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朱宏敏
( 江苏省无锡市演艺集团锡剧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锡剧在江苏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是当地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从历史来看,它曾是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60年代,锡剧遍及苏、沪、浙、皖四省一市的30多个县、市区,剧团有40多个,演职人员近4000人。但目前除省锡、常锡、无锡3大骨干剧团进行正常排练演出外,维持正常运作的县级锡剧团只有极少数几个。锡剧昔日的辉煌风光已不复存在,锡剧的剧场演出也已经畏缩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找出锡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想方解决保护与振兴的策略奶当务之急。
锡剧是无锡地力戏,语言用的是无锡方言,地力特色较浓,这就造成了它发展的局限性。无锡方言较难懂,使得出了当地外,难以在外地广泛传播。纵然念字部分慢时靠猜测,多数人勉强听懂,但速度一快,就比较吃力了。语言对锡剧来讲是主要的,语言局限使得他只能在苏、锡、常一带流行,难以真正走向全国。从锡剧的流派唱腔来看,王彬彬先生创造的“彬彬腔”,可以说几乎成了锡剧的代名词;此后,还没有出现第二种风格完全不同的流派,从这个情况来看,不能不让我们担忧。从发展角度看,第一代只有继承没有创新;从影响力来讲,没有推出影响深远的新剧目。没有创新,锡剧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久之就淡出了主流社会的视线,逐渐从城市滑向农村。在计划经济时代,从属性上看,我国文艺团体有“宣传队伍”和“文化经营企业”的双重性标志;从体制来看,剧团属于“事业单位”,演职员工的工资、费用由财政支付,和机关一样,旱涝是保收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剧团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这从一定程度上演职了剧团人员的发展空间。
(一)对著名艺术家流派唱腔资料进行抢救、整理和保存。流派唱腔具有“传承性”。各种不同流派唱腔的形成,对于一个剧种来讲,是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从观众集聚来看,戏曲观众的集聚大多是由一个著名表演艺术家,加上一种独特的流派唱腔,通过一定方式逐步凝结成群体的。从长远来看,这是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值得欣慰的是,作为锡剧艺术发源地的常州、无锡,在前几年当地文化部门就把这一工作内容纳入了议事日程,并不断付之实施,从成效来看,也是显著的。
(二)让锡剧回归乡土和民间,使锡剧生产“随行就市”。锡剧是苏南地方剧种,也是一门大众艺术,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从渊源来看,它本是由食州和无锡乡村农民传唱的山歌,后来慢慢发展,逐步与道情、唱春和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发展到后来,经过常州文戏、常锡文戏等几个阶段的演化改进。从锡剧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锡剧的根脉和代谢机制都源于民间和乡土。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们明显看到,锡剧的剧目创作、舞台表演等方面都有日渐雅化的趋势。从这点上来讲,让锡剧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一定程度上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所以,千方百计让锡剧回归民间和乡土,让锡剧剧目的生产“随行就市”,十分必要。
(三)精心指导,悉心组织,抓好年青一代锡剧教育。现在的中老年人一般都怀着一份对戏剧的特殊感情,尤其是对京剧现代戏,其中原因也许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他们时处青少年的时候,也正是“样板戏”火热上演的时候。当年,文艺百花一片凋零,只有样板戏”独占独行。于是乎,饥不择食,“样板戏”成了他们的主流文娱生活内容。尽管‘样板戏”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却不同程度地培养和建立了他们对戏剧的感情,他们把在‘样板戏”中的戏剧体验,用于欣赏比“样板戏”更精彩的其他戏剧,其审美愉悦就自不待言了。
李默然说过一句话:“只有赢得观众,戏剧才能发展”。这个论断,无疑是千真万确的。作为地方戏剧——锡剧,没有广大观众的青睐、支持与欣赏,也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可以这样说,苏南地区的基本观众群是支撑、促进锡剧事业不断发展的依托和基石,是保护与发展地方锡剧的希望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突出重围,保护和振兴锡剧,让这一江南民间剧种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1]敖海清.对地方戏剧的思考[J].中国传统文化,2010.
[2]舒文献.浅谈江苏地方喜剧的传承[J].江苏文艺,2011.
[3]蒋仁良.锡剧流派与锡剧振兴[J].上海戏剧,1990.
[4]柳溪.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振兴锡剧——江苏省首届锡剧节述评[J].戏曲艺术,198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