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谭轶操
(延边大学 吉林 延边 133000)
童话作为小学语文重要的课程资源,已被广泛地选入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现以人教版整理出童话作品为例分析小学语文童话选篇情况。
一年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自己去吧》、《雨点儿》、《小松鼠找花生》等22篇。
二年级:《称赞》、《风娃娃》、《酸的和甜的》、《从现在开始》、《小柳树和小枣树》等12篇。
三年级:《神笔马良》、《七色花》、《七颗钻石》等3篇。
四年级:《去年的树》、《幸福是什么》、《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渔夫的故事》等5篇。
五年级:0篇
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1篇。
我们从数量、内容、形式分析选文情况如下:
童话作品选篇随着年纪的增高所收的篇数逐渐递减。低年段所收的内容是符合学龄初期的儿童的审美情趣学的《小松鼠找花生》等,中、高年段所选的《巨人的花园》、《卖火柴的小女孩》属于经典童话。
所选童话几乎都是拟人体童话,没有超人体童话。民间童话、幻想文学、动物文学等,所传递的内容多是道德教育、知识灌输。
很多优秀童话在入选过程中进行了删改,原作品中很多生动的内容被舍弃了,使得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变得“短小轻薄”。
除了选文的问题,教师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使童话教学远离了儿童的审美世界。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童话文体特征弱化。童话有着特有的文体特征,同时它也具有普通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如它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以抒情、议论、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也常用一般记叙文采用的手段来展开事件,具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而这并不是说这童话等同于一般性的记叙文,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把童话当作普通记叙文处理,也不应用记叙文的方式来解读分析童话。
(二)过于注重思想教育意义。大多数童话选篇,都会蕴含一些道理和道德观念,多数教师往往更重视思想教育,在进行每篇童话教学中时,会通过分析,并挖掘出道理告知儿童,进行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其实这种教育方法背离了儿童的审美与阅读习惯,打破了童话在儿童心中的美好意境,使得童话教学远离孩子的精神世界。
(三)个性化解读的缺失。由于儿童的认知与成人的认知有很大的差别,成人 的分析能力和生活阅历,使得他们很容易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知识,并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儿童由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作品中哲理及各种知识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如果偏重知识的灌输和哲理的分析,缺少恰当的方法激发儿童的审美体验及想象力,那么儿童就很难充分体会童话带来的美妙。
总之,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童话。为了还孩子一个应有的纯粹的童话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考虑以下两点:
(一)弱化道德训诫。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本着教导学生生活道理,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偏重于道德训诫,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去做的。然而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善的理性思考能力,单纯地过早地向他们灌输这些理性的思想,一定会压制孩子的天性。
(二)唤起并尊重儿童审美体验。事实证明,利用童话的幻想特征可以很好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学习童话,学生们的想象力空间可以得到较大的拓展。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起儿童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学审美活动中,进入童话世界,用全身心去品味童话之美,童话蕴含着的意义和价值也就融进了儿童的情感之中,并在心灵深处养育着儿童的人文精神。所以,进行童话教学的教师,要关心儿童在童话活动中的体验,并主动唤起、珍惜儿童产生的审美体验,而不是用成人经验行为妨害了儿童的体验。
另外,由于儿童在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同一篇童话,关注点不同,引起的想象和联想就不同,获得的感知与体验也就不同。教师完全不必要求所有的儿童都能够感受“同一个道理”。
因此,作为教师,要尊重儿童审美体验与理解的丰富多样性。唤起童话的审美体验,即意味着一个儿童在教师指导下,不仅学会各种知识,更能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来感受、体味、领悟接受童话意义。
[1]朱自强.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问题待解[N].中国图书商报,2008.
[2]王俊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梁俊,刘代友.当前中小学生儿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金永得.从童话谈韩国小学国语课程的教学目标[J].外国教育资料,2000.
[5]张小琴,李巧义.儿童文学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初探[J].读与写,20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