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赣剧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声腔剧种,包括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和弹腔。它经历了六百多年的漫长的形成过程,从初始的南戏传入江西,逐渐形成弋阳腔,而后又以饶河高腔的形式在饶河班中保留下来,到清代中期,乱弹诸腔在江西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直至五十年代初期,江西省文化局和全国戏曲改革委员共同决议,将把流传在赣东北的信、戏和饶河戏命名为“赣剧”。
赣剧是江西地方戏曲代表,是混声腔剧种,每种声腔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唱法、主要伴奏乐器以及锣鼓音乐。每个剧目都由某一声腔为主体构成这个剧目完整的声腔体系,用它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剧中人物。
赣东北景德镇、鄱阳、乐平、万年等县市是赣剧饶河戏流行的地带,传统声腔体系以饶河皮黄腔为主要声腔,昆腔和水路诸腔等多种传统声腔为辅助声腔,在当地生根,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上口、好唱,而且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因此,他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主唱皮黄,这种自然的声腔分工,绝非行改命令所致,而是遵循声腔发展规律的结果。由于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流传在赣东北地区的赣剧演出,高腔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而弹腔则出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且以饶河派为主导。笔者工作所在的乐平赣剧团就是个以演唱弹腔为主的赣剧演出团体,基于此,本篇文字即结合弹腔在赣东北流传的情况及本人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来谈谈赣剧饶河派弹腔继承和发展的看法。赣剧弹腔以唱皮黄为主,兼水路诸腔,水路诸腔又分五种:1、秦腔、老拔子;2、浙调、上江调、浦江调;3、南北词(包括索调、拜月调、哭相思等);4、梆子;5、小调。这五种水路诸腔大都是外来声腔。
赣剧饶河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摧残以及对民间艺术的残酷迫害,饶河戏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且班社凋零,声腔和剧目幸存不多,几近灭绝。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挖掘和整理,饶河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使其成为赣剧混声腔中一支绚丽的鲜花。
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切事物只有不断改革创新,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很好地健康发展。为了使饶河戏弹腔这个声腔系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实际演出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一个剧种的个性就是靠这个剧种的音乐来体现,而一个剧种的音乐改革,重点就是唱腔改革。唱腔是戏曲用以表达剧情塑造人物音乐形象最主要的艺术手段之一。
对于一个剧种唱腔的改革,必须首先重视这个剧种优秀的传统唱腔。我们对赣剧饶河弹腔的改革遵循的就是这个传统。传统唱腔由于千锤百炼,经过了演出实践的检验,很好地体现了赣剧饶河弹腔音乐的个性,已经为广大观众所熟悉,所广泛传唱,甚至已经成为某个剧目甚至整个赣剧饶河弹腔的标志。前辈们善于把每一段唱腔、每一种板式运用于不同剧情、不同人物的感情变化之中。其实,在赣剧饶河弹腔的流传过程中,前辈们也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对赣剧弹腔的唱腔进行着有益的改革与探索。他们遵循自身的艺术规律、人物的需要,将原有腔调、板式和演唱方法等加以适当的变化,进行艺术再创造,使人听了既觉得充满了赣剧的原汁原味,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在进行赣剧饶河弹腔改革的过程中,同时也继承了前辈们学习传统,运用传统的经验。与此同时,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改革的力度也更大,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我们既要使剧种不失去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使这些丰富、优秀的遗产不断突破、不断革新、不断发展。当唱腔与剧情内容不相适应时,要敢于突破它,善于摆脱它的局限性。继承与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的音改工作就是遵循继承与创新的原则进行的。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一、保留老曲牌结构,适当的加工润色。
赣剧饶河皮黄腔地域色彩较浓,风格鲜明,既有悠扬动听的韵律,又有着粗犷奔放的特点,其声腔板式既相对自由,又有着较为严谨的限制。对于传统剧目的重排,我们一般都尽量保持唱腔原有的风格和完整性,除非明显的不合理之处。而在在新编或移植剧目中,因为唱词突破了原有的格律,我们在唱腔音乐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在表现剧情内容、塑造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保持在老板式原有的格式、旋律基础上进行润色。过门音乐及伴奏上的衬托,则根据剧情内容及唱词的句式特点加以发挥。必要时,采用伸展扩充、紧缩集中、移调等手法加以突破和创新。