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张 宇
(大连艺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语言是播音主持的载体与工具、支撑与凭借,语言艺术的高低优劣,直接决定着播音工作的高低优劣。因此,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地研究播音主持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一课题发表若干浅见,以与广大同行共同切磋,共同讨论。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第一个层面,是书面语言。
所谓“书面语言”,简称“书面语”,指的是“文字创造以后逐渐形成的书面用语。与口语相对。其产生和发展以口语为基础和源泉,一经产生,便扩大了口语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流传,并同口语一起成为人类社会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它比口语精确严密和利于规范,并对口语的发展和规范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历史上,也有书面语同口头语相脱离而形成很大差别的情况,如中国的文言和中世纪某些欧洲国家利用的拉丁文。书面语演变的总趋势,是与口语基本统一、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
播音主持,顾名思义,使用的是播讲时的口头语言,但是,这种口头语言又与主持词或新闻稿的书面语言息息相关,有时甚至是合二而一的。例如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听来似乎是口头语言,但实际上是新稿的书面语言的朗读化。有时是主持人事先背下来的,有时是利用“提词板”照本宣科的。显而易见,其实质是书面语言的“口头语言包装”。
在这种情况下,书面语言艺术的规范化、标准化、严密化等艺术特点,就必须予以彰显。在具体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表演性”或“演讲性”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要在语音、语势、语气等各个方面,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尤其是读音准确,要作为重中之重。例如“气氛(fēn)”,不能误读为“气氛(fèn)”,“悄(qiǎo)然”不能误读为“悄(qiāo)然”,“那(nā)英”与“那(nā)威”的“那(nā)”,均不能误读为“那(nà)。”这种多音字误读的现象比较严重和普遍,有的至今仍在以讹传讹,亟待纠正。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是口头语言。所谓“口头语言”,又简称为“口语”,是指“口头上交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一般地说,它比书面语灵活简短,但不及书面语完整谨严,而且可能带有方言特征。当某种语言的文字产生以后,口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播音主持以口语为经常使用的语言,尤其是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等)中,主持人经常以“脱口秀”的口头语言形式,并运用小幽默、“甩包袱”等艺术手法,获得现场互动的亲和力。此外,在新闻访谈节目中,也经常使用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的使用,除了规范化、标准化以外,要凸显口头语言生活气息浓厚、接地气等优长。但要注意防止滥用废话废词的“语病”,例如“这个”、“那个”、“这种”、“那种”等废话。就连央视大腕白岩松在近年来主持的新闻访谈节目中,也经常出现多余的“这种”的用词语病,应当尽早克服。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第三个层面,是表情语言。所谓“表情语言”,指的是表现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又以眼神为主,素有“眼睛是心灵之窗”的说法。
播音主持的表情语言,要自然、真诚、适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温不火”。但主持人的表情语言,又与演员在舞台上或屏幕上的表情语言不同,要强调“生活化”,而不要“戏剧化”、“夸张化”。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第四个层面,是肢体语言。
所谓肢体语言,指的是主持人头部、四肢、躯干的动作语言。例如手势、点头、摇头、侧身、迈步等等。要注意充分显示出主持人文雅、庄重、大方的风度与气质。
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第五个层面,是服饰语言。所谓服饰语言,指的是主持人的服装、鞋帽、饰物等等。要力求做到合体、时尚,与节目的主题相吻合。综上所述,播音主持的五种语言艺术,总体上构成五彩虹的格局,以彰显主持人应有的艺术风采与艺术魅力。
[1]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 同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