶贫困村。驻村工作队一般由驻村第一书记(通常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和两名队员组成。

2.2 村民代表

村民代表由乡贤和户籍在外的故乡人组成。

(1)乡贤:指民间基层本土、本乡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而深为当地民众所尊重的人。现代意义上的乡贤则指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在新乡贤身上,散发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道德力量。

(2)户籍在外的故乡人:即老家在村里,在外地(一般是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其文化程度或能力一般高于留守村庄的人。这个群体既是城市文明的融合者,又是乡村文明的倡导者,通过他们把城市文明中的现代化知识、技能、信息、观念、资源传入乡村,啃噬落后贫困的硬骨头。

2.3 村支两委成员

村支两委即村支部和村委会,它们的负责人分别是村支书和村主任(村长)。村支两委成员一般由包括村支书和村主任在内的5~7人組成。

3 文化扶贫委员会开展文化扶贫的举措(以重庆市巫溪县某贫困村为例)

重庆市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位于重庆东北部,在大巴山东段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重庆深度贫困区县之一。B村离巫溪县城37千米,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709户27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383人。

3.1 在日常生活中教化村民

在日常联系和共同生活中引导和教育贫困户。实际上,村民代表与其所联系的贫困户多为邻里、至亲或师长关系,是贫困户“心中认可的人”,他们之间通常有着长时间的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和家长式的权威,避免了村民对基层干部的排斥和不信任问题。“村民代表们说的话,贫困户愿意听”,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如是说。村民代表的另一优势在于,他们更加了解贫困户的所需所想,从贫困户的立场出发,并将官方的、政策的语言转化为贫困户能够接受理解的方式,通过说教和劝导,逐渐影响和改变贫困户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日常帮教责任制”融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是激励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3.2 参与并指导村民建立民间自治组织

乡村民间组织是培养农民集体归属感和公德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农民与他人平等交流、自由表达观点和态度的平台。在组织中,农民由孤立分散的个体向相互联结的共同体转化。发展壮大乡村民间组织,赋予农民充分自治自理的权利,能够为培养农民的集体归属感和公德精神提供良好的平台。农民通过组织参加集体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在情感和行为上产生共鸣,村民在组织中找到了精神归宿和行为参照,奠定了文化扶贫的思想基础。

B村在文化扶贫委员会的组织和指导下,根据本村实际,相继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五句子山歌协会、茶园子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艺术团等民间自治组织。每个自治组织在文化扶贫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了运行章程。如红白理事会规定了村民办红白喜事的规模和花费上限,杜绝铺张浪费,对饮食卫生要求也有严格规定。

3.3 定期开展德行评价

德行评议会围绕家庭和睦、环境卫生、社会公德、脱贫成效四个方面的指标每个季度进行评议,并设置了“先进榜”和“后进榜”。对全村涌现出来的婆媳和睦、孝敬父母、勤劳致富、环境卫生好、热衷公益事业等先进典型和文明风尚进行大力宣传,在全村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正能量,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村内不孝敬父母、好吃懒做、破坏社会公德等不良行为,在后进榜上曝光。

作为对村民激励监督的“杀手锏”,“张榜亮德”是基于乡村的道德约束和熟人社会中村民重人情、爱面子的行为特征而设置的,对村民有着无形的威慑力。上了后进榜的村民将在全村人面前丧失颜面,必将承受来自熟人社会的各种压力。通过这样一种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惩措施激励贫困户积极参与脱贫,在全村弘扬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让文化扶贫不只是一个虚浮的口号和形式,而是在乡村真正落地。

3.4 策划并组织文化宣传

B村驻村工作队以扶贫工作为核心的同时,把文化宣传纳入了驻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作队联合村支两委,始终将宣传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提升了村民对健康文化的认可度和知晓度,增加了脱贫致富、回归主流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达到“志智双扶”的目的。B村文化宣传的主要方式及实施情况如下五点所示。

3.4.1 网络宣传

采取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及短信等方式,主要受众群体为60岁以下拥有智能手机群体。以宣传扶贫政策、和谐干群关系、传播正能量为目的。B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创建了《今日下堡村》微信公众号,发表了原创文章15篇,转载文章3篇。村干部则按照工作性质和村民群体创建村民和村干部微信群6个,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政策和文化普及。

3.4.2 资料宣传

针对重要的需要较长时间保留的政策性和信息类的文件材料,如健康医疗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扶贫知识问答卡、驻村工作队联系卡等,则以宣传手册、折页等形式发放给村民。主要受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3.4.3 户外宣传

B村在路口等醒目位置张贴了十几条横幅标语。如提振广大村民士气的“如今政策真是好 我要努力往前跑”,爱护环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起到普遍告知和提示作用。

3.4.4 现场参观

针对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如种养殖专业户、党员等,则组织他们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如组织青脆李种植户现场学习剪枝技术、养猪专业户现场学习粪肥处理、全村党员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

3.4.5 活动宣传

为了丰富村民娱乐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B村在帮扶单位县文旅委的赞助下,举办了中秋联谊会和新春联欢暨卫生评比颁奖活动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工会办针对贫困户儿童和留守儿童举办了艺术教育扶贫活动。

参考文献:

[1]***.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段小虎,张梅.“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扶贫研究趋势与重点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7(5).

[3]赵迎芳.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7(5).

[4]莫光辉,张菁.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