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董亚鸥+高万雄
【摘 要】“学徒制”(Apprentice System)是以师傅带徒弟为主要形式,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去除了传统师徒制所存在的剥削成分,加强学徒基本权利的保障。它强调的是学中做,做中学,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走出校门,走上岗位参与社会实践。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通过“现代师徒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上手能力的影视领域新型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48-02
我国高校影视专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近400所高校相继开设了影视相关专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影视专业的莘莘学子如何能在影视行业中占得一席之地,正是我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追根溯源,从电影诞生到进入中国,早期电影教育跟其他手工行业一样,靠“师徒制”传承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我国设立了电影高等教育,建国后也很快成立了电影学院,直到今天,随着影视教育的繁荣,“现代师徒制”的培养方式使得体系化的影视教育指导实际中的影视创作。
一、中国电影初期的“师徒制”传承和发展
电影学中,电影起源于1895年,1896年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在表演娱乐节目时穿插放映了由外国人带来的影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记录。当时,中国人把它称为“西洋影戏”或“电光影戏”,后来统称为“影戏”。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1913年秋,张石川、郑正秋等人成立新民公司,承包美国人经营的亞细亚影戏公司编、导、演业务,拍摄了中国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在1922年又共同创办明星电影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演艺培训班。
20世纪20年代,以培养演员为目的的影戏学校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兴起,据可考资料统计,10年间,影戏学校达到21所之多,其中国人兴办的有18所,外商投资兴办的有3所。此时的影戏学校没有专业分类,仅仅是为了培养电影演员,每期培训时间为三个月。当时开办影戏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演员的问题,并非是真正的育人大业,因此教学方面缺乏专人负责,课程方面仅教一些表演方法,讲一些拍戏的情况,学学化妆,了解粗浅的电影常识。学生也不是都能够顺利结业,如明星影戏学校第一期共招收了87名学员,仅有34名学员结业。通过培训和遴选,公司依照新片所需,量才录用。学员在新片拍摄中,根据导演的要求进行实践表演,导演就是影戏学校的教员,自觉采用了“师徒制”的教育方式。
众所周知,中国第二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蔡楚生,正是郑正秋之徒。比郑正秋小18岁的蔡楚生,在上海某电影公司担任场记和临时演员期间,饱受排斥和歧视。1929年郑正秋认识了蔡楚生,看出这个小同乡潜藏着的无限才华,就立即收下了这个无学历、无资历,还缺乏电影基本功的野小子为学生,从此带在身边,悉心调教。不久之后,郑正秋不顾张石川的极力反对,聘蔡楚生为助理导演、副导演、美工师,还协助他拍摄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红泪影》等6部影片。同为第二代导演的沈西苓,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一直被视为“怪物”与“弱者”,在天一影片公司屡遭排斥。也是郑正秋的慧眼和支持,沈西苓在明星电影公司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编导人才。著名影星胡蝶,也视郑正秋为恩师。虽然胡蝶非明星影戏学校毕业,正是由于郑正秋的发掘并在拍摄中的悉心培养,才使之成为民国时期的“影坛皇后”。
由此可见,手工业技艺的“师徒制”传承,在中国电影初期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电影的大学化专业化教育
(一)民国时期设立电影高等教育。金陵大学是中国电影教育发展的推动者。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曾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校长,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对中国电影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他培养了郭有守、孙明经,使他们成为电影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30年,蔡元培带郭有守到金陵大学电影教育委员会,作了题为《电影与教育》的学术报告,提到“得电影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提出了电影教育的9条建议,希望金陵大学在电影教育方面多做些事情,提出“中国人要看中国电影”的口号。
1934年,金陵大学理学院拍摄了《国术》《水泥》等教育影片,其中和农学院合作完成的教育影片《农人之春》,获得1935年国际农村影片比赛特等奖第三名。193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和金陵大学理学院合办“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教育内容打破了之前影戏学校单一的表演教学内容,主要培养既懂得技术原理,又会使用器材设备的电影技术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几期培训班之后,我国最早的以“电化教育”命名的电影高等教育专业正式成立,专门培养电影、电化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
另外,除了金陵大学,1931年,大夏大学开设了电影教育课程,1932年继而开设了导演教育课程,次年自建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教学。苏州省立教育学院在1936年开办了“电影教育专修科”,培养电影和播音人才,这也是我国高校设立的第一个专科层次的电化教育专业。
这三个学校在20世纪30年代所创办的电影相关课程和专业,推动了中国电影教育大学化专业化的发展,也为日后新中国的电影教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新中国影视专业院校的设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电影事业。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由文化部电影局筹备成立“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当年9月14日,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正式开学,从此,新中国电影高等教育拉开了序幕。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于1951年增加了演员二班和编剧班,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经过1952年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1953年,又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树立了新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正确导向,奠定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学校的大力发展,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为北京电影学院,当年招收了新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批86名本科大学生,新中国电影高等教育从此迈上新台阶。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