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如新编剧目:《台湾之府》中巴雅塔的一段老拨子垛板,就是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适当吸收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的音乐元素,巧妙地糅合,使得原本叙事抒情性很强的唱腔,更为柔美动听,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并获玉茗花戏剧节音乐创作二等奖,再比如由豫剧移植的《对花枪》中,姜桂枝有一段长达108句的唱段,这在赣剧中是非常罕见的大段唱,如果删节势必削弱剧情的表现力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如果一种板式唱腔到底,演员吃不消不说,观众还会觉得单调,费力不讨好。最后我们选取了老拨子的成套唱腔,从导板开始,接十八板、正板、垛板,并且插入合唱和夹白,同时吸收信河派的一些唱法,使得整个唱段优美动听,跌宕多姿,既很好体现了姜桂枝女将的身份和气度,又增添了浓重的抒情性,深受观众欢迎,成为了我团著名老旦演员余江华代表性唱腔。这段唱腔在观众中广为传唱,成为新腔的一个典范。再比如我团原创剧目《玉堂春开酒店》,玉堂春在接到王金龙来信,得知王因娶自己受到牵连时,剧本安排了一段西皮唱腔。这段唱腔的设计,我们采取了变奏的方式,既给人熟悉感,又给人新鲜感,一句“我今一死——把你全”,“死”字后面有个小停顿,表现苏三的不舍,然后快速唱出“把你全”,很好地表达了苏三决心已下,牺牲自己保护丈夫的情感,而后面《赶驴 追媳》一场,王夫人的一段唱也很好地做了创新,使用小调的方式,别出心裁,曲调活泼诙谐,在紧张中体现了王夫人的急切心情,《关王庙》一唱的二黄唱腔,设计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减慢速度,成为二黄慢板,加上演员王湘芝、徐晓岚、严德虎的精彩演绎,唱得如泣如诉,使得这些新编唱段同样得到观众的认可,成为赣剧戏迷票友广为传唱的名段。
二、保持饶河弹腔的风格特点,进行大胆创新。
由于唱词的变格和内容的要求,突破原有板式的局限,在本腔范围内进行较大的创新。还以《对花枪》为例,当姜桂枝唱到“爹娘疼爱我我们一家人命相依”时,由于唱词突破了原有的板式格律,我们在设计唱腔时,把节奏放缓拉伸,这样不仅使得唱腔和谐动听,同时也为下面的过度奠定了基础。“四十年有一天清晨起, 大雪飘飘铺满地。一个年少人他病倒在庙里,我父搀他起向前问仔细。他说道家住淄川叫罗艺,进京赶考却不幸在中途染病倒在俺姜家集。”这一段则改为在乐队伴奏下姜桂枝的夹白,既调整了节奏,又使得唱腔具有变化,避免了单调重复,然后“老爹爹背他转回家,…… 罗艺年方二十一。”变为连板数板,连唱带表,加强了艺术表现力。“请宾客摆宴席,吹吹打打满堂喜。点花烛、拜天地,花枪结良缘、做了好夫妻。”则采用了赣剧中少有的合唱,使得整个唱段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又不失赣剧饶河弹腔的韵味。在移植剧目《玉镯情》中,同样做过大胆的尝试,女主人公张秀在被征人头为皇太后治病后,不愿让疼爱自己的继母伤心,隐瞒真情,我们在剧中为她设置了一段反字正板接流水的唱腔,按照以往惯例,整个唱段一般在流水中结束,但我们在流水之后安排了一段反字垛板,“寄语残烛休流泪,忘告慈母儿不归,冤魂愿化堂前燕,岁岁年年绕梁飞”四句,不仅由张秀独唱,还设计了男女声合唱,在音调和节奏上加以变化,很好地抒发了人物强忍悲痛,对慈母的拳拳深情。
三、打破声腔界限,发展新赣剧。
在赣剧弹腔中,除皮黄外,秦腔、拔子、浙调、上江调以及南北词等。我们在日常的艺术实践中,常常把多种声腔混合在一起用,如《白蛇传》,全剧用秦腔、拔子、南北词等,而“盗草”“水斗”两折,又用昆腔演唱;《八姐救兄》全剧用秦腔、老拔子、南北词等,“挡马”一折,也是用昆腔点缀一番,不仅使演员载歌载舞,表演起来如鱼得水,而且非常具有新鲜感。
当然诸声腔混合在一起用的路子,只适用于分场使用,在一段唱腔中,混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用声腔的旋律、节奏、板式进行创作的做法,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
最后,作为剧团的主胡,我想谈谈赣剧乐队伴奏的问题。我们赣剧乐队的建制问题,值得加以研究,改革过程中对一些细节应慎重解决,如:西洋乐器的加入与取消;古戏与现代戏的乐器配置问题。这里面有些是属于学术探讨范畴,有些则属于“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作为一个戏曲乐队,在形成它自身(本剧种)风格特点同时,必须向先进行列靠拢,科学地运用和声、复调、配器等,把戏曲乐队伴奏向立体化推进一步。我国京剧、黄梅戏、越剧等都排有现代戏,并大胆创新,都用上了西洋乐器,效果非常好。当前赣剧音乐(包括戏曲乐队)存在的问题,实质上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戏曲艺术的向前发展的步伐,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呼吁各剧团试加一些管乐器、键盘乐器、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科学运用。我们曾经试着制作过交响乐伴奏的赣剧《对花枪》选段,经推出给观众试听,得到了观众的热烈支持。而现代赣剧《烈日秋霜》采用中西乐器结合的伴奏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曾获得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唯一的伴奏奖。
我们认为,在实践中摸索,积极进取,从中取得经验,认真加以总结,是有利于古来声腔的继承和发展的。有人对当下省内各赣剧演出团体出现声腔分工的现象颇有微词,认为这样会使赣剧陷入混乱或分裂的局面。而我认为这正是剧团长期多种实践的自然结果,是受声腔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是当地人民群众喜恶所决定的。所以,当代振兴赣剧,必须研究赣剧声腔发展的历史,遵重赣剧声腔的发展规律,注重剧团所在地人民群众的喜恶。剧团采用自然的声腔分工,各种声腔自有求生的能力和本钱,如果群众真的不要,剧团不搞,这种声腔丢掉也不可惜。事实上,历史上被淘汰的声腔都是因为有其局限性的,赣剧中的反西皮就是一个例子,而梆子腔不能在更多的剧目中运用,也是个明证。
赣剧是我国珍贵和丰富的遗产,也是我们的省剧,我们深深感到不仅应该忠实地继承它,并且应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使之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摸索着、实践着。
作者简介:
陶建华(1968-),男,江西乐平人,国家三级演奏员,现任江西乐平市赣剧演出股份有限公司演奏员,司职主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