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当代大学生社团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4-06-18

张雨欣

【摘 要】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文化自信,是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在对174位江苏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大学生社团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情况。结果表明,大学生社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已发挥一定的优越性,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校社团;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37-03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以江苏师范大学的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4份。在174名受访者中,男性占27.01%,女性占72.99%,理科生占32.18%,文科生占67.82%。问卷调查共包括10题,其中单选题4道,多选题6道。调查报告汇总调研数据,从“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类社团状况”“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类社团的认同程度”“大学生社团与地域传统文化的联系”三个方面切入,试图对当代大学生社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探讨与阐发。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类社团状况

大学生传统文化类社团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可参与性极高,以纽带形式将某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者联结转化为实际参与者。如果说,面对传统方式下的文化传承,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师徒关系或者是正式的学习仪式来按部就班地接受文化传承,那么,社团则提供了一种方便趣味性的参与方式。在这里,并没有严格的入门标准,每个学生只要拥有相应的兴趣与热情便可以报名参与其中。于是,传承的过程变得更为简单快捷,原本不受重视的业余者也拥有了接触某种特定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机会。当然,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相比较,以社团形式参与的传统文化传承在实际推广中,情况发展得更加复杂多变,这一点在本次调查中同样有着令人印象鲜明的体现。

据调查显示,在当代大学生参与的传统文化类社团中,琴棋书画类社团占据了最大比重。这也体现了在中国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对于器乐书画类的传统文化技艺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当然家庭因素在其中发挥的影响力也对这种热情起到催化与推进作用。紧随其后的是诗词曲赋类和经典诵读类传统文化社团,其比例分别位居第二、三名。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重视传统技艺外在能力培养的同时,同样注重自身内在传统文化修养的增强。从“内功”与“外功”双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熏陶,这对于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民间技艺类和传统戏剧类社团则并列位居第四,此类社团具体内容包括汉服、弓箭、中医药等民间传统文化技艺。表明在现今很多民间手艺濒临失传的情况下,通过大学生社团的吸引与培养同样能够减少大学生与此类传统手艺的距离感。

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社团的参与情况中,活动参与频率是最能够体现参与者内心对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情感态度的一种方式。然而,根据调查显示,愿意经常参加社团举办的传统文化类活动的大学生比例较小。其中“几乎不会”和“从来没有”的比例为36.78%,“偶尔参加”的比例为51.15%,“经常参加”的比例仅为12.07%。说明在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参与传统文化社团活动保持着积极态度的同时,也有部分人持有较为被动的心态,主动参与度不高。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类社团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可以积极创新活动内容形式,提高社团品牌意识和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例如,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悠然”诗社便致力于创建品牌特色化的传统吟诵社团活动。“悠然”诗社曾与台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淮阴师范学院“采菊”多次联合举办吟诵交流社团活动,致力于在当代高校推广古典诗词吟诵。也正是通过各项吟诵诗社间的交流,传统文化类社团成功推动了高校大学生对传统吟诵文化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化的理解。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类社团的认同程度

如果说“参与”更多涉及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社团之间的实践性互动,那么,“认同”则标志着一种远在参与之上并且更深入的情感精神交流。它不仅进一步揭示了传统文化社团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定位与形象,同时也明确表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学生主体对继承传统文化的自身感受与反思。本次调查从思想意识与学习效果两方面入手,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类社团的认同程度。

对于加强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问题上,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持肯定态度。根据图表显示,多达64.94%的被调查者感到非常有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比较有必要”占33.91%。仅有1.15%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加强相关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在当下推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且表现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望。对于致力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与国家来讲,这样的觉悟与思想无疑传达了积极的信号。

前文提到多数被调查者对于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参与力度不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此处却表明参与力度不足并非是缺乏对继承传统文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所导致的。究其原因还在于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活动设计与社团建设各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促使更多希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走入相关社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据调查显示,在加入相关传统文化类社团之后,大学生原本掌握或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相关技艺“基本遗忘”和“陷入瓶颈”所占比例高达40.80%,“得到发展”的为55.75%,“登堂入室”的也占13.22%。由此可得出结论,传统文化社团虽然对促进当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前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社团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同时,由于大学社团的参与时长对于精通一门传统文化技艺仍显较短,因此對于大学社团阶段后大学生的兴趣培养,仍然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模式加以推广。endprint

