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张永全
东北二人转艺术论
□张永全
二人转是东北艺术的“土特产”,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绚丽的奇葩。本文以题材的地域性、人物的乡土性、风格的草根性、元素的多元性、主题的亲和性为五大理论层面,对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前瞻性探讨。对于东北二人转的繁荣发展,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二人转 发展 地域 乡土 草根
改革开放以后,东北二人转艺术焕发生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盛况随处可见。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现代传媒手段的介入,尤其是赵本山拍摄的电视剧《刘老根》的热播,更使二人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大红大紫,引起轰动。
但是,同所有的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一样,二人转也必须进一步繁荣发展。因此,对东北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思考,对于二人转的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
具体而言,二人转的发展前景,可以分解为以下五大层面予以理性思考。
二人转属于东北的地域文化范畴,是东北地域文化最直接、最具体的艺术载体。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①
东北二人转充分彰显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神髓,首先在题材上凸显了东北地域性特色,以所谓“东北事儿、东北趣儿、东北味儿、东北气儿”闻名于世。题材作为文艺作品的基本材料,属于内容范畴,对于文艺作品具有基础作用与前提作用,歌德说:“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合适,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②
东北二人转题材的地域性,不仅体现在现代题材的二人转《墙里墙外》、《倒牵牛》、《柳春桃》等作品中,更体现在传统题材的二人转《双锁山》、《红月娥做梦》、《王二姐思夫》等作品中,即把中原的故事“化”为东北的故事,作了地域化的艺术处理。
东北二人转的人物,几乎都是东北农民的形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故二人转又有“农民艺术”之说。
关于东北二人转人物的乡土性,可以从赵本山表演的二人转《摔三弦》、《一加一等于几》、《老有少心》、《麻将·豆腐》中的人物系列中得到最好的解读。这些人物系列,充分显示出东北二人转人物形象的土野的美学特征。同样,在传统二人转中,许多人物也都是典型的“老土”,例如二人转《包公赔情》中的包拯,完全没有开封府相爷的官气,而是土得掉渣儿的“土官”。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属于俗文化、草根文化范畴。它通俗浅显,沙里闪金,以俗达雅,以浅寓深。其唱词与道白均采用东北通俗的民间语言,尽显幽默、滑稽、风趣、俏皮之风格,用王肯先生的话说,就是“实惠嗑儿、骨头话、扎心段、喜兴词、活动篇、优美句”,就是“傻中求俏、大中见小、黑里透红、粗中有细”;其音乐也采用东北民间歌曲、小调、民间器乐曲等曲调,易听、易记、易唱,为东北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元素,呈现明显的多元性特点。本来它的艺术形态就集戏曲、曲艺、歌舞为一体:“说它是戏曲,又不全是戏曲的戏曲,曲艺和歌舞的成分不少。说它是曲艺,又不全是曲艺的曲艺,戏曲和歌舞的分量较重。说它是歌舞,又不全是歌舞的歌舞,戏曲和曲艺的特点突出。”③而近年来,它又广泛吸收各种新潮艺术,如流行歌曲、现代舞以及器乐演奏、杂技、魔术等各种艺术,被广大群众誉为“二人转是大花筐,什么玩意儿都能装”。例如赵本山表演的二人转《大观灯》,就融东北民歌《茉莉花》、电影插曲《莫汉》、京剧《沙家浜》的唱腔等各种艺术元素为一体。
主题是东北二人转的灵魂与神髓。东北二人转之所以大受欢迎,历久弥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主题的亲和性。即说出百姓的心声,表达百姓的思想感情。它的风趣幽默,正表现出东北人的乐观、豪爽、放达、率真的天性。《包公赔情》表现的是东北人的理想愿望;《双锁山》表现的是东北人的勇敢、豪放、野性。
综上所述,东北二人转题材的地域性、人物的乡土性、风格的草根性、元素的多元性、主题的亲和性五大特点,是东北二人转的本体五大审美特征,也是它的五大亮点与支点,织就了东北二人转的五彩长虹。而这五大特点,理应成为东北二人转发展前景的五大内涵。
①鲁迅:《致陈烟桥》,《鲁迅全集》第12卷第39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③王肯:《土野的美学》第4页,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学科学一般规划课题,立项编号:09C 054)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王一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