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港囧》的叙事结构

时间:2024-06-18

郑伯涛

【摘要】导演徐峥执导的影片《港囧》,带有熟悉的幽默,在社会上再度掀起了新一轮囧风,关涉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诸多思考。该影片坚持情感和动作的雙重复合,既是其出众夺彩的喜剧特质,又是其多遭批评的电影短板。本文尝试探讨喜剧电影《港囧》的叙事结构,以揭示影片的结构线索和艺术内涵,实现对电影叙事的认识与建构。

【关键词】《港囧》;复线结构;起承转合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02-01

一、“复线结构”的情感动作

徐峥《港囧》延续前系列的温情幽默的表达特征,在关联的青春遗憾、感情危机、罪恶事件等剧情进行复线结构的组织。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复线结构”的概念,主要由主线、副线、作为背景的故事以及非动作因素组成。[1]P130用“复线结构”探究《港囧》的情感动作,有益于从新的角度认识电影叙事的艺术特质。影片的情感动作服务于青春主题的需要,在结构布局上有着精心设计和重点表达。

在中国独特的语境下,中年危机的叙事表现往往会被主流文化所削平,叙事动机、叙事过程以至于最后的结果都会被压缩在一个复杂的叙事结构中。[2]《港囧》就蕴含了这些叙事结构特征,该影片确定了徐来借到香港之机去重温恋情及情感回归这一主线。随后设置副线:一是蔡波私下给徐来买下画廊。二是拉拉的跟随造成的系列冲突。三是拉拉用摄像机拍到警察犯罪过程而被追杀。[3]主线结构和副线结构的紧密组合,则共同奠定了喜剧电影《港囧》的叙事成就。通过复线理论来审视这部喜剧电影,我们发现其艺术内涵呈现出“众星拱月”的叙事特征,融合了青春、爱情、警匪等叙事元素,在空间上关联了特定的叙事维度,从而满足各年龄层的心理需求,以保证了电影票房。

徐来遭遇中年危机,重见初恋的故事作为主线结构,展开了一系列的叙述和讲解。徐来作为入赘蔡家的女婿,忙碌家族的内衣事业,在初恋离开后放弃了自己坚持的艺术梦想。尽管结婚对象是爱自己的蔡波,但他依旧爱着初恋,最后在生死之间做出内心真实的抉择。来自家庭、生活、事业的压力,让徐来慢慢失去往日的平淡情感,将走向婚姻的危机道路。徐来的大学初恋,为追求梦想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进修美术,辗转各地寻找艺术主题,后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渐渐地与徐来的世界越走越远。两人历经剧情阻碍,终于得以在酒店见面,终究没有完成“遗憾之吻”。影片选择将徐来重见初恋的故事作为主线结构,有意突显其中年危机的迷茫无助,给都市生活注入新的思考和感动。

二、“起承转合”的副线结构

蔡波遭遇感情危机,默默付出的故事作为副线结构,由此展开具体的铺垫和对比。蔡波在课堂上认识到徐来的才华,钟情于徐来的艺术天赋,甘愿放弃香港中文大学的名额,选择不同于徐来初恋的人生道路。蔡波的故事在剧情中不是时常出现的,不如主线结构的目的性那么明确,以时隐时现的方式推进剧情发展。蔡波依然默默支持丈夫的梦想,可能在她心里徐来依旧才华横溢,是专属于她的“艺术家”。为实现徐来的梦想,蔡波为徐来买下一整片薰衣草花园作为画室,使他明白感情的归属和真实,做出真实的人生选择。影片以蔡波作为副线结构,不同于主线结构的执着和追赶,以精妙的艺术处理,带动观众领略生活味道,思考感情和幸福的真实原则。

影片《港囧》以蔡拉拉的狂热与抗拒、警察的正义与罪恶,作为啼笑皆非的故事背景以及非动作因素,辅助主线、副线结构的层层推进。蔡拉拉,在影片中被设定为内心狂热的纪录片导演,幻想着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世界大奖。家人容忍他对艺术的胡闹,让徐来感觉自己为家庭事业放弃艺术梦想的不甘。影片《港囧》表现蔡拉拉对艺术的狂热追求,最后他实现艺术梦想,站上了领奖台,其实意在反衬徐来本身的内心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蔡拉拉既是自己的艺术狂热,又是徐来的现实执着。为阻止姐夫徐来出轨,发生了爆笑欢乐的故事,在主线结构的进展中发挥渲染作用。

警察的正义与罪恶,直接成为本部影片的关键要素,在故事背景以及非动作因素方面值得探讨。剧情前半段都是在满香港的追赶与寻找,流露出可有可无的银幕感觉,其在剧情的紧张时刻帮助徐来做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选择。警察剧情的加入,不同于前“囧”系列的单纯爆笑,开始慢慢注重叙事的铺垫和逆转,讲究其起承转合的艺术特质。影片开始于校园时代的艺术课堂,油画是故事起点,也是故事的终点。正义与罪恶的警察人物,以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特征,服务于影片徐来、蔡波、蔡拉拉等人物塑造,使得电影重回最美的艺术状态。

由“复线结构”的情感动作和“起承转合”的副线结构,徐峥执导的这部电影构造着喜剧电影的内涵脉络,既有主导剧情的主线结构,也有辅佐情节的副线结构。谈论《港囧》的叙事结构,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蕴含值得回忆的过去,以及值得珍惜的现在。

参考文献:

[1]胡亚敏著.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秀刚.论大众文化话语的影像表达策略———以《港囧》《煎饼侠》为例[J].艺术评鉴,2017(13).

[3]任丽莉,刘佳君.从电影叙事角度看《港囧》的成与败[J].电影文学,2017(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