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摘 要:太康道情戏是流行于河南东部的一个古老剧种,现存的有大小剧目140多个,其中有40余部连台戏,每部短则3-4本,长则几十本,2006年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太康道情戏剧目的起源与嬗变,考察探究其剧目的类别来源、分类及文本特色,对于传承和发展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艺术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太康道情戏;剧目;研究;类别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32-02
太康道情戏是河南的地方稀有剧种之一,流传于河南省东部的太康县及其周边地区,是道情戏的重要一支,2006年被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在形成初期所表演的剧目内容大多是关于农村的生活小戏,所以形成了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角色行当——“三小戏”形式。目前,太康县的道情剧团是传承太康道情戏的唯一载体。
太康县境内曾流传有豫剧、越调、曲剧、京剧、花鼓戏、莺歌柳等十几个剧种,为太康道情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太康道情戏属于道情戏的一种,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又吸收了豫剧、越调、莺歌柳等剧种的养分,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地方小戏。2006年太康道情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国家对太康道情戏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为太康道情戏的繁荣发展打开了展新的天地。
一、剧目来源
太康道情戏的音乐是以G宫调式为主,男女演唱均以本嗓,由于它是从民间的说唱道情演化而来的,唱词仍然保留着语言的生动和通俗易懂的特点,所以唱词念白都比较随意自由,多以太康县当地的方言为基础,剧目的来源通过笔者的调研和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历史演义
由于太康道情戏是地方小戏,所以很少涉及大型的历史演义题材,但也曾经排演过《乾隆私访》、《包龙图》等历史题材的作品。
(二)移植剧目
古往今来,太康道情戏都不乏移植豫剧、越调、莺歌柳等剧种的剧目,如《三看御妹》、《御河桥》、《草人媒》等,在后面有更详细的列举。
(三)民间生活
民间生活题材构成太康道情戏剧目的主体,太康道情剧团建团以来特别是传统戏曲特别受观众的喜爱。
(1)反映男女爱情的小戏
恩格斯曾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既然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么也就可以说,自有文学以来,男女间的爱情问题,就以当时能有的形式在文学中反映出来了。①
男女爱情主题是很多作品中经久不衰的永恒主题,太康道情戏的很多作品也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歌颂以及对那些破坏、阻挠爱情的行为和势力进行批判和斗争。例如《张廷秀私访》、《王金豆借粮》、《王宝钏》等剧也都是反映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的。
(2)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纠葛的小戏。
《劝邻》媳妇贤惠勤劳持家,小姑不贤搬弄是非,姑嫂时常发生矛盾,关系非常紧张。后经邻居张大娘从中调解,教育了婆媳双方,全家人开始和和睦睦过日子。
(3)反映特定现实生活的小戏。
《前进路上》介绍了知识青年王春霞响应党的号召到泛区赵庄安家落户的故事。王春霞在赵庄对农民有了深刻的认识,更懂得了理想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在特定时期的剧目还有《社长的女儿》、《春桃借牛》等,在那个年代这些剧目给观众带来了启迪和欢乐。
(4)反映旧社会家庭生活的世俗戏。
由于受旧社会传统思想及当时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经常出现嫌贫爱富、丈夫慢待妻子、继母虐待儿女、婆婆凌辱媳妇的事情,这种现象在太康道情戏中也有体现。《王金豆借粮》、《跪洞房》、《劝邻》等都是反映旧社会不同矛盾的缩影。
