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型综艺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4-06-18

荆芳,陈丽,杨晓浤

【摘 要】我国文化艺术呈现多方位发展趋势,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相关艺术专业,培养了大量各类表演艺术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格局。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调研发现,文化产业发展对综艺表演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而目前对综艺表演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本文试图从十年综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探索一条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新型综艺表演人才的培养之路。

【关键词】综艺人才;五全培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144-02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演艺业发展更是走在全国前列。演艺品牌如宋城千古情、横店影视城等,在国际范围内都有广泛影响。这是我们深入思考演艺人才培养的利好背景,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职能体现。纵观演艺人才的培养,在我国艺术教育历史上,单科性艺术人才培养有着良好传统,全国知名的艺术院校在戏剧、音乐、舞蹈等广义的演艺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狭义的演艺人才培养,一些高职院校主动接轨社会需求,综合自身办学历史上门类艺术教育的优势而实施的教育实践。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开设于2007年,定位于培养掌握戏剧影视、声乐表演、舞蹈表演、综艺主持等多种技能,具有创意思维、一专多能的综合素养全方位发展的表演艺术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表演艺术专业以全人培养为旨、能力培养为核、综艺表演为精髓,以“行为规范、思维解放、一专多能、持续发展”为培养思路,以全程贯穿的“月赛制”为串联平台,以毕业综合演出为成果载体,通过知识与技能、习艺与习德融合,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融合,实践环境与从业真实情境融合,最终实现“创造性地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达到新型综艺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省内最早设置表演艺术专业的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既实现综艺表演专业设立与建设的零突破,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最早构成既习艺又习德、“德艺双馨”的教育教学理念。巩固并始终保持本专业在省内的独特性、专业性、创新性尤其是在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上,具有较好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应对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应社会的真实需求,构建教学标准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更有效培养新型综艺表演人才,深化综艺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创新发展,应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创造性地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念。为服务新型综艺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做了以下改革和建设:

一、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有职业岗位需求,表演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明确了表演基础训练、表导演创作与实践、语言技巧训练、声乐表演、形体、综艺主持等专业主干课程,形成以综艺表演为核心,以艺术策划、音乐欣赏、礼仪表演、滑稽表演、舞台基础知识等为外延支撑的课程体系。由原本单一教学变成有序的配套教学,每门课程及其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都能有机融入整个综合性教学体系中。在以上几大主干专业课程之外,还设置了戏剧概论、影视欣赏、化妆等教学内容,体现技能上求精、理论上求实、突出创造性教学总体思路。

二、创新“五全培养”育人模式

(一)树立“全人教育”教学理念

将“习艺与习德有序统一,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紧密融合”的“全人教育”理念贯穿教学过程,融入教学每个环节,将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及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不定期邀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开设讲座,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演出,定期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强调“台上讲戏格、台下讲人格”,将“作品”与“做人”紧密融合,提升学生对美和爱的认知和追求,培养有效学习能力、自信心、创造力及自我管理能力,清晰自我职业定位、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增进未来可持续发展力。

(二)推行“全能教育”教学实施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一专多能、融会贯通的综合培养,以艺术创作为魂、以专业教学为先、以学生成长为本,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强调一专多能的多元合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拓宽教学领域,创新“1+N”的教学内容,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基于一项技能的多领域、多技能、多元素的教学内容改革。实现课程跨界融合,以分列式形态结合各类艺术元素,将话剧、歌舞、主持、魔術、相声等专业技能提供给学生学习,并呈现为编创、舞台组织、多媒体等能力的分列式形态;技能和能力通过综艺舞台整体呈现,以综艺语汇彰显戏剧风格,体现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三)创新“全域教育”教学组织

全面拓宽教学领域,以全程贯穿的“月赛制”作为串联,建立阶段式、递进式、螺旋式的教学时间形态;通过“五分”法,即:分类(声台形表)、分段(时间)、分层(进度)、分组(节目)、分角色(轮岗与台前幕后)将单一教室延伸至课外各个方面,改变教学空间形态;通过建立学生导演组,细化分工,实行轮岗锻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式教学;有序开设各类专家工作坊,强化个人艺术潜质开发。奠定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坚实基础,增强个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拓建“全真教育”实践平台

进一步完善多元融合的“全真”艺术实践平台,完善过程性、综合性、立体性、真实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通过月赛、毕业综合演出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构建“舞台即课堂”的校内全真实践平台,强调真实主题、真实观众、真实舞台;通过乌镇戏剧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农村文化礼堂等校外项目,按照艺术规律,对接行业标准,延伸校外实践平台。

(五)组建“全面教育”教学团队

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在现有包括本校教师及行业专家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团队成员年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多元化,团队成员专业方向涵括表演、语言、声乐、形体、主持等,实现跨学科相互交融。积极搭建平台,创设载体,建设一支更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显示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优势,走在全国高职艺术院校同类专业前列。

三、改革学业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过程性、综合性、立体性、真实性、形成性评价机制,从专业技能、知识水平、价值观念、道德审美、行为习惯、动手能力、公民素质等各个方面,衔接行业岗位需求,構建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学生达标体系并科学评估测试。

(一)校内评价

通过期初测试、月赛汇报、期中专业考查、期未考试、学院综合展演季等考试方式,采取比赛制、小组竞赛制等多样化的考试手段,努力使表演类学生学习与艺术实践紧密接轨,融为一体。

(二)社会评价

关注完整人格培养,强调德艺双馨的素质与一专多能技能合一,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实践类活动,回校后填写实践信息,并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

(三)赛事评价

以赛事成绩、专家评价为标准对学生的各类专业赛事的参赛表现展开考评,并按比例计算学生的考评成绩。

(四)院团评价

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实习过程中在价值观念、道德审美、技术水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出的评价作为考评依据。

四、改善实训建设和保障体系

(一)校内实训载体建设

建设包括演绎工作室、综艺主持演播教室、表演艺术专业教具库,构建完整、规范、现代综艺表演专业实训中心。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舞台表演环境,涵盖技能训练、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等多项功能的开放式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确定文化乌镇戏剧节、西湖文化馆、江山市文广局等3家紧密型合作实训基地,开展深层次合作。

(二)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由院团共同监督教学质量。拟聘请院团行业专家及上海戏剧学院相关教授,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标准,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第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分类评价,以教研室为单位,专家为督导,修订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分类评价办法。通过施行校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提高教学评价的信度、效度及区分度;第三,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的方式,征询用人单位、毕业生的意见。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调查表》等所反馈的信息分别进行统计,撰写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

五、强化艺术实践、研究创作和社会服务

加强师生艺术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加大科学研究,汇集更多成果,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参与相关赛事和展演。

(一)加强社会服务功能,承担社会服务责任,服务文化产业及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与实践实训基地紧密合作,开展深层次合作。

(二)走入生活,采集真实有价值的案例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为社会创作精神文化产品与群众艺术精品。

(三)拓展和坚持公益性社会服务演出。组织在校生积极参加送精神产品进敬老院、公羊会公益大学、杭州聋哑学校等地,进行公益社会服务性演出与活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年来,在构建新型综艺表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懈建设结构合理、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团队双师、社会服务能力强、特色显著的特色专业,以全人培养为旨、全能培养为核,更新教育观念,探索集综合素养、表演技能、创造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综艺表演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成为优秀省高等艺术综艺人才培养基地和社会服务产业贡献基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