(三)大学生社团与地域传统文化的联系

地方高校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也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影响。而社团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保证其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而充分的联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则应当是各地高校社团首先需要加以探索和传承的重要传统文化,并且从中汲取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营养,促使自身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根据调查显示,在学生社团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的关联性问题上,有41.38%的被调查者表示两者关联性强且有着紧密接触,认为关联性一般若有似无的占45.4%,同时还存在13.22%的被调查者认为关联性不强,有一定的疏离感。这说明学生社团与地域传统文化仍然有着进一步加深联系的可能性。

41.38%受调查大学生认可社团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而他们所了解或感兴趣的本地文化则又是不同类型的。在对徐州著名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调查后发现,最受被调查者欢迎的则是传统食俗文化,如壮馍、彭祖羹、鼋汁狗肉等传统美食。紧随其后的则是曲艺文化与工艺文化,两者分别占35.78%与31.61%的比例。徐州的曲艺文化包括柳琴戏与梆子戏,工艺文化则涉及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玩具、农民画等传统民俗手工艺。尚武文化如摔跤、六博、武术同样占20.11%的比例。

社团在弘扬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既是地域传统文化的欣赏者,也是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社团可以将优秀地域文化以可见、可触摸的形式推广到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去,同时还能够以无形的,潜在的方式影响每一个学生个体,从精神观念的深处去塑造每一个成长在地域文化土壤之上的个体人格与心灵。

例如,射艺是中国传统的射箭运动,由历代儒家学说推崇的六艺之一的“射”发展而来。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而射艺在汉代则备受推崇。江蘇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汉弓射艺弓会便举办过多次汉弓社团活动,如承办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和建筑学院四校联合传统射艺邀请赛,有力推动了汉朝射艺风尚在高校间的交流与发展。这正是通过社团活动的形式,成功地将原本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汉民族习俗、礼仪与传统艺术再次推广到广大学生团体中,引领高校大学生们体会古典文化魅力、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大学生社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平台。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搭建了展现自身文化底蕴技能的空间与舞台,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综合素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同时,高校传统文化类社团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发展困境。本次调查对造成当代大学生社团传统文化传承不利的因素同样进行了归纳总结,做出了原因分析与探究。

本次调查发现主观上“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主观上,高校对传统文化社团角色定位仍不够清晰。虽然很多高校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但是传统文化类社团仍然是附属途径和手段,从而导致了教育者对此类社团发展关注度不够,参与度不足,政策上扶持不够充分,相关课程设置过少。客观上,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也与目前高校资源硬件水平与相关社团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仍然有较大差距有关。近年来教育领域高速发展,在校生规模日益扩张,使得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办学硬件条件的改善速度远远落后于高校社团的发展速度。这些都是造成高校对传统文化类社团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社团发展面临制约的重要原因。

同时客观上,社团队伍的人员组织参与情况也是影响传统文化类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社团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创新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形式,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从而引导传统文化社团向多元化发展。其次,是传统文化社团的指导老师队伍,要能够积极引导社团活动成长,用其专业知识与丰富阅历推动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最后是社会文化界领域人士,传统文化社团发展毫无疑问离不开社会文化界人士的参与。社团应当积极与本地文化单位合作,建立长久稳定的联系关系。同时尽可能地邀请高端传统文化专家学者走近高校社团,举办讲座或座谈会,使得同学们有机会接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最终得到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熏陶。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江苏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为基础的问卷调查,可以略微窥见中国当代大学生社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根据调查所示,当代大学生社团已经成功融入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其优越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体现与较为自觉的发挥。虽然大学生社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潜能也远未能得到充分地开发与运用,但谁都无法否认,大学生社团为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归根结底,决定当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其实并非社团本身,而在于每一个生活中的大学生去接触传统文化的存在,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思考传统文化其中那鲜活跃动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刘丰林.素质拓展视阈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3(23).

[2]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对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8(01).

[3]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4]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8).

[5]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