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卢绵英
近年来舞蹈界在探讨一个问题,即舞蹈的本体是什么?我认为,舞蹈的本体是有思想感情的人体艺术动作。
虽然舞蹈属于形象思维,但不是一般的形象思维,而是人体艺术动力学的思维。它是物理的、生理的、美学的动力结构在人体的集中表现,可以说是意与象的结合。舞蹈的意与象是相互依恋,又相互渗透的,早在《易传》中就提出立象以尽意的重要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把形象和概念区分开来,把形象和思想感情联系起来。“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则是深远的、幽隐的。《易传》就接触到了意象以个别表现一般、以单纯表现丰富、以有限表现无限的命题。南北朝以后,宋代诗论家又对意象在理论上提出“情”、“景”关系的论述:“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意象都是“情”、“景”相融的产物,没有“情”、“景”的结合,就没有完美的意象。舞蹈意境在于人体动作在舞台空间和时间中所创造出来的景象,这种景象是具体的、真实的,却又是虚拟的、象征的,使观众如身临其境,并在思想上受到感染。而形象是舞蹈的最基本单位。因此,“意境”的基础首先就是“形象”。舞蹈有其特殊的表现手段,即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工具——人体动作为手段,来塑造形象,达到反映生活的目的。因此,舞蹈所表现的一切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对生活的某种感觉、反应、评介而创造的舞蹈意境,最终都必须形之于外,即通过人体的外部动作,也就是形象来完成的。这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视觉艺术的标志。而舞蹈去掉了这种“形之于外”的形式美(人体动作),也就变得不屑一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话剧、小说等艺术是“寓美于善”,以内容见长,舞蹈却是“寓善于美”,以形式取胜。因而舞蹈意境的创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依赖其外部动作的美的形象来实现,而观众也只有通过舞蹈者这种外部动作的美,才能领略舞蹈所创造的意境。
我们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常以诗情画意来评价舞蹈的美,但舞蹈的意境的创造究竟有什么特征?我想,如果说绘画、雕塑是空间艺术,音乐是时间艺术,那么舞蹈就是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艺术。舞蹈中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是通过舞蹈的特定语言(即人体的动作、姿态、节奏、表情)在舞台空间和时间中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予观众感觉上的联想而起到感情的共鸣。所以舞蹈的时、空观念是艺术的观念,而不是科学上的概念。有些人把舞蹈比作活动的雕塑,仿佛一个个舞姿造型连贯起来,活动起来,用纯技术的动作,加以舞台调度,就能表现出舞蹈的空间性。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舞蹈讲究意境的创造,必须把握住舞台空间和时间的每一瞬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出情、意、形的统一。由于舞蹈在表现舞台空间和时间方面有极大的自由,所以就为舞蹈创造意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荷花舞》是以民间歌舞形式为范本,经过艺术家创造突出了舞的意境,舞者以水上飘的步法,柔和委婉的身体线条,表现出了荷花在水面轻轻飘舞、脉脉含情的自然景色,舞台上无水似有水,无花似有花。水的空间,花的物象,是舞者的舞姿创造出来的空间景象,又为观者在想象中视为逼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不似之似”的手法。同时在节奏上把握了流动中求平静,为空间景象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塑造了一个可信、可爱的形象,使人深觉出神入化、浮想联翩,是一个以意境取胜的成功作品。王国维在阐明文艺作品的意境时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这很符合舞蹈意境的创造。舞蹈动作的组合、造型、画面等,积淀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全部感受,就是“有我之境”;把这种感情与人体外部动作紧紧融合在一起,使它融化着艺术家主观的强烈情感,也算达到“无我之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深远的意境。舞蹈《高山流水》、《海浪》的作者就对其注入强烈的感情,不仅表现物,而且把人对物的感受、评介统统融合进去,是山水,是海浪,但又是人,是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依恋,又是人与物之间的依恋。物我之间互相渗透,感情相互交流,舞蹈的形象就更完美,更光彩照人,舞蹈的意境也就产生了。
舞蹈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舞蹈的特殊性、特定性。作为舞蹈独特的表现工具——人的身体动作,作为手段来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达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之目的,从而又创造了美好的舞蹈意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