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山歌信天游

时间:2024-06-18

□丁砚君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它的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多以七字为一句。除个别处之外,信天游基本使用真声歌唱。

传统信天游的内容主要有爱情和诉苦两个方面,基本曲调大约有一百多种。

《蓝花花》是流传较广的一首传统信天游。

信天游的歌词,上句常常使用“比”、“兴”的手法,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上句的“比”、“兴’,为的是引出或映衬下句的具体诉说。“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两种创作方法。所谓“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所谓“兴”,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宋·朱熹《诗集传》)。在《蓝花花》的前两段歌词中,第一段的上句用的是“兴”的手法,以青线、蓝线颜色的鲜艳夺目,来象征和映衬蓝花花的动人风采;第二段的上句用的是“比”的手法,以田地间各种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女孩子中蓝花花的出色。因为这首山歌的创作者是农民,所以选择比、兴的事物也就都是农村中最常见到的事物。

与歌词的特征相配合的,是信天游的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它的上句往往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域的跨度也比较大,富于激情。高亢嘹亮、音域宽广的上句往往分割成两个乐节,既为音高在这样大幅度的运动过程中再一次积聚力量,同时也更加富于层次的铺垫。下句则往往是收拢性的,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或感叹性的特点。在歌词中,上句是渲染,是制造气氛,是充满了激情的、诗情画意的描写,因此用情绪激动的、音区较高、音域较宽的旋律来烘托。下句歌词由诗情画意的渲染转到对具体事物的叙述,由虚转到实,曲调也就由高转低,旋律下行,是激情宣泄之后的感慨。从《蓝花花》来看,它的上句音域跨度为十一度,而整个曲调的音域只有十二度,上句几乎囊括了全曲的音域。在歌曲的刚开始处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然后在这个最高音处又环绕了两次,之后曲调直线下行,很快到达这一乐句的最低音。整个乐句音高的进行大起大落,就像冲破堤坝的洪水,一泻千里,在情感的表达上可以说是酣畅淋漓。下句的音域为九度,从中音区的re开始,做了一次小幅度的四度上行之后就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全曲结束。与上句大起大落的激情相比,下句的音调没有构成具有力度的强调,而是形成了深沉的感慨和无奈的叹息的效果,预示了歌曲主人公凄凉、悲惨的命运,也寄托了歌曲创作者对蓝花花命运的深深同情。

陕北是著名革命根据地,当地的老百姓很早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这在信天游中也有体现。例如《我的哥哥当了红军》,这首歌不仅在陕北流行,在宁夏盐池一带也有。

《我的哥哥当了红军》是由两支信天游的曲调组成的一头一尾,即一、二段与六、七段使用的是同一支曲调,中间三、四、五段是另一支曲调。这两支曲调的风格有同有异。相同的方面在于:第一,它们的音域都是从中音re到高音sol共十一度;第二,它们都是以re为主音的商调式;第三,它们都是4小节为一个乐句,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这两首信天游曲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音高运动的进行方式上。首先,头尾所使用的曲调跳进多。尤其是第2小节中的九度大跳,使整个旋律像一座突起的山峰那样引人注目。除了这个大跳外,在第7小节处还有一个五度跳进,在第1、第2、第6小节处有三个四度的跳进(第2小节的四度跳进在第二拍的re与装饰音sol之间)。其次,这支曲调的音乐材料以乐句为单位。尽管两个乐句的运动幅度不同(同大多数信天游一样,第一句的旋律呈开放型,音高运动的幅度较大;第二句呈收拢型,音高运动的幅度较小),但这两个乐句的运动模式是一样的,即每一乐句是一次音高起落的过程,每个乐句的“起”都在第2小节处。第二支信天游曲调则只有4个四度的跳进,没有五度以上的大跳。另外,它的音乐材料以半个乐句(即一个乐节)为单位。每两小节是一次起落的过程,第1、第2两个小节的音乐材料re-sol-la-re,在第3、第4小节和第5、第6小节处又重复了两次,然后进入曲调的收束。由于音乐材料的重复使用,这支曲调上、下句之间的开放、收拢性的对比也就不像头尾所使用的曲调那样鲜明。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第一支曲调具有奔放、热情、自由的性格,第二支曲调则具有平稳、深沉、委婉的特点。二者联缀在一起,既因相互之间的共同处而协调、自然,又因相互之间的不同处而形成了跳荡与平稳、自由与规范的对比,互相补充,互相平衡,相得益彰,更突出了各自的特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