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抱残守缺,余香幽远

时间:2024-06-18

赵禹华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传统的构图技法之一,体现着中国画注重意蕴的营造与传达。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笔者从“留白”技法的思想来源与哲学基础为着眼点,探析“留白”从传统观念生发又在现代化语境下的生存所产生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技法的嬗变。对于“留白”这一概念的思考,从绘画领域发展到多方面,影响着当代国人的思考方式。笔者认为,“留白”作为一种造型手法,其概念和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影响了中国绘画整体风格的形成和民族性的基础。

【关键词】天人合一;现代化語境;抽象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30-01

一、“留白”源于“天人合一”

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一种气韵的流动,根据画家的布局构图,形成一种有凝聚力的动态气韵。体现着艺术家的构思与位置的经营。这种气韵的玄妙,赋予了中国画生命力、动感和无限活力。纵览现今留存的名家真迹,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多取材于自然,他们十分崇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绝妙造化。从道家的“无为”到庄子“庖丁解牛”的自由之美,再到孔夫子“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比德”言论,他们都竭力主张自然之美,虽看似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灵台明镜”。以及之后魏晋玄学家王弼所倡导的“得意忘象”,东晋顾恺之的“传神写照”,都无不宣扬对意境的传达需更多笔墨。是表现其“芙蓉出水”清润可人,而非“错彩镂金”雕其形骸。这种注重气韵的传达,也使得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在时间和繁荣程度上远不如中国宋朝。 郭熙的“林泉之心”“身即山川而取之”,陆游的“功夫在诗外”,处处阐释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这样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培育了中国画以虚写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表现力。这种“虚”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留白”技法中。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作者以严谨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老人俯身垂钓,船旁淡墨勾出水纹,通过大片的留白,给人烟波浩渺、满眼皆水、寒气逼人的感觉。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正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完美诠释了“留白”给绘画作品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留白”技法现代化语境下的成长

从古代禅宗的“空灵”之美,到“空纳万境”理念的提出,再到“知白守黑”的哲理思辨,无不体现出关于“留白”在中国画精神表达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留白”也随着时代在不断革新自己的概念,它不再仅仅具有引发虚拟想象空间的审美特质,更融汇于一种抽象意味的表达,使水墨语言更具有当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层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为了“穷追苍茫的暮景”,不惜做一些“吸尽大洋与长河”的事情。但依然有大批艺术家“回身挥杖,奔向新绽放的旭阳”,如李可染、黄宾虹、陆俨少。他们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钻研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借鉴西方绘画的优点,以中国画民族性探索为根本,不断丰富发展着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在中国画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留白”技法也在其概念和内蕴中作出了一定变革。在姜宝林先生的笔下,他所创的“白描山水”乃是一种全新的突破。姜宝林先生的山水画,画面中的景物多由密密麻麻层叠着的三角形构成,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山坡则用宛如迷宫般的线条表示。笔墨“留白”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哲思表达。姜宝林先生承袭遵循了陆俨少、潘天寿各位传统山水大师的正统训练,此外,还向其他擅于表现性笔触的梵高、李可染和石鲁学习创新变化。这的确是一种富有创意的组合。

三、“留白”技法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留白”是一种哲学,是最内蕴的表达,虽无形、无声、无色,而实则皆隐于内。中国古典哲学讲求的正是这种“以内御外”,并影响了中国绘画整体风格的形成。

书法追求虚实、缓急、轻重、浓淡、刚柔、飘逸厚重。中国戏曲,更是将“留白”的魅力发挥到极致。抽象的程式中蕴含万象,无不让人遐想;音乐中的休止停顿,也就是“无声胜有声”,可能比音乐本身更有感染力;诗歌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让读者在空白中凭借想象进行再创造,余味无穷。古典诗词注重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不是风流蕴藉、无边情思皆蕴含于只言片语之中。读者自觉其中饱含深情。

中国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技法在形式上有所革新,朝着更为丰富和多元发展,且意蕴更具深度,为其注入抽象化寓意,使画面富有思辨性。除此之外,“留白”作为中国哲思的体现,其外延在不断拓大,渗透到各个领域,显示“留白”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与价值,影响并奠定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正如佛语所说:“残缺就是圆满。”抱残守缺,余香幽远,世上事,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1]蔡豪.诗性语言与诗意人生——读宗白华《美学散步》有感[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0):13-14.

[2]张凡.留白在山水画中的运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3]王硕.“留白”之道[D].鲁迅美术学院,2013.

[4]肖霄.空纳万境——试论“留白”与中国画[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周文文.中国山水画留白的技法分析[D].扬州大学,2013.

[6]朱立元.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5,(04):154-16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