二、剧目分类
经过长期加工和磨练,很多优秀的作品编创或改编成为了道情戏的传统剧目,目前有记载的连台本戏四十余部,每部作品短则三、四本,长则几十本。
(一)传统古装长篇剧目
长篇剧目中的以下四十几部都是多场次的大部连台本,据太康道情戏的演员们讲,此种剧目建国以后已经很少上演,取而代之的是凝练短小的世俗小戏。有记载的长篇剧目有《乾隆私访》、《彭孝宗私房》、《巧奇冤》、《温凉盏》《父子三鼎甲》等。
(二)传统古装中、小篇剧目
传统中、小篇的古装戏是太康道情戏剧目中的重头戏,由于观众大多是年长者,所以他们比较乐意接受这种传统形式的剧目。如《安安送米》、《送灯》、《马前泼水》、《秦琼叫门》、《陈强打水》、《探窑》、《罗成打擂》、《别窑》、《罗成扮花大姐》、《罗刹寺》、《李上元开店》、《飘彩》、《闹花园》、《刘天顺赶船》、《卖翠花》、《打雁》、《杨瞎子卖布》、《白红玉》、《吕蒙正中状元》、《监牢借尸》、《丝绒记》、《景郎找父》、《王林休妻》、《借女吊孝》、《得中领兵》、《吵驴》、《秃婚配》、《五雷阵》、《应兆讨封》、《金锁记》、《大英烈》、《丝纣逼命》、《重婚配》、《珍珠塔》、《害郭池》、《翻箱》、《扒和尚》、《错中错》、《杀子报》、《花狐狸》、《龙爪能氏女》、《双骑驴》、《刘全进爪》等。
(三)移植剧目
此分类中,是被太康道情剧团称为移植别的剧种的优秀作品,并通过剧团加工改编成太康道情戏的剧目。
(1)传统古装移植剧目
传统古装戏有《三哭殿》、《假婿乘龙》、《陈三两》、《小包公》、《侍女登科》、《不到黄河心不死》、《草人媒》、《御河桥》、《红灯照》《双下山》、《拾玉镯》、《钱塘县》、《合凤裙》、《空印盒》、《小姑贤》、《三看御妹》、《芦花记》、《跪洞房》、《母老虎上轿》、《小二姐做梦》、《三审御谭》、《花田八错》、《凤冠梦》、《碧霞》、《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瑞云》等。
(2)现代移植剧目
现代移植剧剧目大多使用的是我国经典的剧种作品,如《沙家浜》、《红灯记》、《龙江颂》等均是由京剧的剧本改编而成,另外还有《父女俩》、《夜间盘龙山》、《母亲》、《中秋之夜》、《母女赶会》、《刘胡兰》、《江姐》、《彩虹》、《俩兄弟》、《社长的女儿》、《山乡风云》、《红梅岭》、《红石钟声》、《打牌坊》、《姊妹俩》、《槐树庄》、《草原医生》、《铁流战士》、《王杰》、《雷锋》、《焦裕禄》、《夸媳妇》等。
(四)自编现代剧目
这类剧目均是根据时代主题创作的关于现实生活题材、自编自演的一些现代剧目。如有关于宣传“土地法”的剧目《换招牌》、《算算这笔账》、《婆媳算卦》等,还有《前进路上》、《农家乐》、《春桃借牛》、《登攀》、《鸡婆杀鸡》、《儿女亲事》、《清水塘》、《护塘告示》、《俩邻居》、《手术之前》、《女游击队员》等等诸如此类的现实生活小戏。
三、结语
太康道情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部分,是世代道德伦理、人生志趣、审美观念和乡民社会理想的直接体现,它是经过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2006年太康道情戏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给予了各方面的大力扶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太康道情戏的剧本由于各种因素很多已经失传,目前剧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亟待提上日程。笔者认为要加强基础性资料的建设和搜集工作,政府部门可以派专家和学者进行广泛的田野考察,力争将建团后曾演出过的和现在正在演出、使用的剧本进行搜集,而后进行认真的整理工作,并建立太康道情戏资源库。这种资源库建设既是学术研究的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之举。
注释:
①杜景华:《略谈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题》,社会科学辑刊,1982 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太康县文化局戏曲志编辑组.太康县戏曲志[M].太康:太康县文化局,1986.
[2]常晓静.漫议戏曲音乐振兴[J].南京:音乐与表演,2001(4).
[3]田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北京:文艺研究,2006(5).
作者简介:
陶娜娜(1982-),女,硕士,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