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厉 波
音乐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艺术家通过这些手段组织乐音在时间中流动,来传达思想感情,表现内心感受,然后在表演过程中调动欣赏者的感受力去想像与体验,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的塑造。
要把观众带入音乐的情感境界,表演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感是艺术的伟大法则,是艺术的灵魂。实际上,音乐艺术在本质上就是对内心的情感的表现。音乐的作用不是情感刺激,而是情感表现,不是主宰着作曲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它表现着作曲家的情感想象而不是他本身的情感状态。当表演者准备好一首歌曲或一支乐曲时,就必须在内心充满对作品内在生命的理解和艺术情感,再通过艺术修养和音乐技能的展示,就能够最终打造出音乐的情感空间。
在音乐表演中,无论声乐的演唱还是器乐的演奏,要使观众对于音乐产生情绪和情感反应,演员内心必须首先体验这种情感。表演者的情感直接影响着音乐的表现,一首歌曲或者乐曲的情感可以是悲痛的或是欢快的,是沉重的或是轻快的,是庄严的或是轻佻的。有的听了如同置身万马嘶鸣的战场,情感空间振奋激昂:有的听了如同驰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情感空间自由空旷:有的听了如同置身鸟语花香的园林,情感空间安宁舒畅。演唱者或演奏者就需要用音乐的旋律、节奏把观众引入这种种的充满情感体验的音乐世界。
音乐以神奇的力量触摸到了我们的灵魂。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音乐伴随观众的情感经验,引起明确的给人印象深刻的反应。从心理的角度,对于观众来讲,音乐最突出的力量是打造了一种内在的情感空间。观众在欣赏中往往带有一种由音乐经验、联想和倾向构成的审美信念,这种审美信念使观众对音乐有一种有意识的期待。观众的期待由几个方面引起:听众关于一般审美经验和特色音乐经验的信念;先前在倾听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知识;收集到的有关该特定场合的信息。当观众的预期得到满足时,就进入了一种特定的情感空间。
音乐的表演者最终要把观众的心灵引入这样一种意境当中。观众作为审美主体,在对音乐的知觉中,总有一个排斥和接受的过程。即一方面认知因素得到畅通,而另一方面情绪、想象、情感等因素则受到抑制,心灵不是经常处于和谐与自由的状态的。但在审美的最后阶段,审美主体的心理则表现为无障碍的状态。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音乐欣赏的顶点,达到的就是音乐与心灵浑然一体的无我境界。当一部作品完成的时候,它既被心灵的耳朵所领会又被感觉的耳朵所听到。一瞬间,整个心理机制都处于活跃和自由的状态,记忆及想象沟通、知觉与思维相连、再现与创造结合、认知与情感相融……审美主体的心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打造了完整的情感空间。
音乐作品通过表演者们的演绎,发挥了巨大的情感表达作用。
著名的音乐家李凌在《关于<大合唱>的一些深刻印象》一文中,提到了《黄河大合唱》特别是《黄水谣》、《保卫黄河》、《黄河对口唱》等作品在全国各地引起的巨大影响和共鸣,这部雄浑的大合唱成为当时鼓舞亿万人民坚持抗战、解放全国最有力的武器和号召革命人民团结起来进来“决一死战”的最激越的号角,音乐作品通过演唱者们的演绎,发挥了巨大的情感表达作用。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自豪地说过:“我要写一部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英雄气魄的合唱。”冼星海心中充满了伟大的民族情感,正是在这种巨大情感的推动下他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一部《黄河大合唱》,无论在表现内容上、歌词创作上、作品的思想意义上,都体现了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与莫扎特以他们创造出的情感符号征服了全世界。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他们的音符在流淌,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他们的音乐之中,内心洋溢着共同的喜悦、共同的痛苦、共同的甜蜜与共同的希冀。在贝多芬与莫扎特的所有音乐中,情感的丰富与复杂、深邃与有力成为征服我们的最大秘诀。
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游走于我们的生活,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实在是太必要了。只有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能使我们从理性及其支配下的表现手段中解脱出来,情感借着腾空直上的音浪把我们带到超出尘世之外的净土。在那里,情感借着万古常青的艺术之翼把我们带进只有它可以进入的美妙境界;在那里,我们尽情地畅饮着极乐的清泉,思绪随着乐曲恣意地飞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